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心雕龙》中涉及众多文学家族的现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盛况的一个反映,当时的家族教育具有家学兴盛、家训流行两大特点;世家大族巩固门第的需要、儒学的式微和官学的衰落以及选官制度等社会历史原因对家族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众多文学家族中,陈郡谢氏家族的家族教育和文学成就最为突出,其家族成员在诗歌创作上也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明赋显示了从"祖骚宗汉"到"祖骚宗汉""不废六朝"的演进历程:洪武建文朝沿袭元朝"祖骚宗汉"的赋学观念,但开国之初的新气象也有反映,与元赋有所不同;永乐至成化朝,祥瑞赋与京都赋繁盛,艺术上取径范围宽广,宗汉的特点突出,赋颂传统回归;弘治至隆庆朝,复古思潮兴起并发展壮大,复古派提出"唐无赋",反对唐律赋与宋文赋,在祖骚宗汉之外,对六朝骈赋有所包容,创作上却并不完全废弃律赋与文赋。反复古派于赋论无所建树,现存赋作在骚汉赋、六朝骈赋的基础上扩大了宗尚的范围,对唐律赋、宋文赋关注较多;万历泰昌朝,复古派反思自身在尊崇骚汉过程中的堆垛奥僻之弊,反复古派提出"唐赋明白简易",实际创作则向"祖骚宗汉""不废六朝"的赋学宗尚靠拢,两派界限渐趋模糊;天启崇祯朝,拟六朝之作超过骚体赋,从创作上体现了"祖骚宗汉""不废六朝"的赋学观念;遗民赋沿袭启、祯朝特点。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很多文学家族,其中陈郡谢氏家族文学成就和影响最大,尤其是诗歌方面的独创性,是其他世家大族所难以企及的。中国文学"意境"理论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山水诗中完成的,而山水诗的创造又几乎是在陈郡谢氏家族内部完成的,其中,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以及谢朓对山水诗创作的继承和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标准由"风骨"向"意境"转换的关捩点上,谢氏家族在完成山水诗创造的同时,对中国文学"意境"理论的形成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才学化是六朝赋创作中的一种普遍追求,南朝赋有着较为典型的才学化倾向。"人的觉醒"与"赋兼才学"是南朝赋形成才学化倾向的根本原因。六朝时期新兴的社会思潮"人的觉醒"与传统的赋学观念"赋兼才学"叠加在一起,使六朝赋的才学化特征比汉赋突出;"人的觉醒"促使六朝士人努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才情,促使赋家在赋的创作中运用种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出超人(包括前人)一等的才学,故南朝赋的才学化倾向比魏晋赋典型。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与谢氏家族成员的交游对其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有重要影响。此前学界多聚焦于谢氏家族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影响,未足以认清谢灵运与谢氏家族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即:在与谢氏家族成员的交往过程中,谢灵运的文学创作显示出从内容到文体及文学观念的突破。同时,谢灵运自觉地组织文学集团,活动领域由门庭扩大到山泽,成员上也打破了宗族子弟的界限,有效地促进了家族文学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是辞赋创作高度发达的时期,禽鸟赋作为其间咏物小赋的一支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无论是对意象的继承和创新,还是对题材、主题的发掘,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这一时期的文人集团活动为主的时代潮流紧密相关,禽鸟赋创作具有明显的类型化趋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禽鸟赋创作的题材、主题和表现的手法;而诗赋合一的创作身份和态度也造成了禽鸟赋与禽鸟诗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纪行赋是汉魏六朝赋的一大门类,滥觞于《楚辞》中的《涉江》《哀郢》。第一篇纪行赋是西汉末年刘歆《遂初赋》,两汉是其确立期,建安三国是其发展转变期,它的繁荣出现在两晋,到了南朝,纪行赋的创作逐渐减少。汉魏六朝纪行赋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乱世、衰世是其产生的温床;内容上比起其他题材的赋作更侧重纪实,当然还有怀古、抒情的成分;艺术上虽然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主要是融记事、怀古、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叙述结构主要以纵向的、时间的顺序展开。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的膨胀 ,导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家族性特点。河南是士族较为集中的地区 ,浓厚的门第观念及推崇个性才情的时代风尚 ,促成士族对文化的垄断。特别是东晋以来河南士族大批南迁 ,侨居的身份及以后寒庶力量的崛起 ,使文学的家族性特点得到加强。这不仅体现在文学之士累世而出 ,而且还表现为创作上的共性特征 ,以至于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族文学集团。陈郡谢氏便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俳谐文指文人创作的内容诙谐滑稽的作品,包括赋、杂文等文体,主要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诙谐滑稽风格的作品早在先秦就已形成,主要是在民间口耳相传,直至汉魏六朝时期,在人才学术兴盛的环境下,诙谐滑稽风格得以在文人中流行,形成了文体不一的俳谐文。本文拟从愚弄、以物喻人以及讽刺模仿三种产生滑稽的方式探讨汉魏六朝俳谐文滑稽。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赋作与其诗一样独具魅力。其赋作继承了汉赋和魏晋六朝赋的创作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特点。其大赋表现出张扬的主体精神,小赋则显露出浓烈的忧思精神和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六朝时代之世族无不重视对子弟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佳子弟,以延续和光大门第。作为当时地位最为显赫的家族门第之一,陈郡谢氏也如此,其家族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代表人物谢安极重家教。据相关记载,谢安家教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儒家礼法为核心的“仪范”、子弟的从政态度与能力、玄学清谈及文学艺术等。谢安之家教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同时,表现出了诸多具有家族印记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其家教内容上重视玄言与文学,更体现在其方法上强调启发、平等、身教及重视子弟的独立思者与个性自由等。  相似文献   

12.
