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张文刚 《云梦学刊》2009,30(3):159-160
最近读到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几位学者的新作:<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与转化>、<明清叙事思想研究>、<西方象征美学源流论>(以上均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包括此前读过的<西方文论与文学研究>、<中国美学诗学研究>和<宋代词话的美学研究>,这套"麓山文艺学研究丛书"在文艺学美学研究方面的多维向度和学术写作的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创新意识,给人以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2.
<兰亭序>虽书写于东晋,而"兰亭学"却产生于唐代.唐太宗推崇<兰亭序>,推崇王羲之,实质是发动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是在借<兰亭序>推进唐代精神文化的建设.<兰亭序>的真伪之争,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问题需要重新检视,也透视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兰亭学"的主题是中国书学."兰亭学"的延展,涉及文学、哲学、民俗学、美学等诸多方面.<兰亭序>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某种文化形态的标志,它不仅是晋代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美学作为身心一元论的身体美学,将身体与世界理解为互相关联的情境,并将体验置于审美活动的中心,讲求感性的审美经验.文章引入了中国古代美学身心观这一视角作为阐释江南影像的理论框架,以期观照江南影像的当下创作与研究.在江南影像的空间建构层面,其体现了对中国古代美学儒道互补式的身心观的延续:一则它赋予了江南影像"以身为喻"的本体论的生命美学,使其找到了生动而鲜活的情感表达途径;二则为江南影像带来超越尘世与利害的浪漫精神,以构筑纯粹而自然的审美空间.在江南影像的叙事层面,作为诗性主体的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江南影像带来复杂微妙的内涵和更具生命力的审美风格.两性对话是江南影像叙事结构的根源,也是诸多二元关系的生命元话语,为江南影像带来虚实相生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美学是人独有的精神产品,人性则是人之为人的唯一标志,因此,关注人性和生命自然就成为美学的应有之义.康德<判断力批判>、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以及黑格尔<美学>中关于人身和生命的思想有趣而深刻,它既是三人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为历史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纪念<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等于为马克思主义祝贺生日.160年过去了,历史上的一些思想体系早已烟云消散,而马克思主义仍然活跃在当代世界.特别是在当代中国,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有指导意义.现在,我们应该隆重纪念<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并结合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实际,重读这本马克思主义最精粹的经典著作.深入研究其中提出和阐述的基本观点,并作出当代的阐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本栏目发表的三篇文章,分别考察了<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的思想、所有制思想和方法论启示,并结合新的实际阐述了这些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思潮在全球的社会文化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更是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杂志编辑出版10周年之际,于2007年8月18日至19日在南京举办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接受美学虽然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等古训可知,中国古代文论已注意到作品的多义性和读者的因素.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不仅注意到了作品的多义性、读者的作用,而且<辨骚>、<知音>等篇实际上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层面上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绘画美学的系统化著作,其所提出的绘画"六法"则被视为中国绘画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六法"又被视为中国画六法,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所在.而"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则被谢赫视为绘画的最高审美标准,对后代的影响极大.通过对<古画品录>的解读和分析,本文将对谢赫<古画品录>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强调"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指出"比较"首先应了解被比较事物的各个方面,要尊重被比较者的特点和来龙去脉,强调"比较"不仅能增加新的知识,而且能"互相印证",重新估定价值.他的<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中西比较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跨越诗学、美学、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著作.他以中国文论为背景,对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论"、立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距离说"的阐释和分析提供了以西方文论解读中国文学的颇有启发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舒斯特曼在<实用主义美学>中提出了建立"身体美学"的构想.21世纪初随着舒斯特曼的著作翻译到中国,身体美学开始受到国内美学界的关注,有关身体美学的谈论日益增多,有些学者以传统的意识美学为参照甚至提出了美学转向的论断.我们认为如若从人的生存整体出发,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都有其不足之处,生存美学才是当今美学建构应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论艺术史的影视形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史纪录片开启了学术界与大众之间的知性之窗和审美之窗。优秀的艺术史纪录片是触及艺术本质的,是可以引发人对艺术与人生进行深刻思考的,并非只是赏心悦目的,光鲜亮丽的,甚至冠冕堂皇的。一个好的艺术史纪录片不论从立意、拍摄还是主持,都应该是率性的,是发自本真的情感流露。  相似文献   

