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讨论文艺学学科危机、文艺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把文学当成学科危机的主要根源,要求改造文学,取消既有的文学“本质”;把文艺学学科的重建寄希望于文学研究方法的改进,把文化研究当成了解决文艺学学科危机的救星;在促使文学研究直面现实的过程中丧失了理论对现象的批判意识。本文认为,要解除文艺学危机,重建文艺学,就必须扩大文艺学的学科范围,把文学和大众文化作为并置的相对独立的文学研究对象,并根据对象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研究现实文艺现象的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客观地阐发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的走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换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清醒地认识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把握文学的载体和媒介语言的变化,应是当前研究文艺学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文艺学·文艺理论及文艺学学科建设的新反思一种观点认为,本体论的不确定性是当代文化转向的明显特征。文学的边界移动了,文学学科的界域模糊了,曾经是金科玉律的追逐文学永恒本质的研究规范受到了质疑,文学被边缘化了。当代文艺学研究不必固守原有的精英主义苑囿,而应当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新的审美现象。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和“文化研究”时代的来临,文艺学应该“越界”、“扩容”,应该把文艺学的对象扩大到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深刻挑战了文学自律的观念,以至改变了有关“文学”、“艺术”的定义。文艺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人论与文论的深度自觉和交互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进 《社会科学》2002,(2):70-74
在全球化思潮冲击下 ,世纪之初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文艺学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型 ,这一现实推动了人论与文论的再度自觉以及文艺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深层融合。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文艺 /审美现实 ,要求文学人摆脱边缘 ,主动越界 ,关注新兴文化形式 ;也要求文艺学走出书斋 ,大胆扩容 ,进行文化转向。多话语共生的理论批评格局 ,呼唤文化研究深入开掘“间性” ,积极搭建对话沟通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的数字媒介文化语境中,一种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的新兴文学形态——数字文学在迅速崛起.当代文艺学要获得与时俱进的品格必须"越界"和"扩容",但不是把各种流行文化、日常审美形态、泛艺术统统纳入文艺学研究范围,使文艺学演变为文化研究和泛化的艺术研究;而是突破仅以纸媒文学为研究范围的传统边界,把数字文学也正式接纳为文艺学研究对象,从纸媒文学与数字文学叠加共生的当代现实出发,重新设定文艺学的相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章辉 《社会科学》2008,(2):180-187
新世纪的中国,政治文化语境的变革以及全球化的多面推展致使文艺学知识和理论论域的范式新变迫在眉睫,年度文艺学热点问题正是文艺学理论新变的表征.30年来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反思和学术创新、文学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争、新媒介对于文学生存方式的影响、视觉文化以及都市文化研究的兴起等是2007年度比较重要的文艺学热点问题.关注生活变化,反思既往视界,创新理论命题是作为理论探索的文艺学的应有使命,也是2007年度文艺学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7.
陈太胜 《河北学刊》2004,24(4):98-100
近年来 ,对文艺学学科进行反思的声音逐渐增多。应该说 ,这种反思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富有建设性的。因为只有通过反思 ,才能回过头来看清楚我们走的这条路是否正确 ,是否存在着一些失误 ;我们应该扬弃什么 ,坚持什么。在对文艺学学科的反思中 ,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 ,这很正常。正因为有了不同的意见 ,这些意见又处在了相互的交往与对话中 ,才有利于对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我们希望这样的讨论继续下去 ,深入下去 ,也希望文学理论界更多的学人参与进来。文学理论的“越界”问题就是这次反思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中年学者认为 ,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和“文化研究”时代的来临 ,文艺学应该“越界”、“扩容” ,应该把文艺学的对象扩大到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上。这样 ,他们就放弃了对文学本身的关注。还有一些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 ,他们承认文化研究有其合理的因素 ,也可以借鉴文化研究的方法 ,但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依然是文学而不是其他 ,因为文学并没有终结 ,文学依然活着。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讨论 ,能使人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作出慎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蒋述卓 《云梦学刊》2012,33(1):161-I0003
文学与传媒的联系与纠葛,近二十年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持续关注。我所在的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以“比较文艺学”研究见长,其中文学与其他艺术的跨学科比较,正是我们近年来着力掘进的方向。几年前,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军:这些年来,围绕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此起彼伏.但真正构成对文艺学学科合法化危机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两条:一个是"文艺学"这个学科出身不好,沿用了前苏联的名称和路数,这给许多人以口实,认为文艺学没办法与西方学术接轨.二是文化研究引进中国之后,其研究方法和关注对象都大大超越了文学研究的领域,其重灾区就在文艺学.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西学热主要是"美学热"、"方法热",多多少少还推动了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的话,而现在的"文化研究热"则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现代文化理论,失去了激活文学的因子.您对当前的文艺学学科反思问题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文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新时期向新世纪的跨越.对30年发展历程的总结理所当然成为文艺学关注的重点话题.同时,问题意识的突显和文化转向的深化特点也鲜明地体现出来,"新世纪文学的新现代性"的讨论虽然属于当代文学批评的范畴,但其自觉的理论化也吸引了文艺学的注意,并参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讨论;西方文论研究不再满足于断章取义式的接受,理论创新的冲动和西方文论的学术史分析也使得以叙事学和巴赫金研究为代表的西方文论研究在近两年走向深化.在文艺学的文化转向中,视觉文化和都市空间领域的开拓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典的衰落,"文学性"的弥漫与诸多新文学形态的生成,经典概念愈益泛化,在多元文化激荡中重新确立"经典"的定义和内涵成为一种必然.惟此文艺学不仅要扩展研究视野,拓展研究领域,还要坚持研究的本土立场、问题意识、身份意识、语境意识和价值祈向维度,通过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的重构以及研究范式的转换,使文艺学在现实中重新获得话语权和有效性.文艺学何为势必要回到文学自身,研读作品、尤其是对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此外,文艺学何为还要把诸如科技、市场、资本等因素纳入视野.  相似文献   

