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顾况的诗风有着与大历诗风不同的风貌,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个性。顾况的一生都受到道教的影响,道教思想不仅影响了顾况诗歌的内容、表现形式,同时也影响到了顾况诗歌的语言,形成了其诗歌语言古奥和华丽兼而有之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大历十才子是中唐前期的诗人群体,因其成员间交游唱酬密切,诗歌艺术情调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性。司空曙作为十才子的主要成员之一,其诗歌艺术既具大历共性,也有独特个性,主要表现在抒写聚散贯注浓郁人情味,刻写风物融汇传达真神韵,锤炼字句善用数目颜色词。司空曙诗歌鲜明独特的艺术意味与表达,是构成大历诗歌艺术风貌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3.
楚辞体是继《诗经》之后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地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瑰奇绚丽的文辞、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体式中个性鲜明、独具风貌的诗体  相似文献   

4.
试论张祜的傲诞狂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百花竞放的中晚唐诗坛,诗人们都以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争奇斗艳。其时各种诗歌风格的形成与诗人显著的各具面目的人品个性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元轻白俗,还是郊寒岛瘦,无论是韩愈的雄奇奔放,还是李贺的虚荒诞幻,从其诗歌风格中,都可以找到与他们的人品性格相一致的东西。这一事实表明,研究中晚唐诗人的人品个性,是研究这一阶段文学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研究中,笔记小说中那些充分展示诗人的人品个性的故事,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剔其荒诞,取其精神意旨,并注重用诗人的具体作品来说明与揭示传说故事所未说清的思想内涵,纠正人们因传说故事而形成的某些表面偏颇的印象,这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即本着这一精神,对长期以来诗人张祜在人们心目中的“傲诞”、“狂荡”形象,略伸管见,并揭示其思想内涵,探究形成张祜这一外表形迹的原因,及对其人生道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维、孟浩然是唐代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诗既有相似的精神和风貌 ,也有二人不同的个性特征。从对他们诗歌的对比研究中 ,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时代和个性对他们诗歌的影响 ,有助于对他们诗歌的深入研究。同时 ,从后人对他们的争论也可以看出 ,不同的流派和诗人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 ,对他们的诗歌有着不同的反响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术界对吴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吴均体是什么”的争论上,而对其诗歌渊源等问题讨论不足。吴均从汉魏、晋宋、齐梁诗歌中多方接承,转益多师,终于形成其诗歌的独特风貌;其诗歌能够将“表现”与“再现”结合是其诗歌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李贺诗歌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在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自成一家 ,被誉为“长吉体”。“长吉体”具有诗歌题材的虚幻化、诗人形象的艺术化、艺术表现的独特化、语言风格的多样化等艺术特征 ,从而奠定了诗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个性心态在形成杜甫诗歌"真情"与李商隐诗歌"伤情"中产生过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而对个性心态的探讨是对他们诗歌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风格做更深层次探讨的基奠.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以后,对曹丕、曹植兄弟诗歌的评价基本是抑兄而扬弟,甚而谓曹丕“去植千里”。本文在考察、分析曹丕存世诗作的基础上,认为曹丕诗歌创作不仅成熟较早、风格刚柔兼备,更在“三曹”中形成了以清隽秀逸为主导的创作个性,独树一帜,体现了建安诗歌与汉末诗歌的内在联系。后人贬抑曹丕诗歌根本原因在于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建安风骨”是当时开放活泼、张扬个性的时代精神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雄健刚劲之作是其中的一种风格,曹丕诗歌则反映了“建安风骨”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方文是明清易代之际的重要诗人。作为明代遗民,方文的诗歌展现出浓厚的遗民情怀,而其诗歌的主要内容,除了遗民悲思外,就是吟唱自己的生平遭际,并借此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方文的诗歌受汉魏乐府诗影响明显,又着意模仿杜甫和白居易,由此形成了语言平实、长于叙事的艺术特征。而浸淫于明清两代不同的诗歌风潮中,方文的诗歌风格正切中了时代的旋律,形成了既抒发性灵之真,又不空谈心性;既求学问之实,又不徒耗精力于诗律的雕琢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唐诗鼓吹》的选诗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好问所选《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在明及清初,流传甚广,影响较大,许多著名学者如钱谦益、何焯、纪晓岚等都曾为之批点作序。此书共选录96位诗人的596首诗,分十卷。作者排列不依年代先后,各人所选诗歌数量亦不定,多则三十余首,少则一首,其中中晚唐诗人占绝大多数,盛唐仅6人,比例甚小。就选诗内容而言,则偏重于感怀离乱诗,由此可见选者在去取方面应有一定的标准。文章就此书的入选诗体、题材、风格及入选诗人年代加以分析,以探讨其不同于其他选本的独到特色。  相似文献   

12.
