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从审美的角度看,张岱的小品文卸去了“文以载道”的传统,以普通人的视角再现明亡之前其亲历的生活,多方面表现了大众风情,具有鲜明的世俗性:把在传统文人看来俗之又俗的生活素材诉诸笔端;牵引市民化的人物走进小品文;尤其小说化语言的运用,使得作品富于生活气息。究其成因,首先是文艺思潮世俗化的时代洪流。涌溢各处、不断浸淫;其次是当时市民阶层爱好并喜做小品文的风气甚炽,使得张岱需要考虑读者的趣味;再次是张岱家世生平的坎坷,使他处于文化边缘的写作境地,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展现市民形貌、礼赞世俗人生。  相似文献   

2.
论宋词的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词之分期,既不同于政治史之分期,也不同于宋诗之分期。整个宋词的发展分两大阶段,即北宋词与南宋词:一、从与音乐的关系看,北宋词绝大多数是用于演唱的,南宋词的主要功用已由应歌而转变为新体抒情诗;二、从题材与内容看,北宋词基本上未脱离“词为艳科”的传统,南宋词则彻底摆脱了这种束缚;三、从表现形式看,北宋词尚未完全脱离俗调,南宋词则以骚雅为归宿。而北宋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自宋太祖开国至仁宗朝,为沿袭期,但沿袭中有变化;后期自英宗至北宋灭亡,为变革期。南宋词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起自高宗建炎,止于宁宗嘉定元年,为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大放光芒的时期,但也有姜夔起而与之抗衡;后期自嘉定止于宋亡,为学辛与宗姜两大派并立的时期,但后者已转居上风  相似文献   

3.
小品文应该具备如下4项缺一不可的特征:1二形制简短;2.无固定体式;3.随意、轻松、幽默;4.含义深远,意境阔大。小品文的产生和发展与散文的整体发展分不开,它只有在散文体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才可能产生,它的发展也与一个时代的政治气氛、文化趋向以及作家的个性和爱好有关。  相似文献   

4.
现代小品文,以其短小的篇幅、优美的文字、奇妙的情思,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独秀一枝的文学样式。由夏咸淳、陈如江先生主编的《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其宏大的体制、精富的选目、独到的鉴赏,在当今书林中堪称独标一格的文学鉴赏读物。这部辞典囊括上起先秦、下迄近代的一百七十位作家、三百余篇优美隽永的小品文精华,勾勒了中国古代小品文发展的历史轨迹。小品文滥觞的先秦小品,小品文兴盛的六朝小品,小品文大放异彩的晚唐小品,小品文成熟的宋人小品,小品文臻于顶峰的晚明小品,分别以其显著成就和鲜明个性,在书中占居重要位置。以内容言,山水小品、咏物小品、寓言小品、抒情小品、幽默小品、讽刺小品……争奇斗艳,仪  相似文献   

5.
小品文虽然兴盛在躁乱的晚明都市,但晚明文人对于生活、对于文学以追求闲适韵味为通则.尤其是对于内在的自娱闲适的追求,使其笔下的小品文于世俗喧闹中不乏静默雅趣,嘈杂中既有儒家的冷静,又有佛家的禅静、道家的虚静,可谓有“不下堂筵,坐穷林壑”之雅趣。  相似文献   

6.
南宋爱国志士、诗人谢枋得曾撰有《注解选唐诗》一书。他在书中,结合亲身经历和对南宋亡国教训的体会,表述了下列爱国思想:一、指责朝政腐败,小人擅权,人才被弃;二、批评南宋文官武将安于逸乐,不关心民族命运,终致亡国;三、鼓励有志之士在国家危难时,应奋发图强,不忘爱国;四、向最高当权者指出,即使抗敌兵败,仍应救亡图存;五、怒斥叛国贰臣毫无羞耻之心;六、赞扬忠贞之士的爱国节操。  相似文献   

7.
中国 2 0世纪 3 0年代小品文的兴盛是汲取了古今中外小品文滋养后的必然结果。现代小品文对晚明小品顺势承传的同时 ,也接受了来自异域散文的影响。英国随笔的注重个性、幽默味以及闲话风格调 ,对 3 0年代小品文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而共同的文学渊源又给日本写生文对中国现代小品文发生渗透提供了文化前提。 2 0年代小品文理论倡导的深入、出版物的盛行、报业的发达 ,又为小品文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物质前提  相似文献   

