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授的尊重     
《金色年华》2009,(7):17-17
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我和贾教授一起去火车站送人。所送之人是贾教授的朋友,又是我家的远房亲戚。 那天正好是周末,学校离火车站又不是很远,他们年纪都比较大了,那位亲戚又带了不少的行李,需要上上下下的,于是我就责无旁贷地充当了“脚夫”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汉字中的“九”,本是一个很吉祥、很尊贵的数字:老天称为“九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器物之华丽称为“九华”,北京的名园北海有“九龙壁”,吉祥图案有“九九消寒图”,等等。但这个“九”字前面若加个“老”字,成为“老九”,就带上了江湖气,甚至是匪气;而若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变成“臭老九”,那么,我们就只会闻到牛棚气,甚至一些血腥气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与“臭老九”之称结下过长时间的牵缠难解的“孽缘”。“孽”者,灾殃之谓也。  相似文献   

3.
语汇的革命 那天去安定门外的“九头鹰”和一个许久不见的朋友吃饭。等菜的工夫,那朋友把“九头鹰”自办的内部报纸拿起来,无聊地看。然后递给我。  相似文献   

4.
去车站接朋友,看到一辆汽车倒车时,一不小心,压住了一个放在地上的旅行包。一个玻璃瓶碎了,里面装的酱全都洒了,散落在地上的,还有馒头、大红枣之类。 旅行包的主人,是个中年男人,他冲司机咆哮如雷:“怎么搞的?”“那点东西,犯得着生这么大的气?”朋友感觉可笑,我却完全理解这个男人的愤怒。  相似文献   

5.
吕静波 《职业时空》2008,4(9):64-65
“通识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829年,它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培养一个全面的人而不是片面的人,是培养一个通达的人而不是闭锁的人;通识教育是一种手段,通过实施通识教育而达到全人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还是一种课程体系,它与“专门教育”相对应,是一种“全面教育”、“普遍教育”。  相似文献   

6.
我想告诉你,我是一个“卫星人”——不是外星人,我是一个居住在“卫星城”里的年轻地球人,一个幸福得有些自我陶醉的小女子。  相似文献   

7.
钟凯 《中外书摘》2014,(12):104-106
小龙虾到底是什么?小龙虾的真名叫“克氏原螯虾”,是一种如假包换的淡水虾,根本不是虫子。它和龙虾有亲戚关系,分类学上它们都是“十足目”,龙虾是龙虾科、正螯虾科或拟螯虾科,而我们吃的小龙虾则是蝲蛄科(所以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它被直接称为“蝲蛄”)。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当于人和猴子的关系,都是一个“目”,但不是一个“科”。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民政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指示,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把向孔繁森学习的活动引向深入,使西城区民政工作再次进入全国先进城区,西城区民政局开展了“一个字、一句话、一件事活动”。一个字,这个字是“做”。所谓“做”,是把工作目标、计划、安排,变成事实,是落实,是俯下身子去干,而不是听、不是看,更不是“转”和“说”。“做”就是务求实效。什么事情停留在“说”是容易的,深入下去难,搞形式容易,求得实效难。“做”,就要坚持“严、细、深、实”的作风…  相似文献   

9.
养儿啃老     
何惜薇 《老年世界》2009,(19):28-28
“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在中国,这一系列形容词说的是一个正日益扩大的群体,也就是“钱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父母的“啃老族”。  相似文献   

10.
小康说话了,只有一个字,不是“爸”,也不是“妈”,而是“鸡”。她看着小康薄薄的嘴唇因为这个发音轻启,还没有合上。她再次拟声:“喔——喔——”.  相似文献   

11.
今天是“一二·九”运动六十九周年纪念日,借这个机会,我想给同学们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叫“中国之谜”;第二个问题叫人的全面科学发展;第三个问题叫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相似文献   

