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壮族作家东西以底层视角和边缘化的叙事姿态,向读者展示了经济欠发达区域那种失语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的人生.其小说在叙事方式和叙述内容的选择上,具有鲜明的民间审美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苏童在打破固有叙事模式,力求全新的叙述话语和方式的"先锋"性的同时,努力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关涉人类生存的契合点。苏童不遗余力地挖掘普遍人群所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境遇,写出了人类的生活里潜藏的荒谬、无奈、美的幻灭、命运的强势压迫等一系列质素,使他的作品真正触及人类生活的暗影。孤独、荒诞以及叙事伦理意义上的苦难书写构成了他一贯的生命叙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叙述了大量的苦难,但是苦难向文字转换时处于严重的失重状态.历史理性的建构与个体立场的悬搁深刻地制约了苦难叙事,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苦难叙事的终极指向是在历史理性和集体主义支撑下展开的,其失重状态的原因就是历史理性与集体主义对人的遮蔽和忽略.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兄弟》是种肉体狂欢化叙述,这种指向身体下部的叙事具有强大的修辞功能。在作品上部,狂欢化叙事反映出余华对悲剧时代人生苦难进行消解,以及对文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进行颠覆的企图;在下部,狂欢化叙述则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一方面它展示出当代社会的世态人生,另一方面也彰显了现代人欲望骚动的心理。肉体狂欢化叙事凝聚着余华对历史现象的思考与批判,也透视出作家对当代现实的关切与焦虑。  相似文献   

5.
刘庆邦通过农家女进城的生存叙事,在人与城的文学构想中,揭示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家女的生存地位、文化身份、家园意识与婚恋诉求等问题。基于为底层代言的现实主义创作,再现了农家女们的生存苦难史与身份卑微史。在进城史亦为心灵史、身份史的同构中,作者刻画了农家女们对于城市爱恨交加的悖反心理。在城市批判中,城市呈现出灰色的文化面影,其历史进步性却因叙事预设而被遮蔽。  相似文献   

6.
刘庆邦通过农家女进城的生存叙事,在人与城的文学构想中,揭示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家女的生存地位、文化身份、家园意识与婚恋诉求等问题。基于为底层代言的现实主义创作,再现了农家女们的生存苦难史与身份卑微史。在进城史亦为心灵史、身份史的同构中,作者刻画了农家女们对于城市爱恨交加的悖反心理。在城市批判中,城市呈现出灰色的文化面影,其历史进步性却因叙事预设而被遮蔽。  相似文献   

7.
在反思"文革"的小说文本中,"寻找"是一种习见的叙述姿态.作家们对"罪人"和"祸根"的寻找,以轻易转交苦难而告终;对迷失的自我的寻找,则以轻手挥别苦难而告终.两类现象共同彰显了"文革叙事"巨大的价值缺失:追问精神的失落.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小说叙事借鉴了一些戏剧手法,表现出突出的戏剧性。农民工小说叙事借鉴戏剧在极度困境和紧张状态中表现人物命运的手法,将危难情境中的农民工打工生活的矛盾冲突聚光和放大,有效表现了农民工的沉痛和苦难;借鉴戏剧现场呈现的方式,用干脆峻急的事件式叙述和最大限度隐匿作者叙述声音的方法,有效强化了他们残酷的"戏剧人生"。但是,戏剧的本质是行动对心灵的后果,农民工小说叙事主人公思想的欠缺和叙述主体对人物心理缺乏深度的开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表达的效果,也影响到农民工小说叙事的戏剧性本身。  相似文献   

