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阮保是在以推行汉文化为实质的科举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具有重要个案意义的越南诗人。他留下了越南创作时代最早的应制组诗和七言应制排律诗,他的应制组诗风格清婉、用典丰富;应制排律诗具有初唐排律声格流丽、从容颂美的台阁风范。阮保同时还是越南早期留存送别诗最多的诗人,他的送别诗偏离了重在抒发离情别意的古典汉诗传统,其功能由抒情转为交际,造成了送别双方在情感交流上的疏离。阮保的诗歌创作深受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直接将唐诗移植到自己的诗歌中、化用和借鉴唐诗名句、以唐人名句为诗题和主题进行吟咏;应制寓目诗和送别诗沿袭中国诗歌的结构模式;根据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体验和生活想象而进行虚拟化创作。通过阮保的创作可以看到,越南诗人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由于对传统诗歌惯例、法则和标准的选择,推动了越南汉诗在诗歌功能上从抒情转化为应用。  相似文献   

2.
明清中琉邦交加速琉球文化的中国化进程,琉球朝贡使和留学生大量进出中国,与福建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用汉语写下大量的涉闽题材诗歌,这些涉闽汉诗或吟咏闽地山水,或与闽人交游唱和,或表达在闽地思念琉球故乡友朋。琉球诗人们以中国为本国,诗歌严格遵循中国诗歌格律,见证了中琉五个世纪的友好交往,具有文学和史学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3.
《山居》一诗中,朱英诞将中国古典意象与现代诗艺契合在一起。从内容上来看,诗歌古今意象发生碰撞,增添了古典意象的现代审美内涵;在意象运思方式上,诗人运用现代诗歌中注重暗示和隐喻的表达方式来组织传统意象,使诗歌笼罩着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朱英诞的诗歌有三种结构形式,这首诗采用了廊庑式结构,呈现出较完整的建筑之美。诗歌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关于永恒与瞬间、无常与恒常的思考以及对真理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与生存境况密切相关,诗中境界是对生存境界的摹写。和谐的静境是赏心悦目的画图,田园生活是诗歌意境的范本,桃花源是幻境中的安居之所,"邓林"是对美好生存境况最初的描绘,诗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古典诗歌意境的愿型。《诗·斯干》是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安居图,是远古时代人们居住环境的形象写照,原始人的山水居室就是一个充满着诗意的世界,是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之源。  相似文献   