12.
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出现为纪录片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以搜狐纪录片频道为例,分析了其发展模式。搜狐纪录片频道的片源构成以采购专业纪录片为主、自制精品纪录片为优势,瞄准中高端用户,走多元化的内容发展之路,还与电影、综艺节目等开展跨媒体合作,形成搜狐特有的矩阵宣传营销模式,并且在收费观看的业务上不断开展新的尝试。网络纪录片频道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原本纪录片产业的市场困境,但在重视品牌延伸价值、版权保护等方面仍值得展开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书证作为独立的证据形式,在古今中外的诉讼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各国对书证的含义和范围、分类的方式以及认证的规则都存在着差异。通过比较,明了我国书证规定的不足,对其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振复 《学术月刊》2012,(8):101-111
三十多年来的中国美学史著写作,无论有关中国美学的断代史、通史、艺术门类史、范畴史还是佛教史等,均初获丰硕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艺术哲学与文化哲学等治史理念与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近年来对中国美学及其历史研究的所谓"破产"、"走进死胡同"与"困境"等说法,多陷于偏颇。事实上,研究者预设诸如"审美意识"、"美学理论"、"美学范畴"或"文脉"之类作为个别美学史著的主要研究对象,并非其研究理念和方法陷入了"困境"与"偏至",而是学术研究的自由。关键在于方法与对象的相互适应、逻辑与历史的如何统一。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史,也不是糟糕的"文化决定论",批评者所谓"面向事实本身"实为一伪命题。其所言"文化"、"哲学",不是其相应美学史的"外在"与"异在",而是涵泳、高蹈与沉潜之美学理性的"本在"。所谓"美学是美学,哲学是哲学"之说欠妥。  相似文献   

16.
周纪文 《阴山学刊》2003,16(2):5-12
周来祥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提出的“美是和谐”理论在中国美学界独树一帜 ,因而又被称为和谐论美学派。周来祥先生的和谐论美学思想体系包括了方法论和体系论 ,美学和艺术本质论 ,美学和艺术形态论 ,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和中、西美学史研究。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 ,周先生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观念 ,理性精神贯彻如一。和谐为美是其思想的核心 ,三大美的理论是其精华 ,主潮风格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7.
美学的浪漫主义和政治学的浪漫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体系中的浪漫主义主要有两大类别:以卢梭为代表的“美学的浪漫主义”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前者的内涵侧重于对人类文明及科技理性发展所带来的负值效应的忧虑、质疑与抗衡;后者则把浪漫主义当成隶属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的一种成分,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30年代后的中国,政治学的浪漫主义排斥、取代了美学的浪漫主义,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带来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现象。实质上,郭沫若与沈从文就分别代表了这两种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界的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意境的古代发生与近现代理论展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看,意境的古代发生与近现代理论展开导因于中印直观方式和中西直观方式的两次交流。第一次交流发生于中古,以禅的空观对古人直观方式的影响为标志,结果产生了唐代山水小诗的意境。第二次交流发生于近现代,以西方直观和表现理论对王国维和宗白华的影响为标志,结果意境被奠定为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本文意在揭明:意境为刹那直观之产物,意境在感知方式、主客关系、时间意识诸方面有着特殊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对当代自然审美研究有普遍的理论借鉴意义。历时地看,在审美实践上,中国自然审美史呈现了人类自然审美从形式之美到情意之悦,从对象自然到环境自然的发展层次,提供了纵游山水、园林建筑和山水艺术自然审美三大形态。逻辑地看,在审美观念上,中国美学提出了"天文"这一自然审美基础性观念,正面回答了自然审美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这两个自然审美最基本问题,解决了"天文"与"人文"关系问题,足可形成较系统的自然审美理论。当代社会应确立"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  相似文献   

20.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4,17(2):35-38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