9.
偶然,是余华结构作品的常用方法,并贯穿余华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成为余华叙事的神话。在以苦难为中心话语的创作中,这一手法的运用显得尤为突出。但由于叙述方式的不同各作品的表现又有所不同。同样是出示苦难,《现实一种》是悲剧,《活着》是正剧,而《许三观卖血记》则是喜剧,从中可以看出余华叙述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文学初期众多揭批极"左"政治的文学叙事中,高晓声小说颇负盛名,其价值不只是真实而动态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段农民的生活苦难,而是将农民及其生存艰难置于苏南地域这一特定而宏阔的背景下观照。高晓声小说大多以"粮食""房子""帽子"等世俗生活物象为中心意象进行情节的营造和人物的塑造,一方面呈示了苏南农民特有的地域文化性格和心理,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具有地域特征和经典美质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高晓声小说独特的言说策略和特有的政治问责和历史反思。苏南文化视域下的农民生活苦难叙述,造就了高晓声乡土创作的特质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最杰出的作品《金色笔记》,不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格,而且表现出一种时代精神。《金色笔记》的叙述结构采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该小说描述了20世纪50年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和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展现主人公安娜的生活。《金色笔记》的叙述结构看似凌乱、支离破碎,实际上非常严谨,而这恰恰烘托了从分裂到整合这一主题。对该小说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来安排相互贯穿与映衬的故事情节。从分析主人公安娜创作的笔记入手,领略其独特的自我叙述模式,从而揭示从自我分裂到整合这一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2.
王金胜 《东方论坛》2011,(4):94-101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面临着严峻的认同危机和现代性焦虑。这种危机和焦虑体现在叙事语言上主要是:首先,语言的日常化、生活化,经验主义色彩突出。其次,语言的世俗化、感官化、符号化。在小说叙事语言的背后,体现着作家对自身所处的1990年代以来中国复杂生存境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哲学思想、现象学、解释学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在后现代哲学的否定性、多元化和差异性思维方式影响下,教育叙事研究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和现象学方法是教育叙事研究直接的理论来源。解释学关于“理解”的观念,对以“理解”为核心的教育叙事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步升的长篇小说《青白盐》运用新历史主义叙事方式,把对土地、故乡、乡民原生态的描写和刻画同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情风俗的描绘,通地地道道、简练隽永的陇东乡土语言、还有作家自己对故乡、对乡民的深切同情和忧患,熔铸成一片凝练、质朴、幽默的长篇小说,表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中庸宽和,坚韧飘逸,生生不息的精神,把小说艺术推向了极致。文章从地域环境下民族精神的反思、新历史主义的叙事方式、负载着深层文化意蕴的民歌俚曲和方言俗语的运用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5.
叶梦和法拉奇都从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传达了自己对生、死及女性命运的思考,在存在惊人的一致性时又表现出了不同的思考深度,从而在展现出了生命观的一致性时又体现出女性观的差异:法拉奇是一种矛盾的女性观,而叶梦的女性观则成熟而稳重,充满自信。并且,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女性观,两人采用的叙述策略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吴越春秋》独特的叙事策略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其叙事策略表现在:建构审美时空形态。展现吴越两国盛衰兴亡的因果关系和历史脉络,揭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和历史哲理;建立“包举大端”的开头形态。使全书具有一种充满浓烈反省意识和兴衰感的历史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小说创作中,欲望化的历史叙事成为关注的焦点,并据此形成了独特的话语实践方式。这涉及个体的生命欲望、性爱欲望以及最具野性的权力欲望等三个主要维度。生命欲望是理解历史知识的一般主题和最终目的,体现了现实中的想象书写、想象中的现实记忆以及非人性物体的人性化展露等三重变奏;性爱欲望实现了历史的主观把握与审美体验,不仅有野性与激荡同生的性爱,更有理性与俏皮并存的性爱;权力欲望下形成了一种生产与压制、控制与反抗、表彰与惩罚共存的生存状态,体现为逆境中抗争权力、外在的强加权力以及精心偷取的权力等内容。可以说,这三向维度成了莫言小说中欲望化叙事的鲜明特点,成了他揭秘历史真伪叙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野兽逻辑》是山田咏美创作的一部颇具后现代主义特色的作品。小说以栖息在女主人公茉莉血液中"动物"的视觉,讲述了人类文明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作者在创作中运用戏仿、多元化、平行结构等后现代叙事方式,对男人、女人、白人、黑人等多种文化符号进行反思和重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族裔关系、同性恋、艾滋病、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夏衍名剧《上海屋檐下》描摹上海底层人民生存境遇的主旨,源于1956年作者的后叙述而定论。在相当程度上,这是大众、作者与意识形态“合谋”之下的“意图谬见”。文本的隐型意义在于中国革命以及1930年代上海知识分子陷于革命、情爱与生存等诸多困境中的“忧郁”情怀。夏衍作为批判者的警醒与冷静,以及身为历史在场者的沧桑与悲悯,逾越了文学史家眼里左翼革命家身份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
微型小说因其制小篇微的体式,易于诱使写作者趋向“滥作”,尽管它在本质上更要求写作者的“精耕细作”。华文微型小说通过它得天独厚的现代生存条件,摆脱此种“先天”不足带给它艺术地位的弱化,而发挥出文学独特的精神功用。因而它必须具备叙事自觉既要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又要提升这种阅读期待。从整体上考察华文微型小说写作的叙事自觉与作品中叙事艺术的缺失部分的关系,可为它所应具有的诗学品质,提供一份有益的思考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