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道德观。从“为人民服务”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演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轨迹。研究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演进,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实践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党三代领导人对经济发展原动力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从作为生产力首要因素的“劳动者”,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最终发展到“科教兴国”战略国策的确立三次飞跃。这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认识与认识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从毛泽东到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江泽民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特别重视在处理好“德”与“智”、“中”与“外”、“古”与“今”、“过程”与“目标”等基本关系中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江泽民从内容、方针路径、地位作用、前进方向及如何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思考,实现了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从第二代领导人到第三代领导人,都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刻阐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发生,克服“主次论”、“虚实论”、“对立论”、“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种种形式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辩证关系,即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以德治国”方略的探索,经历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初步探索、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到“以德治国”方略的初步形成、全面确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治国方略及其创造性发展的历程。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党走上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科学治国之路。  相似文献   

6.
我党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是我党对文化建设内在规律的把握;我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党对文化建设历史地位的认识;我党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与“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标志着我党找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必由之路,有助于中国文化建设与世界开展文明对话,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研究中,对道德的研究处于落后状态,这与国内外学术界对此的争论有关。通过分析三种典型的观点可知:马克思道德观具有批判的力量,在于其本身具有现实必然性;马克思道德观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道德现象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马克思道德观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道德。马克思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道德观进行解读,是从道德层面向马克思主义的回归。马克思道德观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道德现象的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是马克思的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统一。研究马克思道德观对于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党从现实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新导向瞿永玲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带来了国家整体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而且也提出了新时期道德建设中的新问题。没有经受过市场经济洗礼和锻炼的中国人对市场经济有一个从陌生到适应的过程,道德观...  相似文献   

9.
道德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积极建构社会主义道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努力建构社会主义道德,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作了一系列坚持不懈的探索,这种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成;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以及倡行何种道德。探索是在曲折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经验也有教训。现阶段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新型道德体系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注重贴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实际;牢牢把握现阶段我国道德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和理路;吸取道德体系建设上的“左”的教训,坚持道德体系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将道德体系建设与思想体系、法律规范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始终突出“以立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坚持体系建设的相对稳定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进行了前后相继的探索,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持续创新。毛泽东开拓了中国独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度,以当下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关切为出发点,对社会公共生活的价值理念所做的思考,力图使“公共性”的道德理想信念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在于受众“公共性”信仰的式微及由此产生的实践困境。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努力实现“公共性”凝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是河北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引导。新闻媒体“善行河北”主题报道在全社会营造出梦成于德、崇德扬善的浓厚氛围,为推动“善行河北”深入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传播环境的深刻变化,“善行河北”宣传报道必须不断深化内涵,通过构建深度长效传播机制发挥坚实有力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教育青年是个大问题"。毛泽东基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战略谋划,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对青年教育的目的予以全面、系统、战略性地设定。毛泽东青年教育的目的内涵包括:追求青年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激发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培养青年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孔子德育思想中“人格为本”的德育目标论、“仁爱为纲”的德育内容论、“天人合一”的生态德育理念、“以德治国”的“德政”思想及“中庸”、“尚义”等道德准则分别从不同侧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6.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民主权利保障上,必然要求实现从"以人为本"向"以公民为本"的价值转换。"以公民为本"是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诉求,也是人本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在当下中国的现实情境中,提升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的个体政治主体性并凝聚社会共同主体性,乃是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政治观的核心。放眼未来,推进"以公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途。中国"以公民为本"的公民政治发展一直内涵于人民民主的人民政治之中。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地落到实处,保障和实现每一位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促进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着力解决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中如何获得普遍性认同问题,难点在于张扬的个体价值对于社会价值与他人价值的遮蔽以及道德知识、情感与行动三者彼此间的鸿沟。在对价值同一性的历史建构过程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价值认同的消解与重组难以避免,在个性自由意义上的差异成为了价值本体的时候,合理体现异同的辩证统一的机制是价值认同的关键进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普遍性认同的对策包括推动合理的伦理实体复归,"自主个人"和"真实集体"以及工具价值与终极价值之间的平衡,以及培养道德情感与促进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18.
“实践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德育实践精品课程建设针对学生自身发展和思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课程大纲,强化选题指导,完善课程规范,建立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体现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最美现象"美在朴实无华的道德关切、美在真挚无悔的无私奉献、美在勇于担当的崇高品格。当今社会出现的"最美"现象,折射出国人道德审美取向的生活实践转向。这种转向所表征的道德文化现象其实是人向自身回归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社会常态化道德生活的反映。这种转向的内在机理在于人的理性本质与社会本质与当前社会道德实践的契合。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应坚持立足现实与科学引导相统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积极倡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以及制度保障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中庸》是中国儒家文化经典,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从天道、人道和修道三个角度阐述了教育的前提、内容和方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庸》对道德教育仍有深远影响,有利于培养和谐人格和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