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从理论上摆脱了把学生作为“物”的客体地位,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人”与“人”的平等、和谐关系,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学校是培养人的主阵地。教育的实际目标早已不仅仅是升学率,教育的方式也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灌输。新教育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人文素养要求:1.教师应该是正确信息的传承者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就是说通过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来使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教师能否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信息,除了教师自身的知识含量和素养之外,也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受教育者成为正常发展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才能使…  相似文献   

3.
张萍 《南方论刊》2005,(11):72-72,44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 8个班部分学生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也表现非常突出.事实上名单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爱护、信任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这一效应十分有力说明,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信任并施以关注和爱的情感,使他们得到重视即使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信心不足的学生也能得到各方面的发.“倾注情感”可以说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人——人”的关系.那么以情感身体语言接触的体育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情——情”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发生共鸣时,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应如何发挥情感的媒介作用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呢?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的十大转变——迎接知识经济的重大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教育的竞争。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放在超前发展的地位,才能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实施“以教育为中心”、“以大学为中心”发展知识的战略,必须尽快实现十大转变:一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二是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变,三是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四是实现文理分科向文理渗透的转变,五是从“教学问”和“知识”向“教学习”和“管理”转变,六是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七是从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八是使低层次教育向高层次教育转变,九是使教育经费从低增长向高增长转变,十是使办学模式从规模小、单一式向规模大、综合强转变  相似文献   

5.
“师爱”是塑造青少年的巨大教育力量,它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万能的金钥匙,它能把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成主动接受教育。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那么班主任应怎样用师爱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一、用“关心爱护”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同情人,对人的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班主任对学生的爱首先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  相似文献   

6.
钟伟明 《南方论刊》2010,(2):104-105
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亟待改革。教学的“师本”化是中职教育工作的瓶颈。课堂的“生本”化是解决中职德育和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实现职业教育生产力大解放的关键。生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中的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为了人、尊重人、依靠人。本文从互动、合作、激趣、交往等几个方面对生本课堂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学习信心和学习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会学习的、会实践、会创造的现代职业人,从而改变教师的师本化观念。  相似文献   

7.
刘有明 《阴山学刊》2006,20(1):65-6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及本人多年体育教育教学的追踪调查,分析探讨了体育教育趋势是“以人为本”,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做人做事的综合素质。体育教育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这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保障。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达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体育教育应该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使高校体育教育发挥其真正职能。  相似文献   

8.
在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能够从创新性、目标性、针对性和自律性四个方面取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从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把“以人为本”体现在认知教育对象的过程之中,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热情服务学生,可以把“以人为本”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之中,科学引导学生把“以人为本”落实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培养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9.
<正> 传统的教育理论把教材视为绝对的“本文”(现代解释学术语,原意指成文的作品、经典等,后泛指主体所能接受的一切存在,如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此文指教科书中的现成知识),把教师视为传递“本文”的无涉之镜,把学生设想为被动机械地接受“本文”的蜡板。这种教育理论的目的是维系某种知识的绝对性和权感性,使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成为某种文化传统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以达到强化传统和异化人格的双重效果。简言之,这种传统的教育理论就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这种文化传统的牺牲品和活化石,而不是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去重建文化传统使其成为某种文化传统的批判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10.
学生进入初中后,课堂上不再象小学生那样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这样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纠正学生的缺漏,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而且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交际课,这需要教师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参与课堂活动?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电视中各式各样的“知识抢答竞赛”启发了我,于是我把竞争机制引进英语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仅使学生成绩稳中有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自强、团结合作和竞争创新精神。第一阶段,通过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11.
教师这一职业,在社会各种职业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的使命,是要为整个社会培养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使他们具有必要的才能和品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只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而没有知识的传授能力是不行的。教师在业务上没有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要想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根本办不到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树立为学生而学、学而不厌的思想,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多面体”。  相似文献   

12.
影响“两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 ,其中逆反心理是一个重要因素。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两课”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为此 ,正确认识青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分析大学生对“两课”教育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寻求解决它的对策已成为“两课”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授以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为人之道,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很重要的是依靠教师的人格力量的感化和影响。所谓人格的力量,是指通过教师个人的性格、气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等,即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听产生的一定影响力。人格力量是由教师自身的思想、品行、作风情操、境界、知识和体力等多种因素所构成,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心理和行为影响的力量,是建立在受教育者信服、崇敬和追寻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自然的影响力量。通过“榜样“的示教  相似文献   

14.
“两课”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但是,“两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影响了应有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发挥。一、“两课”教育的尴尬“两课”教学存在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有厌烦情绪,另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问题,教材和教师却难以给学生…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之一。在教育实践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存在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应“以学生为本”,在教职工关系中,应“以教师为本”,在人和物的关系上,应“以教职工为本”。  相似文献   

16.
(一)对建国初期学校体育思想的认识。建国初期,由于受“全盘苏化”的影响,根据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体育教育理论》提出的“特殊认识过程的体育教学理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一直沿袭5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体系,把教育技能传授为主的“三基”目标作为法定的指导思想。于是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用机械模仿、课堂纪律、集体行动等规范约束学生,忽视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的条件与机会。这种“传习式”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虽在组织教学规范化、传授知识技能系统化方面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忽略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体育效能的发挥。十年“文革”期间,因受“知识无用论”的影响及其“封闭式”社会的制约,当时根本不可能得到点滴有关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传统延续至今的教育教学往往呈现“教学问”的形式,在其中,学生之学依教师之教而进行;学生之间亦跟随教师之教所主导的学生之学而开展,且往往限于对既定知识的掌握。“教学问”对知识传授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僵化知识、束缚思维、忽略创新精神甚或压抑人主体性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问学教”是针对“教学问”提出的教改观念,意在活跃知识、激活思维、发扬创新与张扬主体性。在其中,学生之“学”随其“问”而展开,教师之教乃着眼于学生的问与学而予以引导、启迪、传授、释疑。两相对比,关涉领域甚多。在日有寸进而非毕其功于一役的教育改革进程中,“问学教”并非全然抛弃“教学问”,而是在吸取其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张扬主体性、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立足于“以人为本,重在创新”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手段和考试制度,从教师自身做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造意识,千方百计在体育教学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刻苦锻炼的意识,使学生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上有一个深层次的发展,从而获得终身锻炼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动态式对话教学是具有开放的知识结构的外语教师把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艺术、审美艺术和个性特点随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外语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在把握教学目的和重点的前提下,在学习课本“静态”知识之外,有意识地起疑学生,开展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  相似文献   

20.
教师作为学生的公民品格及批判精神的培育者,需要发挥出自身的知识分子主体意识与批判精神,从而成为学生的公民榜样.教师作为“转化性的知识分子”,意味着教师要超越既定的课程知识及价值体系的藩篱,从单纯的知识授受者“转化”成为一名具有批判意识、关怀意识和公共良知的公民.教师不能把自己矮化为教育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而是要把教育工作“转化”为具有显著的批判性与创造性的智识工作.因此,教师需要与学生建构一种以公共性、民主性与批判性为基本特征的学校生活,培育学校生活及课程教学中的公民伙伴关系,引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的发展,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