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当中通过对“幽灵”的解读来阐述他的解构主义的政治 ,本文把“幽灵学”看作他的“文字学”的社会政治表达 ,首先分析“幽灵学”对本体论或存在问题的思考 ,进而阐述幽灵学所指示的政治意义 :对终结论或目的论的批判以及呼唤“没有弥塞亚的弥塞亚政治” ;最后说明德里达一再呼吁继承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以及他的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幽灵学的或解构式的马克思主义,遭到来自各方的质疑批评,且有待于进一步论争辩明,但作为当代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德里达直接申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表明了后现代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更为广泛的关注,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论争和研究提升到一个崭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文本解构策略的社会政治表达。与幽灵周旋,与马克思的幽灵周旋,在周旋中阐释自己的政治观。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作为解读的对象,具有必然性,关注政治,关注滑向边缘的他者,是德里达旨趣所在。德里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建构在理性中心主义上的本体政治的批判,建构一种后现代的政治观——差异政治。差异政治是后现代思...  相似文献   

4.
作品简介: 该著作是任平教授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域的第一部开山之作,也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最终成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出场学视域”首先基于一个时代性挑战。“这是一个脱节的时代!”德里达在10年前出版的《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如是说。的确,苏东剧变后,历史的时代结构发生大转换,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幽灵性回归,呼吁人们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事实上,他所谓的继承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其解构马克思主义、完善自己的解构理论的策略而已。  相似文献   

6.
幽灵性是德里达早期以异延为中轴的解构理路的继承与发展;它与"无X的X"、弥赛亚性、宗教性等话语筑起解构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场域。幽灵性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范式和基础——主导辩证法,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解放政治学,成为对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后马克思思潮认知测绘的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借用《哈姆雷特》中的幽灵意象比喻共产主义的当代出场,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退场”后如何看待异质性共产主义思想形态出场的问题.德里达认为,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已经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它必将成为全体人类继承的遗产.在后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人们必须借助共产主义“幽灵”的出场,才能建构理想的生活.晚期资本主义的诸多矛盾需要凭借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才能得到说明.所以,成为“幽灵”后的共产主义理论形态的当代出场形式,就是随着理论形态的改变继续对现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德里达阐释了冷战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当代出场的幽灵政治学进路,揭示了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时代价值,彰显了对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制度未来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基于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观;面向当代世界的批判精神和朝向共产主义的人类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保持当代性的两个维度.德里达对马克思的思想遗产作出“幽灵”化地隐喻,并以此审视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获得解构式表达.在共产主义论题上,德里达则以“将临性”为视角,指出面向未来进行持续不断的现实求索.正是在批判精神与人类解放主题上,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9.
运用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和C·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概念,发掘了社会学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两条主线,全面梳理了社会分层及社会冲突论、批判主义、性别分层的三大传统及其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吸收以及当代社会学三位杰出理论家布尔迪厄、哈贝马斯和吉登斯对马克思的继承与发展,认为马克思的"幽灵"所引发的社会学想象力在后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德里达用解构的思维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解读,形成了被学界称为"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国内外学界关于德里达这一学说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观点可谓众说纷纭。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原因、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基本意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理论基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内容的理解决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决定性影响。考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内容的理解和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对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集中表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他对马克思主义下了明确的定义,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意义,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的历史命运。在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他强调,科学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具体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需要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资源,但是更需要运用批判的目光进行审慎地“扬弃”。通过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生态马克思主义尽管是对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性尝试,但从根本上讲仍属于一种人本主义的老调重弹。只有建立对生态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认识,才能积极吸收其有益资源,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上半叶进步理论期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具体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大量绍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系统梳理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推动等.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逻辑,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结合好,要从少数精英到人民大众、从抽象理论到客观实践。其路径是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深入科学宣传、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坚定信仰,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现状存在着一种“讲台马克思主义”和“论坛马克思主义”的局面。二者所承栽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在内容形式上和理论知趣上,“讲台的马克思主义”与“论坛的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努力探索寻求“讲台马克思主义”与“论坛马克思主义”相沟通的架舍点和共性的问题。认清这种状态的马克思主义对于解析马克思主义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之道提供的是另一种棱角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简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阶段 ,邓小平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延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后马克思主义是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出现的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后马克思主义渊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但主张超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共同点,存在一定的连续性。但是,后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有着解构马克思主义的趋向,从而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远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在恩格斯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即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认识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认识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问题的认识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詹姆逊看来,马克思主义不是以往体系化的哲学和专门化的知识,而是渗透到各种学科的内部,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论争",不等同于特定的命题,而是对特定的复杂问题的表述,因而始终具有解释资本主义的优先权;马克思主义应该具有不同的范式,世界上应该存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他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蕴义和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描述有可取之处,但所谓范式理论却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界域,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