12.
喂养幸福     
《中外书摘》2011,(5):58-58
幸福,是自己给自己的礼物,别人永远给不了你最想要的那一个。 妈妈曾给我讲过姨姥的故事,妈妈管她叫“九姨”。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子”的概念在我这里一向是两开的,即“知识”与“分子”。前者,是一个职业,知识分子用它来吃饭;后者,是一种志业,通过它知识分子显示自己作为个体的社会担当。因此,知识分子是一个“职志混合”的称谓形态。当然,对知识分子的这种理解是非常“邵建化”的,它不是什么定义,也无心定义。  相似文献   

14.
明代文学家张岱所著《快国道古》,内有一段“福”的议论:金溪胡九韶学《剔洁修,每日哺,焚香顿首,谢天赐一日清福。妻笑道:一日三餐菜粥,何名“清福”?九韶日,:“吾生无兵祸,家无饥寒,榻无病人,门无讼事,非清福而何?”胡九韶对享福的解释是具体而又实在的。按他的享福标准,我们当今的衣、食、住、行不知要超过古人多少倍,早该焚香顿首,谢天谢地了。那么,面对当今物欲横流的浪潮,老年人何为真正的“享福”呢?在我看来—奉献是福。人生不是索取的漏斗,而是奉献的喷泉。生命的意义在于正当的追求之中,在于有益的贡献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与“幸福广东”一脉相承,为使人民群众的幸福花儿快开放,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再度丰富“幸福广东”的内涵,为“幸福广东”找到一个“孪生姐妹”,即“社会建设”,并在前不久结束的广东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上,将“社会建设”上升为发展大计,与“幸福广东”平起平坐,携手向前。  相似文献   

16.
慰慈 《老年世界》2014,(18):30-30
敬老爱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品德。在中国,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由于中国古代以“九”为最大的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个九相重,故称为“重阳”。  相似文献   

17.
来信选登     
编辑同志,你好:我对第九期杂志第44—45页中的“上联:田汉在田间,一盼苗得雨,二盼牛得草”很感兴趣,想了一个下联:万里观万树,霞盛金灿然,草盛席佩兰。“万里”自不必解说,其中“万树”是清朝文学家、戏曲作家,“金灿然”是中国出版家,“席佩兰”是清朝女诗人。总之,参与是一种乐趣,我也会关注其他人的下联,会继续支持你们。  相似文献   

18.
九,是数字中最大的阳(奇)数。《内经》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在古代,九往往用于数之极限,“凡数之指其极者,皆得称为九,不必泥于实数也”(刘师培),如九块、九天等。九的字形,一笔三折,屈曲自如,恰如一条游龙。《易》曰“九五,飞龙在天”,象征至高无一上的皇权。九的字音,与久相同,大写的玫,本意为黑色美玉,音符为义,引为健康长寿、天长地久。可见,“九”有多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尊贵的意蕴,故为古今人名所喜用。古代,有盛唐名相张九龄,以名祈求高寿。由于权奸所嫉,他虽然未能活到九十高龄,…  相似文献   

19.
三娘小传     
谭谈 《老年人》2009,(1):32-34
大凡要称得上人物者方做传。 她不是专家学者,不是高官豪富,更不是名流大家。她是一个一字不识的普通老妪。何“传”之有?  相似文献   

20.
骑士的本色     
何谓骑士?真正的骑士,并非要有个牛高马大的块头。因为在许多是非面前,不是仅靠打架来弄清事情的曲直。很多时候,打架是绝无法解决问题的,相反会把问题“打大”。真正的骑士,应该凡事去讲道理,用事率去摆平、制止事态的扩大。因为他绝对明智;不问青红皂白举起拳头“打了再说”的骑士,是永远洒脱不起来的。尤其是在法律面前,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骑士,必将一败涂地。不错,粗口粗手粗腰粗阔的骑士,十个人中有九个会对他敬而远之,更不敢惹他。但,总有一天,他自己会打倒自己,真的。真正的骑士,不是没有增叹没有眼泪,不是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