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探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冲的实践,不断推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指导理论的创新,保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正确方向;加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相协调的社会基本制度体系,注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冲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精神文明建没等移风易俗的途径改造日常生活,构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汾调的和谐生活.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肥沃的生活土壤;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脉搏,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统一起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改造国人精神世界,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这也给新时代、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夙愿的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决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贯彻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21世纪,我们的民族如何形成新的强大凝聚力,以强健的魂魄雄立于强国之林?如何发挥民族精神在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这些都是关涉到民族发展的宏大问题,回答它们必须要对我们的民族精神有更新更全面的理解,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与认同的灵魂和精神纽带,是民族肌体的骨髓。坚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富强。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不仅对于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复兴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是党的十六大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方面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民族复兴仰赖于民族精神的支撑,民族精神只有以民族复兴为指向,才能体现应有的时代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动员具有政治动员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加强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切实重视弘扬和培育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弘扬和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方面负有义不客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精神,并为此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内在力量的体现,具有能动作用并对一个民族具有长期而持久的影响力,具有内省和教化作用,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具有支持力和号召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需要通过开拓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创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来大力培育和弘扬宝贵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外优秀文化,将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的全过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出发点,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章简述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阐明了在青年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江泽民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卓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文利 《南都学坛》2003,23(3):95-99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激发民族成员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培育民族群体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领导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 ,江泽民同志清晰地看到民族精神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乃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巨大精神推动作用 ,对民族精神问题高度重视并予以反复强调。他不但科学地定位了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创造性地提出民族精神也是综合国力的论断 ,而且总结、提炼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号召坚持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 ,提倡和鼓励发扬社会主义建设和创业精神 ,进而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公民教育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民族精神以其独有的导向、凝聚、塑造、激励等多种功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公民教育以培养公民的民族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首要任务,以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贯穿始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融合中外文化之精华。实现民族优秀文化和外来先进文化的融合,才能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路不能仅局限于民族文化自身,而应从民族文化以外寻找配合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公民教育。在我国实现中西两大文明教育的融合,必将大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政治活力和文化生产力,这就是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烈士精神是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烈士精神,对于传承共产党人的革命优良传统,培实道德土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以盐阜英烈精神为例,分析烈士精神的丰富内涵,剖析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功能,探讨弘扬英烈精神、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试论民族音乐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可以通过民族音乐进行具体表现,在音乐教育中运用各种媒介和不同的民族音乐形式,对民族精神和民族音乐进行教育和培养,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在给发展中的民族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应对这种冲击和挑战的极其重要的选择.这就要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要处理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系,就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题,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和丰富的,自强奋斗与和谐兼容是民族精神中最可宝贵的品质,并以白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例予以阐述。作者认为,纵观当今世界风云,提出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就要依靠科学技术 ,就要有创新精神。能否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就成了能否迎接未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 ,而数学教育则在宽口径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既有鲜明的优势,也面临一定的困境。因此,我们应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其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过程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