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1世纪的中国,还需要鲁迅吗?鲁迅是谁?这个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又难以真正回答准确的问题.也一直缠绕着中国的知识界。鲁迅的“独异”和“自成品格”,鲁迅文化身份及其意义,被遗忘正是鲁迅自己的期望,为何还要问:21世纪,还需要鲁迅吗?问题的实质是与中国的历史、现实密切相关,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学者从各自的学术层面.来回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朋友见面,少不了要问孩子有多大了。得知我还独身着呢,朋友连称“还是你洒脱”的同时,少不了又要再追问上一句“为什么还不着急啊?”这样的问题每每让我无言以对。最终干脆偷懒套一句“大话西游”式的回答:“独身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嘛!”不过,对朋友称赞独身洒脱的评语就实在不敢苛同了。  相似文献   

3.
一、“遵命文学”是鲁迅肯定过的文学口号吗? 多年来,在鲁迅研究中,有不少人曾对“遵命文学”津津乐道大做过文章。说鲁迅的小说是“遵命文学”,还称颂鲁迅是提倡写“遵命文学”的第一人。这样“遵命文学”一旦和鲁迅的名字相联系,就变成了“神物”,被宣传得震天响。什么鲁迅因“高歌”“遵命文学”而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公开地自觉地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予以确立的典范。”什么写“遵命文学”是“鲁迅的战斗传统”,而“鲁迅这个传统也就成了‘五四’以来的最可宝贵的传统。”什么这种“‘听将令’的遵命文学”是与“转嫁到鲁迅身上的‘艺术的生命是  相似文献   

4.
2006年4月广州举行“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既回顾和总结了上个世纪以来的鲁迅研究,也对新世纪鲁迅研究提出新的希望和期盼,更为重要的是,展示了当前鲁迅研究的活力。如何理解鲁迅的“向左转”,鲁迅是自由主义者吗,鲁迅的超前性和高峰意义究竟在哪里,又该如何发现并阐释,鲁迅作品还有阐释的足够空间吗,国外鲁迅研究动态如何,中国鲁迅研究向何处去,如此等等,这些鲁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次研讨会上均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某种回应。  相似文献   

5.
财商 《今日南国》2007,(18):43-45
美国经济学家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对商界来说,这无疑是有着诸多良好发展空间的暗示。要想有超额回报,就必须永远抢在别人前头。面对21世纪的投资浪潮,您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思考鲁迅,走近鲁迅,我们发现了什么?鲁迅精神有哪些成分已经化入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鲁迅研究还存在着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发生了各执己见的论争,这是有意义的。但是,一些人人为地制造文学热点,这是一种商业习气。进入新世纪,鲁迅的身影离开我们远了,其精神却离我们更近了。下面三篇文章是三位鲁迅研究者面对现实问题,以务真求实态度的笔谈。主要思考了鲁迅在21世纪的价值问题。《学术新论坛》是我刊推出的一个不定期的栏目,主要发表各类学科中见解独到、观点新颖、标新立异、有理论深度的探讨争鸣性文章。文章3000字左右,欢迎校内外作者提供稿件和选题信息。  相似文献   

7.
安全已成为20世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引起了思想界的极大关注。汤因比提出,保持了几千年稳定生活的中华民族,一定充满着人性、平衡等现代价值观念,中国文化应该在21世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说:“能够避免人类自杀的,是两千年培养了独特思维方式的中国。”梁启超赴欧洲观察时,痛感“现代文明的破产”。他提出,中国要输送自己的文化给世界,以“救拔”世界的不安。他甚至感到,在大洋彼岸,日益被危险包围的人们正“眼巴巴”地望着中国。的确,中国文化有着与西方不同的路向。但中国文化能担当起“救拔”西方的重任吗?或者退一步讲,对于西方兴起的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叶是尼采思想传入中国的早期阶段,鲁迅、梁启超、王国维是当时介绍尼采思想的主要人物,他们了解尼采的渠道主要来自日本。如同日本当时对尼采有不同的理解一样,鲁、梁、王对尼采的态度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鲁迅在接受尼采过程中明显地体现出“精神的”特征。之所以这样说,除了在把鲁迅与他人比较中能够看到其独特性外还在于:鲁迅特别重视尼采思想中主观的、精神的内容;在鲁迅那里,“精神”和“个人”一样构成了“物质”、“多数”的对立物;鲁迅的“个人”和“精神”是表与里的关系;鲁迅期待精神界之战士出现,用“精神”破“和平”、“萧条”,建立“人道”、“人国”。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完全否定中国的文化传统,把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统统看成是“封建文化体系”,要彻底打碎。与此同时,又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叫嚷什么“要横的移植,不要纵的继承。”还有人认为鲁迅是反对传统文化的,是在打碎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产生的。鲁迅究竟怎样对待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一九三六年四月五日夜给王冶秋同志的信中说:“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无法可想”。正因为这样,本人对鲁迅作品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提出来就教于有兴趣的同志,并以此表示我对鲁迅诞生百周年的微薄纪念。一、《我还不能“带住”》中“麒麟皮下露出马脚”的本事怎样?出于何书?一九二五年鲁迅在当时兼课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潮中,积极支援进步的学生,跟北洋军阀政府展开了直接的斗争,并对标榜“正人君子”,实际偏袒反动政府、封建  相似文献   

