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中国的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情况比较严重,突出表现为地区间、城乡间以及校际间办学条件差异巨大.日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稀缺的义务教育资源应得到公平而有效的分配,应该以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建设标准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切人点,以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作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以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均衡作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内不均衡、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支出不均衡、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间差异,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区域内城市主体间发展目标不一致、区域内协调组织运作不成熟和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区域内“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滞后是北部湾经济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组建非政府组织、完善区域内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实施“整体性”治理模式,完善区域内公共服务供给,建立科学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区域内公共服务供给,规范区域内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财政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师生比例不合理、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协调、学科专业构成不完善等问题,这在客观上使得“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发展观念,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均衡配置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和机构岗位改革,以改革调动教师参加学习培训、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以推动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基础教育、在县域、在欠发达县域。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促进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以湖南省慈利县为个案,进行了初步探索。经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大量的数据分析,摸清了该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剖析了不均衡的原因,提出了促进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无锡基础教育优势多多,诸如“高位均衡发展”、“全面教育现代化”、“高考升学率领先”,等等。然而,“辉煌”无法代替“特色”,“辉煌有余、特色不特”是无锡基础教育现实的基本概括。那么,究竟能用什么来表征无锡基础教育的特色呢?答案应在“文化”中寻找,基础教育最根本的特色应该是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学前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相关教育部门需通过完善立法、调控财政政策、均衡分配师资资源等方面来推动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存在诸如教育目的的功利性、应试教育的复辟性、校外校内教育的不衔接、教学行为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未来的基础教育要着力于以下几方面:均衡发展仍然是基本主题、素质教育是根本出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是基础保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实施体系是大教育场。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素质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城乡师资的差距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城乡基础教育的不均衡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针对我国城乡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制度层面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虽满足了特定国情下对人才培养效率的特殊要求,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非均衡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公共性和公平性等本质特性,构成了对义务教育的异化。从根本上讲,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是根本原因,在社会发展总体不均衡的大背景下,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异化状态。公平性,是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均衡发展不仅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同时也需要对非制度性因素给予适当关照;不仅要追求宏观均衡的目标,同时也要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微观均衡;并且,必须在努力实现均衡的同时也要兼顾多元的教育需求,这是超越义务教育异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是指区域与学校因地制宜、创建特色,追求高质量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是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卓越教育的过程。广东基础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发展极不均衡;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对策是外延均衡和内涵发展有机结合,外延发展是城乡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基础,内涵发展是城乡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的关键。基础教育特色均衡发展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创立区域教育特色促均衡的品牌,有利于向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奋力迈进。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不断推进高校党的理论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解决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2.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妇女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传统观念对女性教育不够重视、女性接受教育的层次较低等问题。要通过加强完善基础教育,提供更多妇女再教育的平台,创造更优的教育环境,增强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等措施,大力推进西藏妇女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西藏的人口素质,更好地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两性平等、和谐、同步发展是与求学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鲜活的社会实践。研究发现,妇女在教育民生方面其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均比性别差异表现得更为显著,在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方面与男性存在较大差距,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较大。保障和改善妇女民生与提升妇女自身发展水平、解决社会建设滞后问题,以及消除城乡发展差别、区域发展差距、性别发展差异等具有密切关系。保障和改善妇女民生亟待制定和实施支持妇女与家庭发展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4.
基本公共服务是当前我国政府执政实践和学界理论探讨的热点。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教育和卫生保健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逐渐增长,但仍显著低于其他世界主要国家,且存在支出结构失衡的问题。另外,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存在着区域间的不均衡,一方面体现在城乡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体现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比如占全国人口4.2%的北京、天津、上海享受着全国15%以上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资源。为提高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鉴于不同地区的能力和效率差异,相对于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增加,合理的供给机制、多元的供给主体、灵活的结构体系和高效的分配制度更有助于我国基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德育目标的达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目标和追求,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并根据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大学生时代特点,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进展与缺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介素养研究的进展主要集中在:主体媒介素养研究的视阈不断拓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实践性日益凸显;网络媒介素养研究方兴未艾;媒介素养研究译介成果丰富;媒介素养研究开始应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媒介素养研究的缺失表现在:研究视野中存在着盲点;基础理论研究中概念混乱;研究中存在着失衡现象;研究方法相对匮乏和单一。深化媒介素养研究应明确研究范畴,厘清基本概念;提升研究层次,深化研究理念;关注失衡领域,加强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延边地区朝鲜族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延边地区朝鲜族城乡义务教育呈现非均衡发展状态。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推进城乡联动发展和朝鲜族农村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朝鲜族城乡义务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解放战争,最基本的力量是人民群众。延安时期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从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理论教育展开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所开展的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和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牵动国民教育全局、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进程的系统的基础工程,需要调动和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发动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因此,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环境育人机制则成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问题,并存在理论分歧。通过对比高校扩招前后两个阶段,对高等教育规模与北京市地区总产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行相关性研究,指出北京市高等教育总量上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教育结构失衡是制约第三产业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