8.
南宋散文研究的沉寂,与南宋理学家之文备受冷落有密切关系。南宋散文的繁荣,在淳熙前后的中兴时期;中兴时期的散文作家,主要是学者而非爱国志士;其时散文创作的主体,是理学家衡道论事之文而非志士抒愤之作。理学与古文之间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沟壑,南宋理学家大多对文章的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往往致力于道统与文统的会融,将学术思想、艺术精神与散文创作统一起来,从而对唐宋散文艺术传统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南宋时期的岭南词家不多,存词也较少,但这少量的词家词作,却已有可观的建树。本文对此分别给以评述。崔与之和李昂英为南宋直臣,故词中见其凛然正气;赵必和陈纪生于末世,故词中深含遗民之恨;葛长庚词多学道之语;刘镇词多闲适情味。他们的雅健词风,对后世的岭南词人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闲话风”的成熟,具有重要的文体解放意义。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消除了忠君卫道思想,赋予小品文以现代文化的意蕴,促使其走向平民化,而且小品文文体解放的深入与拓展,也促使30年代小品文文体意识趋于高度自觉化,并波及到了整个现代文坛。  相似文献   

11.
小品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广义化,扩大化致使它失去了文体特质的规定性,本文将小品文放在与随笔、杂文这两种散文体式既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的基点上,以体裁的规范、语体的匹配、风格的追求这三个层面为论述的内在逻辑顺序,探讨小品散文文体的特性;即认为小品文是在杂文、随笔等散文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灵动个性、智慧和精微特质的优美文体。  相似文献   

12.
晚明小品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一种完全独立的自由文体,汤显祖创作了大量的小品文,成为晚明小品创作高潮中的重要作家之一,为古代散文体的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小品文创作是在他的文学主张和艺术情趣的指导下进行的,崇尚灵感,顺应潮流,具有融理趣、情感、章法、语言为一体的特点,在晚明文坛上别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成语是现成的语言材料,是语言的消华,具有内涵深刻、表现力强、形象生动的特点,所以.成语是小品文这一政论体裁中不可缺少的语言材料。为攸语言深刻尖锐、诙谐幽默,达到更好艺术效果.在小品文中,“作家和政论家不仅运用成语的原有形式.还运用它的变化形式,对成语的语义、结构及修辞表现力性质进行更新”①,我们把它看成是作者对成语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以成语的原型为基础而采取的变通用法。1986年前苏联出版的《俄语成语词典》把这种手法称为成语的“非规范用法”(。e··。。p。·。”r。。·。··。J·。。rpe6。elf;Ic…  相似文献   

14.
北宋书院的发展及其教育功能的强化邓洪波宋代所创建的书院,据曹松叶在30年代的统计,全国共有397所;1990年,丁益吾先生统计为651所,其中北宋92所、南宋365所、南北宋不分者194所,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唐、五代。北宋书院名扬天下,南宋书院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幽默、性灵与闲适,是林语堂小品文的主要特色,也是林氏小品文广受赞誉之处。林氏小品文的特色,来源于林语堂的故土情结、信仰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其小品文从选题到行文,缱绻着故土深情与信仰情愫,融合了儒释道等哲学和宗教的价值体系,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参悟生命本位的需求,折射出林语堂的心路历程与文化之旅。缘此,故土、信仰与传统文化,成为林语堂小品文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方面,也是林氏小品文创作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从万历至明亡,先后出现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小品文大家,士大夫“文以载道”的文道传统不再独揽乾坤,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在文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创作拓展了新的境界。以博雅谐趣、世俗人情、短小隽永的小品文,更为接近日常生活情感,深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7.
《记承天寺夜游》是古代文体跨界写作的范本,体现了日记向小品文的迁移转化。以该文为研究个案,可以探讨从日记向小品文迁移转化的路径和规律,分析俗与雅、实用与审美等写作形态的界限,及其对当代文体跨界写作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小品文的写作始于二十年代,其时人们对小品文的认识存在许多模糊不清之处,小品文文体尚未成熟。论语派出现后,小品文理论贫弱的问题得到极大改观。论文认为,林语堂等论语派作家十分重视小品文文体建设工作,在辨明概念、多方借鉴的基础上建构起一套自成体系的文体规范,表现个性、广泛取材、采取闲谈体式、个人笔调、杂糅语言,就是这些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其指引下,小品文独特的审美品格和独立的文体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9.
苏轼小品兼有魏晋之洒脱和六朝之隽永,而自成一家。这些优秀的作品,为晚明小品文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晚明小品文作家在其中吸收大量的精华。苏轼小品文在题材的生活化、语言的简练畅达、幽默与讽刺、自然成文不拘格套等方面对晚明小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词史上,周邦彦有“结北开南”之功:创作上由描写客观世界以直接感发的传统转向表现主观内省;发展了以赋为词的创作手法,变平直为曲折;精通音律,能自度新曲,严守格律而又多有变化;语言典雅,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典事于词中而不着痕迹.周邦彦从内容到形式开拓了词的新天地,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结束了北宋词并开南宋词之新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