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隐性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的关键,隐性知识转移成为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互惠性偏好环境为情境因素,构建了交互记忆系统与隐性知识转移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在互惠性环境下,交互记忆系统对团队隐性知识转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互惠性偏好有利于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和隐性知识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阐述了由知识驱动的竞争理论,分析了显性知识转移、隐性知识整合与产品联盟、知识联盟的相互关系.产品联盟是企业跟踪和获取可转移的知识的方法,无法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知识联盟不但获取显性知识,而且学习隐性知识和创造新能力,它有助于企业通过战略管理来更新它的核心能力或创造新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由于其符合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与特性,成为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随着个人隐性知识不断转化为组织知识,通过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知识在转化的各环节中进行大量的交流、共享和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和保持。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战略业务组合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通过知识整合而形成的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传统的基于产品相关或市场相关的企业战略业务组合(SBU),由于资源过于分散和创新不足等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应该在对企业战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整合和核心能力匹配来构建新的战略业务组合,同时,企业在构建新型战略业务组合时要注意知识积累的路径依赖和核心能力刚性。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隐性知识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有效的知识共享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和保障。但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是困难的,影响因素涉及隐性知识特征、提供方、接受方和共享的组织环境四个方面。笔者在分析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特征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讨论影响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有关问题,并提出实现有效共享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首先指出知识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知识管理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其次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企业知识链管理,并提供了知识链的理论模型;最后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该加强知识管理,力图从知识的吸收与创新、共享与保护、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文化的转变等四个方面培育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论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企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形式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显露出头角。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劳动是基本劳动形式,知识、信息和智力资源成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企业的智力资产成为创造利润的源泉。有效地管理知识劳动、战略资源、智力资产成为虚拟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图阐述知识管理对虚拟企业的重要性,阐明当知识作为决定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时,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形态之一的虚拟企业只有建构自我的知识管理模式,才能适应企业组织形式变革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8.
合作技术创新过程中隐性知识学习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使科技与创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增强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能力是确保竞争优势的长远战略;企业合作过程中存在着频繁的正式与非正式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其产出成果也以隐性知识为主要形式,目前我国企业隐性技术开发知识的学习、吸收和创新能力不强;合作技术创新以隐性知识的学习、开发和创造为目标,企业必须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加大研发与人力资源投入,以增强其对隐性知识吸收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论隐性知识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有效的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管理好隐性知识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综合西方学者从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角度对隐性知识所作的不同程度的论述,笔者认为,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能力,是个体通过经验获得的、具有难以流动性的高度个人化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有效途径——组织学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而组织学习则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最佳途径 ,它共分显性知识学习、过程学习和隐性知识学习三种类型。加强企业家自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重塑企业文化是提高组织学习效能、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系统论方法,探讨了知识创造中组织存量知识运用的2种不同方式对组织知识创造的作用机理。分析认为,组织内创造知识的团队,即知识型团队是由搭便车动机子系统、正式与非正式的信息与行为协调子系统、社会自激励子系统构成;从每个子系统视角看,知识型团队内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团队间的知识封闭都是促进知识创造中知识运用的重要方式。同时认为,促进团队内知识共享程度的方式包括:设计团队的外部约束性参数、加大团队的异质性及相互接触的制度、设计合理的规模。还认为,团队间知识的相互封闭是通过捆绑2个或2个以上的竞争性团队实现的;竞争可以进一步减小各团队搭便车的动机,团队成员之间更加紧密的关系促进了知识流动与转移的深度与广度,使各团队的开放度降低而更深入地提高团队成员间的相互激励水平。  相似文献   

12.
技术知识的特性及其对技术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技术过程论立场来看,技术知识是技术过程中的知识,也应从动态过程的角度来考察其含义和特性.从技术过程来考察,技术知识是技术主体实际使用着的知识,分为外显的技术知识和默会的技术知识.其中,默会的技术知识是核心和关键,或者说,技术知识的特性表现在其默会性上.技术知识虽然具有默会性和个体性,但也能通过适当的形式进行知识转化,这就为技术知识教育提供了教学方式上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组织知识存量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知识存量的有效性反映了组织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与组织目标相匹配的知识资源通过经济活动进行价值创造的效率与效度,它是组织“有效知识”存储的集合。在分析“信息超载”与“知识饥渴”的困境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知识存量的有效性问题,继而界定了知识存量有效性的概念和衡量方法,并通过知识积累流程分析了知识存量有效性的影响因素。针对如何提高组织知识存量有效性给出了有关的建议和措施,以利于组织提高知识资源的战略匹配性和价值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发展知识经济已成必然。而工业经济充分发展、社会知识化水平较高、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强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 ,当前发展知识经济的主要任务包括 :开发人的智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创新系统、培育知识市场  相似文献   

15.
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简要分析了出现这种相互混淆现象的原因,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的内涵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从知识管理过程角度综合解释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相互关系的框架,通过对此框架的分析,得出了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有其各自的内涵,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关系、发挥着不同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讲 ,利用知识元数据库可以汇集整个知识网络中的知识信息 ,为扩展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利用空间和更新服务模式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为用户自由获取知识信息提供可靠保证。文章重点论述了知识元数据库的特征及建设框架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内科技哲学界对创新问题研究的深入,创新的概念已经从企业的技术创新扩展到更为广泛而深层的具有认识论或知识论蕴涵的知识创新层面上。这既把创新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深入,也为科技哲学自身的发展开启了一条具有活力的演进路径。但是,由于知识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认识或知识活动,同时还包含了诸如战略、制度、组织和管理等相关社会性因素在内的整体性社会行动系统,因此,在科技哲学对知识创新问题的研究中,还有必要作出适当的扩展以接纳社会性的分析维度,从知识的社会生产、传播、转让和应用等方面探讨知识创新的社会运行。  相似文献   

18.
知识型团队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基本学习单位和业绩单位,团队的知识共享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而信任和知识距离是对团队知识共享具有实质影响的两类因素,信任决定了知识接收方对知识价值的评估和对知识共享过程难易的心理预判,知识距离决定了知识接收方得到并运用该知识的难易程度.因此,知识提供方和知识接受方的信任关系与团队知识共事水平成正相关关系,而知识距离与共享水平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论知识管理的内容、特征及其对管理科学的贡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管理成为全球各行各业注目的课题.笔者探讨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内容、特点及其对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员工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的各环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现结合实践将员工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分成四个环节进行探讨,根据不同环节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改善实务建议,从而提高知识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