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真善美的当代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真善美的研究是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哲学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和现世价值实现相通观的体现。以探讨真善美的当代追求为主题,探析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复苏的时代背景,探究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的时代特点和困惑挑战,是探索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得以现世实现和长足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和根本要求。从认识论视阈审视"以人为本",其意义在于:"以人为本"蕴含了认识之源问题;"以人为本"确认了主体的主体性;"以人为本"把人作为逻辑起点和归宿,追求人自身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终极关怀与西方哲学史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宇宙和人生的终极性关怀,规定了西方传统哲学探寻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主题,产生了本体论、知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追求,形成了贯穿西方哲学史的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和追求真善美统一与自由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张载"为天地立心"是"四为"中最根本的一句。"天地之心"是指天地"意之所向",即天地生物之心,亦即人心、仁心、天德良知;"为天地立心",即儒者应该肩负起为社会确立以善为核心的道德文化价值的历史使命。往哲先贤所努力倡扬的"仁民爱物""天下为公""明德至善""民胞物与"等,都是"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是一种实学,需要人们努力担当起呼唤道德自觉和社会良知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5.
对宇宙和人生的终极性关怀,规定了西方传统哲学探寻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主题,产生了本体论、知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追求,形成了贯穿西方哲学史的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和追求真善美统一与自由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教师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除具有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外,还具有真善美统一的精神价值,这是教师劳动达到的最高境界。教师劳动蕴含着真,教师传播、维护、追求、享用真理,这是教师劳动价值的非功利特质,教师劳动与真同义,失真即失去劳动的意义;教师劳动包含着善,教师爱学生、爱社会、爱人类.体现了对善的追求;教师劳动体现着美,主要有人格美、艺术美、形象美等。“师者.真善美也。”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主体在"义务利他"前提下"自在自为"的选择,至高准则是"至善",这是道德形而上剥离后的价值判断。但是,道德的规定性不应仅存于理性范畴,其价值的合理性意义更在于社会实践功能的合法化逻辑。只有排除道德价值实践的现实障碍,将道德的价值理性融入社会关系当中,渗透于由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构成的社会道德体系,实现其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本位作用,方能实现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统一,体现道德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孟子育民方略的核心理念是,庶民首先应该拥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再进行德性培育,使人性从"兽性"中分离出来,最后达到"圣人"的境界;具体步骤是生存、发展与终极目的,生存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幸福"也不是生活的最终目标,庶民的终极目的应该是"闻道成圣",即庶民不仅要掌握最高真理性的"道",而且须运用此"道"指导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实现人格的彻底升华,达到"至善"的"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真",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认识;科学发展观蕴涵的"善",体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美",体现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0.
理性具有超越性特性,它总是力图超越经验世界,追求至善的理想价值。这种追求源于人的本性,即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性。这种至善的理想,固然对人类具有价值和意义,但并不能在经验世界实现,而只能作为形而上的理想在超验世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审美化的、和谐自由的人生境界是自古至今人格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王夫之的思想代表着中国古典人格培育思想的最高成就,他在气一元论的哲学基础上探讨了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和谐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这是其人格培养的终极追求。王夫之的理想人格论启示我们再次思考现代化的终极意义和人类共同的终极价值所在,启示我们思考并提升出一种人类共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审美化的、和谐自由的人生境界是自古至今人格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王夫之的思想代表着中国古典人格培育思想的最高成就,他在气一元论的哲学基础上探讨了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和谐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这是其人格培养的终极追求。王夫之的理想人格论启示我们再次思考现代化的终极意义和人类共同的终极价值所在,启示我们思考并提升出一种人类共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一切都是中间物”:鲁迅对宇宙与人生的终极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宇宙与人生的根本观点。作为一种崭新世界观的"一切都是中间物"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在"链子"与"中间物"的关系上,突出"中间物"的本体地位和独立价值;从"一切都是中间物"出发,承认"偏至",拒绝"普遍、永久、完全";在"过去———现在———将来"三环中突显"现在",在"天国———地上———地狱"三世中执着"地上",在有限的"中间物"中追求终极;"走",是超越"进化"与"轮回"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在良知学说的基础之上所阐释的"万物一体"观,是阳明心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他通过强调"心体"和"仁体"的无限关联,指出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即达到本体论、伦理观以及审美境界上的统一,以通达存在本体之真,体用道德伦理之善,体验心学实践之美。这样的真善美统一,构成了"万物一体"观圣人理想人格追求的核心。所以,对王阳明"万物一体"观如何实现"真善美统一"这一核心问题,进行释义就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校园视觉文化中隐性价值的研究,皆在在校园视觉文化环境构建的过程中,让师生体验教育成长中的"美",追求求真、崇善、重情和达美的隐性教育,实现在精神上对师生价值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是冯契“智慧”学说的核心内容。“两化”理论运用于“青马工程”的铸魂教育,是增强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从理论逻辑来看,“两化”理论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本体论指导;从认识逻辑来看,“两化”理论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从“无知”到“知”、转识成智的路径参照;从方法逻辑来看,“两化”理论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方法论指导;从价值逻辑来看,“两化”理论最终指向的自由人格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提供了终极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17.
何文 《山西老年》2008,(11):31-31
一看材质它是判断家具价值的首要标准。现在通常的排列是:"一黄",即黄花梨木;"二黑",即紫檀木;"三红",即老红木、鸡翅木、铁力木、花梨木等;"四白",即楠木、榉木、樟木、松木等。也有人将材质分"硬木"与"软木",硬木类要优于软木类,硬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著《史记》以"成一家之言",其主观动机是在历史叙事和历史批判的史书著述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在史书的不朽价值基础上建立不朽之名。司马迁对自我价值实现不懈追求这一精神贯穿在《史记》的创作中,表现在《史记》的每个人物身上。这种精神源自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以道自任的自主精神与耻功名不表于后世的价值取向。司马迁在《史记》创作中不仅表现为对自我命运的关怀,更渗透着对历史发展规律本质的探索和对个体生命以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以奥古斯丁和卢梭为例论述一种"积极的政治观",这种政治观是指政治生活和国家目的是追求终极的善。持这种政治观的人通常相信人的理性是万能的,他们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抱有绝对的信心,相信通过人不断地努力,可以使世界趋于至善。凡是恶的东西,无论这种恶来自于社会还是来自于个人,都应该将其铲除干净。这种政治观经常是政权更替"已开始又未完成"时期的产物,具有标志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宗旨在于为人之为人寻求一终极价值归属。把追求最高的幸福确立为“至善”体现了价值理性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在新的世纪里,人类不能不站在新的起点上,反省过去,展望未来,用价值理性导引工具理性,使社会历史的发展更符合人性。为此,热爱和谐,珍惜生命,理应成为人类恪守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