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日本近代作家与中国文学关系这一课题,芥川龙之介占有重要地位。把握他的创作与中国文学关系必须放在他创作的总体框架中考察。他取材中国古代典籍写作的小说有许多篇章对原作素材作了创造性的改造,充满了现代意识,匠心独具。但是,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文化观主要来自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理念的,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并没有继续跟踪中国现代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产生一种断裂,与头脑中的中国文化沉积形成一种反差,接触中国现实后自然要产生“误读”,也是一种失落感,因而对于现实中国的认识难免片面。这种现象在其他日本近代作家身上亦有不同程度表现。  相似文献   

2.
解剖学派与微针学派是现代针灸临床学派中深具理论创新特征的新学派,透视其理论内涵,发现解剖学派的临床与理论多是早期针灸的再现与现代解释,微针学派则提示着针灸与生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新学派的发生与发展是针灸本身理论固化与教育僵化的结果,背后亦有其谋求学术认同与执业利益的追求,同时也为针灸学科体系施加了打破固有框架的外力。  相似文献   

3.
日本最初通过朝鲜半岛接受中国的针灸疗法,但因年代久远,这段历史已相当不清晰,相关学者的研究存在矛盾、缺失甚至谬误之处.通过文献考证,厘清了前人对这段历史研究中的模糊矛盾之处.研究结果表明:①朝鲜医师金波镇汉纪武赴日治愈天皇腿疾,并未采用针灸疗法,而是运用了药物疗法.②中国赐日本《针经》一书早于智聪携《明堂图》赴日,这是针灸典籍最早传入日本的事件,而且很有可能是经过朝鲜半岛传入的.③虽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日朝之间的使节往来传入了针灸疗法,但根据那个时期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可以推测日本通过朝鲜半岛接受了针灸疗法.  相似文献   

4.
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汉诗文作者大江匡衡具有极高的汉文学修养,在诗文作品中他多次借用中国东汉名儒桓荣的典故阐述自己作为侍读的境遇与心志.他以桓荣典故为依托,画出了自己人生及心境起伏的轨迹.他对桓荣典故的接受有与中国古代诗文相通的一面,然而在经典词句的运用、游戏化的表达方式、与其它典故的结合运用等方面又与中国古代诗文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及文化在被日本文人接受过程中其作用的变异.这是由大江匡衡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平安时代文人所处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周作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的大量有关日本研究的文章,分析周作人对作为一种独立的民族文化的日本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日本文化是一种与中国文化有密切渊源关系和独立的民族文化,日本文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胜过中国文化,日本与中国具有文化上的平等地位,这个认识在周作人是明确不疑的。这是周作人的日本文化观,而这个日本文化观正是他的整个世界文化观的一个投影。“周作人强调在尊重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一个基本思想。正是在这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的支配下,他坚持自己的日本研究的提倡,并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定的强调保障国民主权的新宪法,成为构建其战后刑法学的原点。战后刑法学出现了主观主义退潮、基于后期旧派而吸纳某些新派主张的见解有力化、立足于前期旧派自由主义的思考方式强势化等动向,而马克思主义刑法学打破禁忌拥有一席之地,也成为战后日本刑法学中的一道风景。在犯罪论领域,团藤说和平野说的全面对抗成为战后数十年间的基本旋律,人格责任论和机能主义刑法观各领风骚。同时,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也替代新旧两派的"学派之争"而占据了主要战场。对新型犯罪的应对、对处罚的早期化和重罚化等立法现象的态度,都考验着刑法学者的立场和智慧。各理论之间从对立走向扬弃与融合,从纯粹的理论对抗转化为如何对于具体的立法现象或者司法实务予以说明,是当代日本刑法学的大势,也是学说史研究留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秦汉是中国民间禁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秦汉民间禁忌可分为时日禁忌、居住及建房禁忌、生育禁忌、丧葬及祭祀礼俗禁忌等。禁忌在此时期对民众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解除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感,给民众以心理安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和谐;保护个体生命及其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产的平稳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8.
建国前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问题已有相当的认识和实践经验,如何认识知识分子与如何使用知识分子,构成了他知识分子观的主要内容.阶级分析法就是他认识和分析知识分子群体的理论工具,这构造了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理论基础;而革命斗争的现实性及复杂性,则决定了在如何使用知识分子的问题上讲求策略性的一面,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的知识分子政策.认识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同时也要看到,无论什么情况下,毛泽东始终坚持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区别,并强调改造的必要性,对建国后的知识分子政策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给今天留下了启示、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9.
日本汉学家百田弥荣子多次访问中国,撰著《中国传承曼茶罗》。田野调查与钻研典籍相结合,揭示中国神话传说世界的神秘魅力面貌。以“公鸡雷神”为核心,介绍开天辟地、洪水育人等神话,探索源远流长的中日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韩孟诗派因诗歌交游而形成,韩愈从诗派形成、发展、定型及诗派走向均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他有意为派之中,具体表现为萌芽期、强化期、定型期和稳固传承期四个阶段.探讨韩愈诗派盟主意识的变迁,揭示他有意为派的过程,从而探讨他在中国诗派发展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科技推广应用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循环经济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资源使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再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成果的应用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科技成果应用必须符合循环经济原理。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必须遵循的循环经济原理。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们是语言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通过委婉语表达和传承,英汉委婉语、禁忌语表现出两民族趋善趋美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禁忌语的比较来传授文化,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18.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通共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也显示出其发展的局限性。从而 ,人们越来越关注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精致结合。为使现代科学技术得到长足、理性的发展 ,应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通与共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