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地方民俗文化作为中小学地方特色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既有利于形成地方教育和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合肥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积极利用合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育...  相似文献   

2.
边缘文化的原生性、多元文化的交融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乐业县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乐业县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开发原生自然式的实地民族或民俗村为主,以建立民族民俗博物馆为辅,另外也可以适当考虑发展节庆民俗旅游、歌舞民俗旅游等专题性民俗旅游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它不仅给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提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土化建构的理性选择;而且也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在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是缺乏专门指导民族教育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其二是缺乏灵活性的民族教育课程结构;其三是缺乏民族性的民族教育课程内容.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政策、资金、教育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才能实现.而应采取的基本对策主要有:确立多元文化共存的基本理念、确立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多元文化课程的内容进行统整、构建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基本模式、确立有效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以及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多元文化课程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4.
课程文化在儿童社会化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学校课程文化存在脱离儿童的民族文化背景、文化单一导致儿童发展失衡等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民族学校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中,应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的观念,充分开发、利用好民族文化资源,努力构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有效促进民族地区儿童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我国教育改革中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刊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重视对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列用.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切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沿着更适合素质教育的方向获得超越性发展;也可以卓有成效地保存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作者呼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要有大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课程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特征,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实施空间.民族文化学科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隐性课程等多元化课程的开发与教育活动的展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生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开发要把握“一个核心,两个突破点”。以课程文化的重建为核心,要求课程文化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属性,使各少数民族文化均能在教育教学中得以体现,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发展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校本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开发为两个突破点,要求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充分利用国家统一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重视隐性课程开发,关注学生文化的连续性,使学校文化成为学生原有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民俗研究从历史研究的传统维度转向注重当下人们的生活世界,开始重视民俗的意义理解和文化阐释,强调将民俗事象纳入地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整体社会结构中加以考察。"空间"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文化空间"作为指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形态和样式的人类学专门概念,已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中。而民俗作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领域,却鲜有人关注其空间属性和空间视角的研究。民族民俗文化空间主要有日常生活文化空间、人生阀限文化空间、节日聚合文化空间三层面。通过回族民俗文化空间的建构分析,能更好地展现出回族民俗文化超越时空的人生意义、凝聚精神的社群意义、承传文化的民族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护和弘扬民族和本土文化,是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教育的一个热点.从美术课程资源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地域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结合亳州市地域文化的特点,试图在依托本地区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美术教学改革中有效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课程资源,使美术教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从而有效地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从课程实践领域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土教育的推广和实施为地域文化进入课程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地域文化的课程问题缺乏深入而系统的探讨。与课程领域相反,近年来我国文化研究领域在地域文化的研究中取得了长足进展,从而为深入探讨地域文化的课程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本文着重论述三个问题:地方高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发展适合农村本土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题和原则着手,对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人本意识、师生自主开发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建立适合农村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体系是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提升体育校本课程的本土化意识,资源的开发不仅体现在节约型校园和利用率的提高上,最终就是要符合学生个体需求,以达到学校体育传统文化和区域本土体育文化的特色融洽结合与传承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价值体现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特色学校创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化发展几个方面。现在存在过分强调民族地区教育差异性或者统一性这两种价值倾向,这就导致忽略民族文化间的交融或者产生校本课程开发同质化。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既要走具有民族地区教育特色的开发之路,又要考虑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外部性,与其他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互补,在发展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契合学生主体需要等方面彰显独特价值。这应从完善课程政策法规体系、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优化课程多元治理结构以及拓宽校本课程开发渠道等角度入手,提高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实现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将各民族文化精华融入学校现有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使各民族文化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适应能力.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具有课程文化多元性、平等性、统整性、创生性等基本特征,是进行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应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经之途,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公共休闲文化空间正在成为基层文化复兴与发展的重要场域。以三边民俗文化园为例,通过考察分析文化空间的特色设置、建构逻辑与文化拾遗,发现民俗文化空间蕴藏推动乡村发展、提升民众自信与培育民族精神的丰富文化资源。但文化空间的民俗传统脱离昔日的原生态语境,在行政作为与旅游观光目的下被静态复制或用于寄托乡愁。这种文化空间建构方式在为振兴乡村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地方民俗发展的问题与局限。只有充分关注乡村文化发展语境、乡村民俗本来样态、乡村民众心理微变和乡村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联互动,才能有效推动地方民俗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文化的"球土化"发展态势中,由于民俗文化出现的结构性失调和政府政策的规定性支配,民俗文化的保护不仅面临国际强势文化空前渗透,同时在本土市场利益刺激和地方政府形象塑造的双重驱动下快速"碎片化",文化符号的交流日益蜕变为简单的货币化的商品输出。本文通过对"庆阳香包"这一民俗文化发展现状与前景的个案调查,分析了庆阳香包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在市场化、产业化开发过程中民俗文化面临的窘境,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思考"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民族文化的维系、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俗文化与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烟台擅山海之胜,有丰富的山海文化资源,这也决定了烟台的民风民俗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对烟台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分类,并在开发与利用方面提出了相关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课程资源开发,地方文化作为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具有非常重要的课程价值。探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有三个认识维度,即什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最有课程价值,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对谁最有价值,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课程有什么价值。而从其具体内涵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表现为促进学生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实现地方文化传承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广西由于其偏远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民族成分,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广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具有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品位高、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地方性和民族性浓郁等特点。因此,在开发时,应重点开发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资源,杜绝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低品位和庸俗化,制定民俗文化保护规划,加快民俗文化资源的商品性开发进程,推动旅游商品和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影视民俗是在时空文化交织的背景下,通过原型采借、模仿与改造而成的一种新兴民俗形态。它既是新时代下贴合人们心理需求而衍生的泛民俗,又是助推“方俗”走向“风俗”的数字民俗。作为艺术生产的重要媒介要素,尽管影视民俗具有一定的商品化特征,但其多元意义语境广泛体现着诠释原始民俗元素的文化精神、促进观众民俗文化认同以及拓展观众社会认知等多重价值意蕴,与传统民俗学的研究旨趣相同。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依托“南狮”文化,着力创设多元场域,不仅生动地向观众传递着“南狮”文化精神,还巧妙联动现实,凸现极为强烈的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表达特征,对之考察或能为深化影视民俗研究提供案例思考。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影视民俗的未来发展应继续依托并吸取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加强民俗事象的文本演绎,并着眼现实语境,促进传统民俗的元素重构,深化影视民俗资源开发,为实现地方民俗的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形成关键合力。  相似文献   

20.
湘西地区的民歌、舞蹈、器乐、戏剧、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活动是与湘西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从横向维度看,这些音乐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从纵向维度看,有助于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为此,湘西民族民间音乐可为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