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根据金庸武侠小说的具体作品、结合相关的历史与宗教文献,在南宋至元初的全真教与历史发展的背景下,对小说中所描写的全真教主要人物尹志平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结论是:与历史上真实的人与事件相比,小说中尹志平的政治倾向、感情性格与史实有很大的差距,其重要时期的年龄与史实差别较大,最后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相关的历史与道教文献,结合金庸武侠小说的具体作品,在宋金时期全真教初传时期的背景下,对其小说中所描写的全真七子之首马钰以及全真教的主要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它们与历史上相同的人与事件相比,其核心内容是真实的。同时金庸先生在抓住了历史事实和主要人物精髓的基础上,强化武侠小说需要"热闹"的特点,也为了适应报纸连载时每期都要有精彩之处的需要,在必要之处进行了一定的虚构,"让丰富的想像和尽可能完美的情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结合相关的历史与宗教文献,在宋金时期全真教初传时期的背景下,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具体作品,其小 说中所描写的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全真七子之首马钰与历史上相同的人与事件相比,其核心内容是真实的。同时 金庸先生在抓住了历史事实和主要人物精髓的基础上,强化武侠小说需要"热闹"的特点,也为了适应报纸连载时 每期都要有精彩之处的需要,在必要之处进行了一定的虚构,"让丰富的想像和尽可能完美的情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是神魔怪异小说的代表作,虽然金庸认为它过于玄怪,但《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人物鲜明生动,情节离奇,环境奇异,语言幽默,而金庸对孙悟空印象深刻,因而金庸小说对《西游记》自然有所借鉴,这主要表现在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营造奇境、妙用趣语以及描写武功、门派、丹药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认为女性人物的塑造是福克纳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而"影子性"则是其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可分割的性质,并且深深根植于当时美国南方现实社会之中。现实社会把这些女性变成了生活中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在福克纳小说中的影子性恰恰反映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我弥留之际》中艾迪.本德仑身上的"影子性",探讨虚无主义和传统妇道观对女性身心的毒害和摧残,从而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全面地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6.
在金庸《天龙八部》中,几乎每个主要人物都陷入了一段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孽缘。每个人都饱受了各种苦。每种经受的苦,都是一段孽缘。金庸想要通过这些孽缘的警示,使人"破孽化痴",达到人生大境界。  相似文献   

7.
阿特伍德在《别名格雷斯》中通过制造紧张的悬念、让真实的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相互作用等手法把平面的史料转化成一部构思新颖、有相当社会批判深度的扣人心弦的小说 ;同时作者对叙事、象征等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增进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8.
在其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中,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象征性地表达了其追求内在真实的文学主张。该小说表面上似乎纯粹叙写"我"的纷乱的意识流动,而在纷乱意识的深层,存在着一种主导作者意识流动,引发作者无数体验和顿悟的对文学问题的关注,是关于文学发展之路的,深切的,具有强烈主体自觉意识的关注,也是代表新文学样式的明确的宣言。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的第11部小说《野棕榈》是一部非"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其中像穷苦白人(哈里)、罪犯(高个子犯人)这样的"普通人"成为主线人物,不同于没落的庄园主继承人们,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福克纳刻画的他们,都有着灵魂和肉体的矛盾。借助这些普通人,福克纳向世人展现他一直强调的人道主义思想。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通过解读相互对位的主线人物的存在,对比分析两个"普通人"各自寻求"真实的自我"的不同经历,来探索福克纳对人类的现实状态及人类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通过形式上的创新,揭露小说真实的内涵。小说大量使用丰富的隐喻、文体、叙事形式、人物塑造形式等在形式上取得巨大突破;在多样的形式下,大量近似现实的人物、事件、历史跳跃在读者眼前,如同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实。作者通过真实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为世人提供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史书,深刻揭露了17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爱尔兰真实的政治社会生活,表现了作者时爱尔兰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金庸武侠小说成功地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被称为文化武侠小说。其中佛教元素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作者从佛家的悲天悯人精神出发解读人性,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诠释侠武的艺术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2.
易晖 《东方论坛》2008,(1):52-60
金庸小说,正经历着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的通俗小说到90年代以降的“经典化”的过程,一些学界人士热衷于将原本属于通俗文学范畴的金庸小说研究推向所谓的“金学”。金庸小说无疑是大众文学的经典,它的畅销性、长销性以及为读者带来的密集的阅读快感确保了这一点,但并不等于它是一般意义的文学经典甚至文化经典。金庸研究的根本意义恐怕也不在于将它客观化、对象化地树为经典,采取超然物外的文学批评的立场。实际上,金庸小说(或者说“金庸现象”)为我们展现出关于当代“文学/文化生活”的难得的“近身性”,它是“文本讲述的时代”与“讲述文本的时代”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3.
金庸在其武侠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从陈家洛到郭靖,从乔峰到韦小宝……无论他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但在他们身上却共同凝聚着金庸的审美理想。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寄托着金庸的理想人格,这是作者充分吸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金庸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虽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在他们身上,却体现出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金庸的小说内隐着一个江湖世界的陷落和世俗社会崛起的内在理路。而世俗社会的崛起则使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彰显出了明显的荒诞意味。从金庸小说的整体谱系来解读《鹿鼎记》的荒诞意味,有助于理解金庸武侠世界的内在困境以及破解金庸小说以武侠始而以反侠终的谜题。  相似文献   