11.
王富仁的鲁迅研究提倡“回到鲁迅”“回到文学本身”,强调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不仅是中国反封建“政治革命的镜子”,而且首先应该是“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以此为基点,王富仁建构了重新阐释鲁迅的学术系统,这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鲁迅研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富仁指出,鲁迅毕竟是一个作家,他的根本价值在于从文学的角度促使人的精神觉悟,进而从思想启蒙的层面影响中国社会革命的进程。鲁迅的思想高度代表了“五四”思想启蒙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化自觉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进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王道”、“仁政”是孔孟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他们最高的政治理想。两千多年来,从孔孟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从蒋介石到林彪,也都把自己装扮成“暴政”的反对派、“王道”的鼓吹者和拥护者。历史上真有超阶级的“王道”“仁政”吗?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在《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这篇杂文中深刻地指出:“在中国,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倘  相似文献   

13.
关注艾滋病     
《新少年》2004,(11)
12月1日,是“世界预防艾滋病日”。对于这个被称为“20世纪新瘟疫”的艾滋病,你了解吗?让我们先关注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共鸣的文化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鸣,是文学欣赏中存在于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之间的一种极普遍却又极复杂的心理现象.鲁迅先生在《热风·圣武》中说:“是弹琴人吗?别人心上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吗?别人也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这里,鲁迅先生明确指出了共鸣发生的主要条件,即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间的同构对应物:弦索、发声器.可是,弦索和发声器究竟是什么?这仍是困扰人们的“斯芬克斯之谜”;特别是,由于共鸣的发生是以  相似文献   

15.
“温故而自新”,探明鲁迅的改革观,对于现时正在进行的改革,是有启发帮助的。鲁迅的改革观,涉及有关改革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何谓改革?为何改革?改革什么?怎样改革?由谁改革?探明鲁迅对这些问题的基本见解,也就可以对鲁迅的改革观有一个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文坛出现"论鲁"风。通过分析,指出所谓的与鲁迅"断裂",不过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传统的"失语"。其内涵是以浮躁取代辩证认识,以蔑视权威而否定文学需要主流,文学需有崇高。鲁迅实际是文学要体现先进文化的代表,鲁迅思想推动中国文学走到今天。在21世纪到来之际,要继承发扬鲁迅精神,使文学事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①这些是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时所提出的富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并为鲁迅一生所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作出了在那个时代所能作出的最高水平的回答。《呐喊》、《仿徨》中的抒情小说就是这种理性思考的艺术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前期对理想人性探索的重要思想。但是,多年来,人  相似文献   

18.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继鲁迅先生之后,一些学者已有文学史专著问世。时至今日,还提出“汉赋是什么?”“汉赋是怎么产生的?怎样发展的?”“汉赋在文学史上应有什么样的地位?”这样一些问题,似乎太幼稚可笑了吧?不!这些问题确实还没有弄得很明白,还有讨论的必要。一些治文学史的人士大抵都承认汉赋中有“骚体”和“大赋”之别,对这两种赋的评价也有所区别,但就是不把它们分开,总是沿袭旧的观点,称之为“汉赋”。因此,对汉赋的来龙去脉和成就、地位等就不能说得很清楚,很准确。笔者不揣鄙陋,谨提出三个问题向大家请教。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改革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数学教学的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教学的方法怎样顺应时变改革的潮流?这些问题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几年来参与《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课题组工作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大众数学”为目标,确立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20世纪的帷幕在徐徐降下,21世纪的曙光隐约可见,人类正走向新的世纪,社会正处在变革之中,世界各国都把战略的目光投放到当代中小学生的身上,人们十分关注对跨世纪一代青少年的数学教育状况。虽然,我们无法清楚而准确地表达我们所处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甚至谁也无法断言未来的几十年里必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无论是未来学家、社会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是强有力的政府也难以做到!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数学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科技的竞争,实质是一种数  相似文献   

20.
新的世纪还需要新的哲学吗?而新的哲学又将由谁来创建呢?人们通常都会向哲学家求教对问题的答案,可是,哲学家真正的使命并不在于强固人们的意识,而正是在于使人们的意识发生动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