褚藏言选编<窦氏联珠集>为唐人兄弟同集之仅存者."五窦"之诗为唐人家族文学的一个样板.他们的诗于题材上虽亦各有所长,但总体风格是相似的,艺术水平一般,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是中唐诗坛大多数诗人的代表,七言绝句是他们写得最好的一种诗体.了解他们的诗歌创作,对认识中唐诗坛的总体风貌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清代福建宁化伊氏人才辈出,以伊恒聪为首的八位诗人创作有《耕道堂诗钞》。但该集流传稀少,作者生平情况都不大清楚。对该集以及有关作者群体进行考证介绍,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该集及其作者乃至清代家族文化的了解,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与洛阳“七老会”及“九老会”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昌五年(845)春、夏,白居易在洛阳发起两次宴集活动,参加者同为9人。春天宴集,因狄兼謩、卢贞年未70,虽与会而不列为"老",故应当称为"七老会",编集《七老会诗》;夏天宴集,李元爽、如满加入,与会者均年过70,可称为"九老会",未编集。古今学界对这两次宴集的人名、会名以及前会唱和集名等有很多误记。又,《七老会诗》以年齿为序,这种编集排序的方法在唐人唱和诗总集中较为罕见。其后,宋有"至道九老"等,日人南渊年名办尚齿会等,可见白居易洛阳宴集唱和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主流诗学重雄浑而轻清逸 ,重李杜一脉而轻王孟统绪 ,故胡应麟论“清” ,兼容雄浑与清逸两种风格 ,注意区分“格清”与“才清” ,显示出主流诗学试图吸纳非主流诗学的趋势。将“诗为清扬”作为重大的诗学主张提出并认真加以阐述的则是竟陵派的钟惺。从理论设计看 ,竟陵派所界定的“清” ,排斥俚俗和雄浑壮阔的风格 ,既是为了规范公安派的“性灵” ,又是为了改变七子派忽视情趣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
明代诗学的发展,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前七子为代表的复古主义;第二阶段,后七子及其同时代的唐宋派等文学流派对复古主义的批评性转换;第三阶段,李贽、公安三袁的诗学为代表的激进情感主义。在既往学者论述中,一般忽视了第二阶段文学家所做的重要转换工作。而梳理第二阶段的转换过程的关键思想运动,对于探讨"性情"本体化概念所起的枢纽作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18.
马召平作为陕西“70后”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鲜明的体现了“70后”的诗学精神,即对宏大叙事传统的主动疏离,从日常生活中开掘诗意诗情;诗歌中的乡土描写趋向理想化、浪漫化,成为诗人理想价值的寄托,诗歌中的平民情怀既是诗人乡土经验的重构,同时也是诗人自我认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从独善其身诗篇产生的社会心理可知,有不少诗人正是通过追求山水林野之美来追求独立于封建伦理规范之外的人生理想。诗人对于自然界的崇高感觉就是对于自身行为的崇敬,而经由某种暗换赋予了一自然界对象。独善其身的诗人往往从内向的默省中体味人生,他们的诗篇中往往既表现了对官场的厌倦,又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20.
贞观诗人在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生动存在,本文在贞观诗人中选了虞世南、许敬宗来分析,细读他们的诗歌。被冠以“当代名臣,人伦准的”的虞世南与被称为“单纯的机会主义者”、受到历史学家的苛评的许敬宗在人品上不啻有着天壤之别,但同时他们又都是当时重要的诗人,在唐诗发展史上都起了不应忽视的作用,很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