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两个离不开”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并着重探讨了“两个离不开”的理论根据,文章对于怎样看待汉族同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相互离不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195 1年 ,中央民族学院成立伊始就设立了“语文系” ,后改为“民语系”。 1 995年从民语系分出“语言学系”和“民族文学系”。 2 0 0 0年两系合并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该系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分布点 ,2 0 0 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该系是“文化大革命”后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目前该系具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基地班”及民族语言学、电脑语言学、民族文学、古籍文献、壮侗语言文化、彝语言文学等多个本科培养方向 ,拥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  相似文献   

3.
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是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在这种新型的民族关系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彼此和谐相处。因此,和谐是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有56个民族,包括人数众多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团结、进步、繁荣的民族大家庭。我国的诸民族分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等五大语系。其中,南亚语系又分为蒙达语族、孟—高棉语族和尼科巴语族。我国的佤、布朗、德昂等民族和克木、莽、户等群体的语言属于孟—高棉语族。  相似文献   

5.
南北方古代民族融合途径及融合方式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总体趋势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成分壮大,逐渐形成相互离不开的格局。另一方面,我国各民族融合的途径及融合方式复杂多样,由此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大家庭具有的博大精深、源广流长的特点。南北方古代民族的融合途径与融合方式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明清以前,南方民族地区大致经历汉族移民逐渐“夷化”的过程,少数民族自身也得到充实。明清时因汉族人口大量进入,融合倾向改变为部分少数民族持续汉化,融合外来移民形成地方性汉族群体。北方民族地区在明清前后,基本趋势都是游牧民族不断南下融入汉族,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大致经历持续“汉化”的过程。产生上述差异,与南北方民族势力的形成及特点,南北方民族自身文化的不同,以及封建王朝施行的政策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正在为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而共同奋斗。仍是,也应当看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民族关系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局部地区还存在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如果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到目前为止,有关部门共识别、认定了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11亿多人口的92%以上,少数民族共有55个。本文的“少数民族”指除汉族以外55个少数民族。一、汉族、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生育孩次状况1990年中国进行了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印出版了全国的10%人口抽样资料。该资料提供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汉族、少数民族育龄妇女1989  相似文献   

