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翻译是思想交流与文化交流的工具。翻译除了具有对文字的意义进行转换的功能之外,还承担着移植和阐释文化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比中外翻译名家的诗歌翻译案例来讨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把握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尺度。异化翻译从文化和语言的层面尽其可能地向目的语文本再现了源语文本的异质因素,从而忠实反映了源语文本的内容。但是,由于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要确保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异化翻译也需要注意尺度,不能使"异化"超出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学语言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要面对但同时又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所以,有必要基于翻译实践,探讨文学语言在非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及其功能主义方法论适用于文学和非文学翻译,有助于对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学语言进行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 ,也是一个译者与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本文认为 ,只有把翻译的一般原理与审美特征结合起来 ,才能产生良好的文学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4.
英汉语语篇结构存在诸多的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和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模式和语言文化的不同。对翻译文本进行语篇分析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语言间语篇结构的差异也是译者需要慎重处理的。归化是在翻译中译者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之一 ,也是处理语篇结构差异的重要手段。译者无论是翻译应用文体还是文学文本 ,都不免对其语篇结构进行归化处理 ,而翻译中语篇结构的归化程度取决于译文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翻译文学作为特殊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译者的诠释理解和语言转换后已经成为了相对独立于原作的个体,理应拥有相对独立的文学地位。翻译文学相对独立地位的确立有赖于译者相对独立地位的确立。译入语环境中译本和原作者是真实存在的,而原文本和译者成为附庸,这无疑是一个悖论。译者的主体差异和主观诠释决定了译本和原文本质上的不同,译者通过赋予译本新的意义来占有译本。本文旨在通过对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来论证翻译文学的相对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文学语言“陌生化”取向的分析以及文学翻译作品中保持文学语言“陌生化”的意义,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在目的语中准确恰当地“移植”原语文本的“陌生化”特征,采取以“陌生”应对“陌生”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受传统文学批评理论影响,在翻译实践中,文本形式较之于内容,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地予以忽视或重视不够。但文学文本之所以具有艺术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内容的载体——形式。形式本身是文学艺术的必要构成成分。译者能否成功再现译出语的艺术形式,决定着文学翻译的成败。在文学翻译的众多层次中,文学语言的声韵、结构和文学意象是三个基本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准确把握这三个层面决定着能否再现原文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8.
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系,在句型和语篇的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而文学文本及其翻译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文学文本翻译中注重英汉语序差异现象并适当的进行语序调整,才能使译文即能忠实于原作又能体现文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翻译和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在文学翻译时对文本解读及重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使译作取得了独立的艺术价值。翻译文学应属民族文学多元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部分。译者是民族文化重要建构者。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对外开放、交流的机会日渐增多.汉英公示语更多地出现在各地的公共场所,公示语翻译已成为一个新的翻译研究领域.从赖斯文本类型学的角度,结合翻译策略,探讨公示语的功能及其日渐优化的翻译手段和技巧.希望能为公示语的翻译更加忠实于原文本,更好地满足目标群体的语言需求提出翻译指导.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的多角度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从语言、文化和时代这三个层面出发,用阐释学的循环理论对文学文本和翻译活动进行具体的、详细的分析,说明了阐释学理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需要创造,它的创造空间由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作文本的理解,对译作读者的考虑,译者自身素质及其不同社会文化倾向决定.本文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转换和填补空缺,译者在翻译时所考虑的不同语言所对应的文化、语言、思维、认知差异对于其创造的影响.作者同时指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对译者既是解放又是更高要求,因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是有限的,它不等于创作,应尊重原作的意境和思想.  相似文献   

13.
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应用译介学理论研究文学翻译,会使视野更为开阔,也会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汉民族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汉民族本身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译介学从理论上肯定了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肯定了译者的再创造价值,也肯定了翻译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沃尔特·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翻译观在形式与意义、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可译性等一些基本翻译问题上颠覆了传统观念:驳斥了"译意"的观点;消解了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悬置了"可译"与"不可译"二分。反传统的纯语言翻译观带给文学翻译这样的启示:文学翻译应重视形式的传译,摆脱意义的束缚,跳出语言的框囿,实现译作对原作的超越,把握可译性意味着强调语言的差异性,追求语言的互补性。译例的分析揭示了纯语言翻译观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实践表明:文学翻译中释放、转换纯语言、显示语言间的亲缘性、追求语言间的互补性是可能的。译者的天职正是完成语言间共生互补的伟大工作。  相似文献   

15.
近期,国内的西方文论研究开始出现反思趋势,西方文论本身也成为反思对象之一。反思过程中出现了对西方文论的一些误读,原因之一在于部分研究者可能忽略了自身研究奠基于译文之上的事实,将译文直接等同于原文,因而也可以说是翻译视野的缺失。在西方文论研究中引入翻译视野,即意味着基于译本进行的文论研究须与译本拉开一定的距离。翻译视野又包括转换意识、语境意识、差异意识三重内涵。转换意识即意识到译文是语言转换的结果,同时意识到由转换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性;语境意识是指意识到西方文论扎根的特定时空的文化形态及理论家的认知形态;差异意识是指对原作与译作所处时空差异的意识。翻译视野促使我们主动去了解西方文论在原语语境中的起源及发展,辩证地探讨其在译语语境中的适用性,有助于我们在西方文论译介热持续上升的今天,真正深入地理解与反思西方文论的内涵,更好地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推动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发展,建构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对等性是翻译质量的一个根本方面,翻译质量评估中应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考虑对等。翻译的主要任务是确立源语篇(ST)和目的语篇(TT)之间的对应,考虑源语篇作者的意图,同时产出的译文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相比于信息性语篇的翻译,文学翻译涉及多个因素,包含基于译者概念预设和文化预设的阐释,故应主要以原文与译文的语用及功能上的对等来评估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7.
前景化是文学语言的标志性特征,能体现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别。翻译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选择译文的语言。文章认为文学翻译的译文语言选择策略应为诗学策略,诗学策略要求译文选择前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同时译者选择的前景化语言应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学规范。  相似文献   

18.
模糊性是文学翻译的客观属性,它体现在文学翻译的各个层面:从译者对原著的理解过程、转化过程以及读者对译文的评价过程都包含着模糊性。正确认识文学翻译的"模糊性"对指导文学翻译实践和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作是语言艺术 ,文学翻译本质上也是语言艺术 ,译者要尽可能地传达原作者的意图 ,反映作品的独特性。本文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了巫宁坤先生的译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从而揭示了该译作的传神效果 ,以及文学翻译等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