12.
试论当前文艺学研究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政  霍俊国 《晋阳学刊》2003,(5):100-104
目前的文艺学研究模式出现了“断层”现象,存在着研究泛化、缺少系统性、基础理论薄弱、研究者的心态发生错位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文艺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建构新的文艺学研究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为此,必须切实转换研究者角色,立足中国现实,廓清研究领域,在具体方法的多元化与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力求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由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艺学研究领域的走向,而身份与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汉语语境里,需要对“身份”、“认同”和“同一性”几个词语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研究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产生它们的不同语境,以及与各种不同语境相联系的具体复杂的问题。身份研究和认同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具有鲜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与立场。  相似文献   

14.
“客家文学”是中国文学中极富特色的重要分支。它又是客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少作家和文学研究者钟情于客家文学,许多从事文化研究、历史研究、民俗研究的人,也极为关注客家文学。近二三十年来,一直成为学术讨论中的热门话题。内地在议论,台湾也在议论。五...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与文艺学的"越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学理论这门学科曾经是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 ,上个世纪 80年代那种众声喧哗、热闹非凡的局面至今令人神往。但是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这个学科似乎渐渐沉寂下来 ,不仅不再出现以往那种层出不穷的热点话题 ,而且许多文学理论的研究者都纷纷转向 ,去研究其他问题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当前社会文化主流 ,“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日益明显 ,于是一种新的研究路向———文化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许多文学理论出身的学者都热衷于此。对于作为传统学科的文学理论 ,人们提出了种种质疑 ,甚而主张用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理论者有之 ,宣称文学理论死亡者亦有之 ,于是文学理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针对这种情形 ,今年 5月 1 6日 ,在我国文艺学研究重镇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召开了题为“文学理论的界限”的研讨会 ,钱中文、童庆炳、杜书瀛、程正民、王一川、金元浦、陶东风、陈晓明、孟繁华、高建平、李春青、王志耕、陆扬、曹卫东、周均平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这次会议围绕“文学理论有没有边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冲击下文学和文学理论是否行将消亡”、“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等话题展开 ,讨论十分  相似文献   

16.
曾军 《社会科学》2012,(1):177-184
一个学科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处理好两个彼此相关的问题:其一是对当下社会文化重大问题的回应能力;其二是将这些问题的回应与本学科自身的关联梳理清楚。通过对2011年与文艺学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及其讨论(包括"艺术学升‘门’"、"文学经验"、"文学形式"、"视觉文化"等)的清理,可以发现文艺学研究必须要积极应对和处理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本学科内部的研究范式以及在当代文化重要问题中推动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研究者要有多元的文化视野,中西文学的比较要跟文化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比较,并不是单纯的“异同”区分,更多的应是规律的探寻,力求寻找出人类进行艺术美而创造的一些共同规律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产生的特殊规律。多元文化的局势正在形成,横向开拓和寻求参照系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如何把文学研究的目光转向全球,通过跨文化、跨国别的文学研究,去探求超越文化、国别、特别是能够涵盖东西方文学特征和性质的文学理论,是当今文艺学学科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杜卫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33-35
近年来,学界对文艺学学科是否应当引入文化研究的观念和方法产生了争论.其关键,不在于是否守住文学学科的疆界,而在于文学价值观念的差异.应该说文化研究引入文艺学研究,从根本上讲是符合中国开放以来,大众文化兴起后文学的发展状况的.  相似文献   

19.
钱超英,1958年9月生,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编者按: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暨南大学饶子教授及其领衔的“文艺学”博士点师生一直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他们从文化的角度,以比较的方法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理...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度能够被称为热点的文艺学研究问题大体仍然是新世纪以来重大问题论争的延续,但是历史意识、本土意识以及问题意识的增强却是文艺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的表征.2009年,正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后三十年"使文艺学六十年的反思与回顾充满了复杂而纠葛的难题;在文艺学的本质论与建构之争中,争论双方虽在"本质有无"上有分歧,但均自觉放弃"本质主义思维"应该是难得的收获;围绕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和以"实践存在论"为代表的理论发展之争仍很激烈,甚至带上了个人意气;文化研究在淡化了与文学研究的边界之争之后,其自身的学科之惑和机制之难则成为近年来学者关注的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