8.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除了汉族以外,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从很早的古代起,我国汉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辽阔富饶的祖国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包括汉族在内现有五十六个民族。此外,还有一些正在进行识别的人们共同体。我们习惯地称作什么人,与民族这个特定的概念加以区别。比如云南的克木人,西藏的登巴人等。 这些民族和人,从他们的语言上来看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和南亚语系。 在这五大语系中,我国诸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人数最多,属于南亚语系的人数较少。 南亚语系,英文作AustroasiatiC。曾被译为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或澳亚语系,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迁徙、互动和融合的发展史.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几个基本特点:(1)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上的融合.(2)越是战乱时期,战争规模越大,民族融合的规模也就越大.(3)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的民族融合规模最大.(4)自然融合和主动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类型:(1)少数民族融入汉族.(2)汉族融入少数民族.(3)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三种类型的融合又可分为多种形式.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其血缘和文化的来源都是多元的.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历史事实出发,梳理自周穆王西行以来,中原与西域在政治上的磨合、经济上的互为渗透、多元文化冲撞融会、汉族与少数民族血脉相连的历史纠葛中女性的生活与存在方式,以此探讨西域开发史上女性的历史地位、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西藏农村居民的语言能力及语言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林周县农村居民语言使用情况的入户调查显示 ,藏族农村居民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 ,在公共场所、新闻、出版、影视活动中主要使用藏语 ,在家庭生活中均使用藏语 ,不使用汉语和双语。 90 %以上的被访户认为发展西藏需要学习汉语文 ,80 %以上的家庭都希望孩子达到汉藏双语兼通的程度。西藏农村和农牧民更迫切地希望掌握汉语文和藏语文。这表明 ,1 994年以来开始实施的双语教育政策 ,不仅在西藏城镇 ,而且在农村地区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得到了绝大多数藏族群众的拥护和肯定。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对新疆旱卡子滩闽玛生态村的一个汉族灾害移民群体的调查,探讨作为少数族群的汉族与当地哈萨克族在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通过文化符号的作用,加强不同群体之间在语言文化、民俗文化方面的相互了解和学习;同时当地政府也要扮演起文化促进者的角色,积极引导灾害移民适应当地的文化,进而在"求同存异"的状况下加强族群间的互动性,并最终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族群交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自清人赵翼《廿二史劄记》提出“金元俱有汉人南人之名”以来,学界虽对此概念多有使用,但却未从不同历史语境下对“汉人”“南人”的多重内涵进行更深入的解读。检点史料,赵氏所言金代“汉人”“南人”说具有一定的历史时空局限性,未能反映这一概念的整体面貌。金初“汉人”概念由辽朝沿袭而来,特指由辽入金的汉族群体,至金中叶以后,“汉人”逐渐成为金朝境内汉族群体的统称。“南人”起初是与“汉人”相对举的概念,指代由宋入金的汉族群体。但在一定时期内又特指黄河(旧河)以南原伪楚、伪齐统治区。而在一些与宋朝相关的特殊情境下,金人也常以“南人”指代南宋政权(南宋人)。金代“汉人”“南人”概念之所以被提出和使用,与其所处的多重历史语境有关,主要包括“辽宋之别”与“重北轻南”的统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家首批公布的646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分析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传统村落在省际、区际和族际中的分布概况。研究表明,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不均,形成了五大聚集区,呈现出东南数量多、西部数量少,东部汉族村落多、西部民族村落多的总体特征。中国自然地理的客观实际、人口的分布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积淀程度与传统村落评审认定细则等方面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战国晚期,《道德经》的生成论被《鹖冠子》《吕氏春秋》所继承,两者又把“道”具化为元气,完成了老、易的对接。《淮南子》则试图在“元气”之上建构一个“绝对的无”,形成“宇宙生元气”的“无生有”的架构。这种生成次序在汉代学者那里延续了几百年,直到郑玄注《乾凿度》才发现从“绝对的无”生成“浑沌之有”的困难——太极元气不能由“不见气”的“太易”生成。为解决这一难题,郑玄另辟蹊径:用庄子的“自本自根”的本体观念来阐释,于是太极元气的生成变成了“自本自根”“忽然而自生”。这样,郑玄的宇宙论就有了两阶次的生成模式:(1)万物有生成次序;(2)元气本身没有生成次序。顺着元气的生成模式进一步发挥,把它运用到万物上,就自动形成一以贯之的独化论体系。郑玄还没有走到这一步,王弼完成了最后跳跃。由元气的忽然而自生,转变为万物的独化,只是一个推衍的自然过程,由一点发挥到整个面而已。元气之上没有造物主,推之,每个物之上也不会有造物主。物物之间没有了生成关联,也就没有了其他的关联,每个物都是“独”而“化”,因为物内在的“玄无”成了物自足的根本与源泉,万物就变成各自孤独而自足的存在。“忽然而自生”就自动转变成“独化”。王弼删汰太极元气说,消除万物生成之母,继承了郑玄第二套思路,把“忽然而自生”又推衍到万物上,取消了每一物之上的生成之母,汉学开始向玄学过渡了。  相似文献   

17.
历史时期丹江口库区城市发展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历史时期库区的城市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先秦两汉是沿汉城市的发展阶段 ;魏晋以至元代是山区山寨坞堡与城市集镇交替发展时期 ;均州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明清时期随着汉丹水运的发展 ,形成府州—县—乡镇多级城镇网络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的城乡转移无疑会对家庭的外部关系产生影响,不同的流动形式对外部关系的选择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管是生活重心在农村的“半漂式流动家庭”还是生活重心在城市的“全漂式流动家庭”,其对亲属关系都同样倚重。不同的是,在农村的“半漂式流动家庭”除了对亲属关系的倚重外,邻里之间的关系在其日常生活中也显现出重要性,而在城市中的“全漂式流动家庭”则更多的是依靠业缘关系、乡缘关系、社缘关系等。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介绍了目前语言学界对语感及其重要性的最新认识 ,然后通过中介语语感概念的引入 ,从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三个方面阐述了母语语感与目的语语感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外语教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音乐剧唱段是剧作者与作曲家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营造戏剧情境而创作的综合性戏剧片段。音乐剧唱段演绎应根植戏剧表演要义:准确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戏剧情境。从音乐剧唱段演绎要把握戏剧、音乐、语言、演唱、形体等五个因素,理解人物形象典型性格及音乐剧的情境,辩证思考“技术与内容”“音乐与戏剧”“演员与角色”“歌舞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等维度,分析音乐剧唱段演绎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解决音乐剧唱段演绎中出现的“人保音乐”“人保词”“人保戏”等失衡问题,确立“音乐保人”“词保人”“戏保人”音乐剧唱段演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