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试论中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挖掘、有效地开发利用中原文化资源,是提高河南省旅游产品品位、促进旅游经济上层次的重要措施。要认真对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形象化、愉悦化、生活化和商业化上下功夫,同时注重保护、宣传、创新和品牌打造。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经济属性与经济的文化属性互相融合,日益成为地区经济尤其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既有可行性,又有着一定的实现途径,甘肃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者着缺乏旅游是文化产业的认识;居民旅游意识不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活动性文化旅游产品贫乏缺少系统整合;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有文化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的整合区域整体营销策略;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化资源整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旅游联合发展的基础。关天经济区文化资源丰富,通过旅游联合发展途径促使文化资源整合,能够促使经济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基于文化资源整合的关天经济区旅游联合发展路径主要有树立文化制胜的发展方略、整合特色文化型旅游线路、建设文化型城市(镇)及构建大型文化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4.
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作为西部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对西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在保护西部文化生态和旅游发展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作为多民族的融合地,有着丰富的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新疆旅游业起步较晚,现阶段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看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新疆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应科学引导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提升新疆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民俗旅游在促进新疆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其在旅游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显存在人为性与泛化性,造成了旅游文化研究的混乱局面,极大地阻碍了旅游学术研究的进步。鉴于此,亟待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清晰的思辨。在总结分析前人对旅游、文化、文化学、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旅游文化产品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认为旅游文化的概念应以旅游活动本身为主体来界定,因此,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一切文化现象和关系都可称之为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7.
陶瓷文化与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德镇作为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拥有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具有发展陶瓷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然而,陶瓷文化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陶瓷文化旅游的竞争优势。为大力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需整合陶瓷文化资源,挖掘陶瓷文化内涵,设计精品旅游路线,完善特色休闲娱乐,强化国际营销,加强旅行社和导游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辉映,将为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和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提供良好的契机,因此三国文化旅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经济和体验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可划分为个案研究、初步探索和热点研究三个阶段。总体而言,三国文化旅游研究还不平衡,也不成系统,应注重整体研究和开发,实行跨区域合作,以形成三国文化大旅游圈,增强其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徽州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大量有形文化遗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高价值的旅游资源。徽州文化旅游的发展虽已取得成效,但依然存在问题与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规划,择优开发,丰富旅游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加强市场营销,强化品牌意识,改进景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协调好政府、企业、居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河南名人文化资源丰富而厚重,可以满足不同文化价值需求的游客文化旅游的需要。河南在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应增强危机意识,提高竞争能力,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名人文化资源向名人文化旅游经济增长点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民族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过程,游客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差异带来文化的传播与互动,对民族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游客求异的旅游需求与地方性知识保留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明显。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对于民族旅游中的民族文化作出一定的调适,通过传统文化的再造来达到一种象征性的真实,将民族旅游中的矛盾与冲突转化为互赢互利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民族旅游性格与其他民族的旅游性格有很大差异,传统文化对于本民族的旅游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古代华夏文明是以农业文化为主,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中稳求实、持贵中和,这种文化形成静态旅游;以家庭为主,用血缘远近划分亲疏,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影响外出旅游;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对旅游产生影响,表现为在旅游中喜欢人文景观,厌探秘大自然的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旅游业发展模式由经济型向经济—文化型转变,旅游文化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旅游主体是旅游活动的核心,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会形成一套相对独特的观念和行为,即一种文化形态。旅游主体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多样性、时代性和扩散性。  相似文献   

14.
许昌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的整合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昌的三国文化中曹操在此留下众多遗迹,历史价值非常高。但这些资源多是一些遗迹、遗址,可观赏性都不强,且一些文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许昌缺乏自然旅游资源,很难产生大的引力,吸引众多旅游者。应该通过区域联合开发拓宽旅游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树立品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能力,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增强区域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从组织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提高知名度、联合省内外的城市进行区域旅游的联合开发等几个方面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5.
南岳衡山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宗教文化源远流长,但其宗教旅游还存在层次挖掘不够、时空发展不平衡、接待人员杂乱以及市场影响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对南岳宗教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南岳的特色旅游资源,寻求制约南岳宗教旅游产品开发的瓶颈,并从挖掘文化内涵、整合资源、缓解供需矛盾、提高接待水平、重视市场定位等方面提出其深度开发策略,力求提升南岳衡山宗教旅游的品牌形象,促进衡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皖北地区重点发展的是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在战略层面被忽略。文章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等对皖北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与分类统计,结合皖北旅游发展的现状,对皖北历史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旅游规划一体化、景区景点旅游无障碍、产品联合营销、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保护等实现协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灵魂,是提升乡村旅游层次的必要条件。旅游对中国乡村文化产生了影响,应化弊为利。文章对旅游与乡村文化变迁、旅游对乡村文化产生的效应作出述评,呼吁更多的人为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森林旅游不只是游览自然景观,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森林旅游文化传统,悠久的历史已将自然山水、林木景色熏染上浓浓的文化色彩,形成了许多融自然和人文为一体的旅游景观.从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理念应当成为森林旅游文化的核心内涵.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森林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鄂西水利在全国的地位非常重要,鄂西的水利文化及其水利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鄂西旅游开发的重点应当是鄂西水利旅游,而鄂西水利旅游的开发需要重视水利文化的发掘和展示,鄂西各大水利点的水利形象应当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牡丹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牡丹花卉旅游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存在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隐忧。本文通过对牡丹审美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科技文化的解析,探讨了牡丹花卉旅游个性化、纵深化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