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质,高校担负着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对高等院校来说,落实中央决议精神,首要的是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在教育目标上,习近平非常注重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在教育内容上,习近平特别强调加强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在教育的实现路径上,习近平强调实践育人的形式和榜样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深入学习并领会习近平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论述,对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然而经济高速发展形势下却出现了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问题,青少年道德腐化情况严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分析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基础上,研究了国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教训,通过这些研究探索了一些加强和完善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关心下一代、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我们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和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这关系到我们党的兴衰成败和国家的千秋大业。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做好关工委工作,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发挥关工委自身的优势,着力加强和改进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全面开创关工委工作的新局面。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关工委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贯彻…  相似文献   

5.
试论大学生的心态特点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为宗旨 ,分析论证我国大学生的心态特点和思想道德教育规律 ,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充分发掘我国哈萨克族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深深植根于哈萨克族青少年心中的民族文化为内容,通过他们乐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我国哈萨克族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融入我国哈萨克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是新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养成教育法、综合教育法、身教示范法和情感教育法等德育方法,就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关心青少年,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在为青少年提供广阔的信息来源和良好的发展成才机遇的同时,网络文化的特殊性也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其中,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构成和特点,对青少年成长和道德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青少年网络语言道德建设就成为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转型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为了加强和改进西安市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走出德育困境,政府应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政策支持;建立开展长效性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工作机制,扎深道德教育的根基;坚持道德教育的整体协调性,加强全体市民道德教育,为未成年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努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办好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优化家庭德育环境;加强社区未成年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优化社区微观环境;全面改革和创新学校德育体制,强化学校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高校教学管理者、青年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整体来说是较为有效的.影响青年教师课堂有效性的因素很多,综合其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教师、学生、学校.也就是说,教师教得有效是决定课堂整体有效的第一要素,其次是学生积极参与,学得有效.总之,有效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于“学校、青年教师、学生”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发挥最大合力.  相似文献   

12.
激活有效办学资源,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高校有效办学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推动高校发展的要素 ,是对有利于高校发展的要素的宏观的、全局的把握。研究高校的有效办学资源要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是高校的管理者要清楚高校发展中究竟有哪些有用的办学资源 ;其次是要认真研究制约利用有效办学资源的因素 ;第三是要清楚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去激活有效办学资源  相似文献   

13.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涵义即在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成学生终身发展.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方式有效、教学结果有效。主要实施策略是,以引导探究为依托,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以暴露思维作平台,实现有效的思维训练;以激发兴趣作前提,实现有效的情意驱动.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党的执政条件和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价值观日趋多样,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从对成都市市属五所高校的调研情况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总体成效明显,但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渗透 力还远远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效明显,但推动马克思主义“进头脑”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成绩 明显,但内涵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党组织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性党组织,它以学习型成员作为党组织的行为主体,通过积极建立知识创生、知识传播、知识利用、知识共享的价值取向和有效路径,充分开发利用党组织成员的学习效能,形成高素质的党组织队伍。大力推进中国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既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深刻把握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逻辑蕴涵,不断推动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机制创新,积极探索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效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何从国家的层面上加速科学技术转移的进程,无论对科技政策的理论研究还是对技术创新的实践探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我国技术转移仍然存在着:有效技术供给不足;企业技术需求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科技中介组织体系不健全等症结。笔者提出改革科技体制中的成果激励机制来增加技术有效供给、大力扶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以及建立健全技术中介体系等加快我国技术转移步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纵观当下大学仍然存在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新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教育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够,持续性不强,缺乏有力的物质保障,忽视了与中学教育的衔接等问题。据此,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上提出相应的策略:学校提供符合新生特性的适应性教育;教师为新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才铺平道路,并注重教育形式;学生干部、高年级优秀学生要理解、帮助新生,同时高年级学生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学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改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治理目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尚未真正落实,社会参与大学管理的渠道不畅,大学内部各权力主体的责、权、利纠缠不清。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优化大学治理理念、完善大学组织法律法规是实现中国大学良治与善治的有效途径,其中制定与完善大学章程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就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际而言,各地通过有效载体传播、灌输、渗透,使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使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民众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大众认同与践行核心价值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拓展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路径,特别强调党政干部带好头、宣传教育要做到“三贴近”、利益格局调整的合理及时。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地方社会治理应当达成三个一脉相承的动态平衡:第一个平衡是最基本的,即在保持地方治理整体有序的前提下,达成地方治理局部有序性与局部无序性的动态平衡;第二个平衡建立在第一个动态平衡之上,即在保持地方治理整体有效性的前提下,达成地方治理局部有效性与局部无效性的动态平衡;第三个平衡则建立在前两个动态平衡之上,即达成地方治理整体有序性与整体有效性的动态平衡,它也是地方治理中最高层次的动态平衡。地方社会治理中的“三个平衡”,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理念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