高昌偰氏,畏兀儿人,其家族支系繁茂,于政治、文学诸领域均有杰出代表,历经唐、元、明、清、民国,绵延至今,在中国家族史、民族史上均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正因如此,偰氏家族引起了中外学者广泛兴趣与关注。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昌偰氏家族入华后在汉地的支系繁衍、生息、分布及其族属演变再做探讨,并指出其家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从唐到元乃至现代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刘宋世家大族杰出作家谢灵运之所以在山水文学创作中取得如此突出成就,是因为其家族的庄园经济生活状况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谢氏家族富足奢华的庄园经济生活催生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并影响其山水诗的创作题材、情感状态、精神境界和审美取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东晋时期 ,世家大族相继把持着皇室政权 ,陈郡谢氏也是其中一个。它在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任务 ,为东晋政权的巩固与进一步发展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也形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与谢灵运均是在自己仕途不畅的情况下将情感转向山水田园。但是他们对政治的不同态度、对自身价值的不同认知使二人在写景诗的创作上显示出较大差异:诗人"徘徊"心态在写景诗中有着不同体现,贫士文人与富贵文人不同的身世背景使诗歌主题创作存在差异,在写景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覃姓是土家族大姓,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关于土家族覃姓来源,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主要集中为有竹氏后裔说和出自巴人五姓之一的瞫姓,为瞫氏所改.将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结合起来,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覃姓为例,证明覃姓为有竹氏之后和巴人五姓瞫姓之后,并不矛盾,并且湖南石门覃姓被读作"xin",是对巴人瞫姓后裔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7.
六朝时期,由于儒学传播及家族延续的需要,家训大量涌现,形成了我国古代家训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六朝家训具有和族睦宗、修身砺行、敦诫勉学、传教为官、处世之道等文化内涵。它既是先秦两汉家训的终结,又是隋唐家训的起点,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在今天,如果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六朝家训的很多内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六朝儒学衰而不亡的啄因,以往的研究多从儒学对门第制度的巩固作用等角度来诠释,但此说不足以充分解释六朝江东士族独具特色的儒学何以绵绵不绝。六朝门阀制度下文化发展的独特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考察这一问题的新视角:门第之别加深了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隔阂和文化差异,重视家学传承的心理衍生出了向慕古学的思潮,士族间的文化竞争增强了追求家族文化个性的风气。上述门阀社会所特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心理,为非主流学术的存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为六朝江东士族儒学的保存发展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9.
摘要:SJ 油田为一低渗透油藏,天然能量低。受 CO2气源不足以及油井管柱抗腐蚀能力差的限制,持续的CO2–EOR 不适合 SJ 油田的实际情况。鉴于此,一个改进的对策是用 N2推动的 CO2前置段塞驱代替持续的 CO2驱油。本文根据 SJ 油田先导试验区的流体特征,对比了连续注入 CO2驱油和 N2推动的 CO2前置段塞混相驱油的效果和机理。在注 CO2、N2细管驱替效率及最小混相压力实验测试基础上,通过注 CO2、N2与地层原油多级接触混相驱机理相态模拟,长细管前置 CO2混相驱替 + 后续 N2段塞顶替驱替机理一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前置 CO2段塞 + 后续 N2顶替驱油时原油与注入气的互溶情况、气驱界面张力变化规律、气驱过程中 C2—C6的中间烃组分在油气两相中的分布、气驱过程中油气两相的黏度以及密度变化。结果表明 SJ 油田实施前置 CO2段塞 + 后续 N2顶替驱油时,后续的 N2与前置的 CO2段塞不会出现严重的扩散弥散,注气前缘仍能保持 CO2的富集并实现稳定的混相驱油即在注气总量相同的情况下,N2推动的 CO2前置段塞驱可以获得与持续的 CO2驱相同的驱油效果;同时减少了 CO2的注入量,从而可减缓 CO2长期注入对油井管柱产生的腐蚀。所得认识对 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