15.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一书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蒙古人生性质朴,敬重英雄好汉”的理想品质,但是,这些蒙古想象并不出自金庸对于蒙古文化以及蒙古生活的现实了解。金庸的蒙古想象更多地是出于郭靖的英雄形象塑造之需要。因为需要塑造英雄形象,所以需要有各种陪衬形象来完成这一塑造,于是,有了各种对照人物的出现。同样,因为需要塑造英雄,所以需要有适合英雄品质生长的土壤。金庸选择了蒙古作为英雄生成的土壤,自然也就只能按照英雄的生长条件对于这一土壤的要求来对蒙古进行艺术想象。可见,《射雕英雄传》中的蒙古想象,主要是出于结构的需要,而不是对于现实的临摹。  相似文献   

16.
自金元以至今天,有许多剧作家以柳永入戏。柳永之词与其风流人生引发了剧作家的浓厚兴趣。相关的古代剧作表达着文人作家艳羡风流且张扬放荡的个性心理,也有对社会压抑、人生坎坷不满情绪的发泄,当然也满足着民间观众艳羡风流的欣赏期待。降及当代,以柳永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却几乎立场一致地对柳永的人生表示理解,对柳永的道德为人进行辩护,甚至把浪子词人的柳永塑造为既忠实于爱情又居官清明的文人形象。这显然是从某种狭隘的地域文化价值的角度出发,或者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借历史人物代言的时候,肆意涂饰以政治的色彩或装扮以虚假的道德外衣,既违背历史存在给予人物的性格逻辑,也违背戏曲创作的艺术逻辑。  相似文献   

17.
金庸武侠小说一直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学载体,本文从传统道家思想入手,论述金庸武侠小说中蕴含的道家文化。  相似文献   

18.
冯梦龙编撰的“三言”是宋元明故事的宝库,而金庸小说非常讲究故事性,又多以宋元明等朝代为小说的历史背景,自然会对“三言”的情节借鉴,这主要表现在寻宝、行侠、吓蛮、伏鬼等方面,当然作者在借鉴同时又加以变化,以增加小说情节的传奇性、曲折性和趣味性,或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与中国小说起源的关系密切,"小说"和"小言"等小说概念出自《庄子》,概括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精神的"志怪"一词出自《庄子》,《庄子》寓言中含有《山海经》"奇说"式的小说内容,这些使《庄子》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源头。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小说》、《志怪》为名的第一批小说专著,是《庄子》对中国小说起源深远影响的必然结果。从出土的先秦小说可看到《庄子》小说内容的历史背景,也显现出《庄子》的独特之处,它是中国小说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