5.
元明诗概说     
中国古典诗歌经唐宋高峰时期,进入元明低谷阶段。元明诗基本复古,缺乏创造,前不能与唐宋诗平起平坐,后不能与清诗相提并论。然而无明诗毕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各有其优秀或较优秀的诗人,反映了各自的时代与诗人的。心态。艺术上对宋诗弊端亦有所补救,从而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现代英美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忽然产生了兴趣,这自然有个人审美趣味上的偶合因素,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意象主义诗人似乎在中国古典诗中找到了他们孜孜以求的东西,换言之,他们所醉心的乃是中国古典诗的“意象”技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意象派所标举的“意象”,与中国古典诗的意象在本质上是似是而非的。对最先受意象派主将庞德所注目的李白与王维这两位诗人中的任何一位诗人进行意象分析,都可以证实这一点。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看,后者更醉心于意象的经营,所拥有的意象世界更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在这里我们选择了王维诗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8.
庞德的“重构”艺术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诗人庞德翻译过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他的译文自然晓畅,韵味十足,可以说是用现代英语诗歌的形式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的创造性阐释。本文试图从英诗角度对他所译的李白《长干行》一诗加以分析,旨在说明庞德的翻译方法的成功之处及其对于翻译理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润渍,威廉斯的许多诗歌都呈现出某种中国味道。而其经典名作《寡妇春怨》一诗"中国情"更是扮演了吃重的角色。无论是诗歌的主题思想,还是意境及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别于传统的西方诗歌,该诗更像一首脱胎于中国古典诗歌的"闺怨诗",蕴含着无穷的东方古典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0.
黄遵宪和同光派的诗人们都在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出路,同光派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诗界革命派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异国.前者所创作的诗歌虽有异于前人,但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古典的,不能给人以新的惊奇和感受;后者所创作的诗歌,内容是新的,语言是新的,创作出了新奇的效果,但它的形式是旧的.他们的探索都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诗话具有开辟和拓展文学经典化路径的重要功能。有宋一代,品评杜诗成为一种主流学术传统,文人士大夫以"诗话"为载体,论说老杜人品,漫谈读杜感悟,撷取杜诗精华,交流学杜心得,对于提高士人群体感知和欣赏杜诗的整体水平,加速杜诗经典化历史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宋代诗学家通过多种努力,例如强调杜诗为唐诗"第一"的卓越成就,推崇杜甫为诗中圣人,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细致而精妙的评点,确立了杜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2.
玄言诗风在南齐诗坛仍然延续并发生了新变,这种新变体现在诗人的主体精神层面、艺术审美情趣以及作品的内容、艺术风貌等诸多方面。这类诗歌突破了传统的“玄言诗”义界,展现出新时期的思想与艺术面貌,可称为“玄思态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值得引起重视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
杜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典范确立于宋代。而在这一典范的确立过程中,黄山谷学杜和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无疑起了巨大作用。但是,在黄山谷学杜是否得其精髓这一问题上,历代学者争议颇多,至今未有定论。文章在详细考察历代学者有关论点的基础上指出,面对唐诗这样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宋人必须对诗歌创作的题材、写作方式等进行变革,这才符合中国诗歌发展递嬗的规律。从这一角度出发,应该对黄山谷学杜的功绩予以确认。在一定意义上而言,黄庭坚是诗歌史上学杜得其精髓的重要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4.
齐鲁为中国学术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发源地。各代齐鲁以儒家文学观为依归的文学批评,都曾影响当代的文风。齐鲁故地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诗人辈出,代有名家。齐鲁诗人的诗歌创作,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并成为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诗歌是齐鲁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反映,应该引起有关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在遴选清代前期诗歌时,十分强调“诗中有人,诗外有事”。得到其特别重视的“贰臣”诗人的入选作品尤其体现了这一原则。通过这些诗人及其作品,也可见清代诗歌创作与时势人心的密切关系,而诗史互证、以诗见史、因史明诗,则为清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诗词翻新是古典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翻新,诗词得到更广泛传播,同时其文化内涵得以累积和增值。而诗词翻新在传播过程中易于获得名家效应。并且诗词翻新的一些特性使其既容易为创作者掌握又易于被阅读者接受。这些是诗词翻新促进诗词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创作了大量的歌咏爱情和自然的诗,并在创作中直接秉承了传统诗歌的精神品格和生命情调。他在情诗中体现了人的生命意识和自由精神,并呈现出深情诚挚、含蓄优美的古典美学特征;体现了徐志摩对传统诗歌文化的认同与继承。  相似文献   

18.
收集整理许楚、黄朝美、张光祁、张习孔、吴山涛、郑涛、汪度、胡春生、江国茂、江滔 1 0位明末清初徽籍人士的近百首诗篇 ,对作者诗的出处、诗词涉及人物和历史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与画的融合在唐代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进展,唐代题画诗集中反映出了这种进步。它开创和奠定了题画诗的基本体例,使题画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品类得以成立。唐代题画诗的开创之功主要表现在:它拓宽了题画诗的诗体范围,各体齐备,改变了前代仅局限于以四言和五言诗的画赞、咏画诗题咏的局面,尤其是以律诗评画,对诗与画的结合有重要的意义;在题画方式方面,出现了自画自题和画上题诗的题画方式,并基本完成了评画赏画手法上的探索;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种不同意义的典范。唐代题画诗对题画诗本身的发展和中国文人画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少年中国学会诗人群是一个很少在现当代文学史各类书籍和评论性文章中出现的诗人群体。但在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潮流的诗歌理论和写作技巧的认识、理解这一方面,他们早于李金发等人为首的中国象征诗派,对这种来自异国的诗歌营养加以吸收,从而为完善不成熟的白话新诗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