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国按照五行来判断适宜做什么,西方根据人的行为来建议不宜做什么很久以来,相传由轩辕黄帝创制的黄历在中国一直有着自己的市场。不论何时,只要你想看一下自己在某一天的生肖运程和吉凶宜忌,随手翻开一本黄历就知晓了。西方人不太相信这种占卜吉凶的中国古方,而是更认可通过现代科学和实验得来的数据。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黛比·莫斯考维茨博士就依据自己的实验结论,为上班族制作了一周的工作"黄历"。  相似文献   

2.
百色起义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强大精神动力,要把百色起义精神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培育求真务实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大胆创新",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坚定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百折不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大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团结奋斗",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人际关系;"自强不息",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现代"激进主义"的反思,林毓生区分了"五四思想""五四精神"与"五四目标":所谓"五四思想",指全盘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所谓"五四精神",指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所谓"五四目标",指以"自由""民主""法治""科学"为内容的"国家强盛"。同时,对于当时学界爆发的"科玄论战",林毓生认为,无论是"科学派"还是"玄学派",他们实际上均以"科学主义"为"缺省配置",故都无法实现各自的预期目标。基于上述反思,林毓生主张超越"五四思想"和"科玄论战",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重组与改造传统文化,在保持文化认同的前提下,使其实现现代化。此乃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剖析了"上帝创造说",扬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创造说",提出"自由自觉活动"的自我创造说,从而出现三种创造说."上帝创造说"和"绝对精神创造说"一脉相承,实质是神创论的不同形式.但是,绝对精神创造说包含着许多积极合理因素,在对这些合理因素的批判改造中,马克思对人的创造性作了较为客观的解说.马克思的自我创造说,是在批判改造费尔巴哈感性原则和黑格尔创造原则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个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生"网上冲浪"的普遍趋势,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宣传思想领域的杂音,影响着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代表民族精神的旗帜;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坚持利用重大活动和突发性事件以及典型人物的积极效应;坚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形成教育体系;坚持建设好"网上的民族精神家园",不断占领新阵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佛教与茶结缘甚早,禅宗兴盛以后,更形成了"茶禅一味"的佳构,为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茶道重自然,轻礼法;重精神,轻形式;日本茶圣千利休总结出"和、敬、清、寂"的 "茶道四谛",促进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形成.韩国茶礼亦有"四谛",略近于日本茶道精神.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致力于总结具有华夏特色的"茶道四谛".诸家"四谛"之说,如出于开悟众生的方便,亦无不可,若要从中拣择,定出一尊,便索然无味,有违禅宗精神.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论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的批判退位>提出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90年代报告文学不但未"批判退位",而且走向了深化、成熟与自觉第一,问题报告文学不但未成为"明日黄花",而且已向纵深发展为重要品类;作家们不但未"自动放弃批判",而且坚持了精神操守;第二,90年代报告文学并非"趋向甜蜜化",而是适当调整和正确处理了歌颂与批判等关系;即使是没有"深刻批判内涵"的"颂歌",也与"战歌"相互补充;第三,"泛批判"报告文学不但未导致批判"钝化",而且促进了批判"深化";"特指"批判与"泛指"批判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最后,产生"退位"说的原因是未全面、深入从整体上把握80年代与90年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8.
从三个方面突破传统对"浮士德精神"的解读:一是"欲望升华说",浮士德奋斗的一生是从"肉体欲望"升华为"精神欲望"的过程,他始终坚持了两种"欲望"的融合,彰显了完整的"欲望精神";二是"基督精神升华说",《浮士德》思想本身超越了基督教神学传统的框架,由上帝的"他救"走向人类的"自救",现出人类对自我力量的认同与信心,彰显了内蕴着的"超越精神";三是"人性升华说",浮士德在追求人性"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凝聚了"自由精神"。最后,探析"浮士德精神"的意义所在,即"揭示了人类永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在被视为"生命大书"的<无名书稿>中,无名氏企图于外来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外,为中国乃至整个地球的文化生命寻找一条拯救和改造之路.在创作方式上,无名氏凸显现代知识者的"情感"写实,称他的<无名书稿>要写一部"心灵的史诗"和"20世纪中国人心灵的革命史",即为人们展现和剖示以现代知识者印蒂的精神探索为旨归的心路历程.印蒂有着"见山甩山"的魔鬼般性格,为追求生命的"圆全",上下求索,历尽磨难,而最后终得正果,这显示出中国现代知识者精神探索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曹建玲 《南都学坛》2012,32(5):70-74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的"异数",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见解和审美追求,她追求真实表达自己的生存体验,疏远政治功利的主流文学;追求"庸俗",尊重大众审美趣味,回避"崇高"的严肃文学;追求思想意蕴的丰富深刻和"启示"效果,反对一味迎合大众趣味而流于简单浅薄。这些追求维护了文学创作的独立性,使她的创作既满足了战乱中的上海大众读者的精神需要,又具备了现代思想品格,给更广大范围的读者以更高一级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精神”与“毛泽东思想”无论从内涵、具体形态和社会功能都有明显的不同,不能把“毛泽东精神”定位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第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2.
刘大通过总结古人学古的经验,总结出“因声求气”的学文方法,强调通过熟读吟咏古人的作品领会古人的神气,使“义法说”具体化,为中国的古文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姚鼐在学习刘大的基础上,深入发展并系统化了“因声求气”的理论,提出了学古的“死法”与“活法”,把诗法与文法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使这一理论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五四"精神是以反帝爱国为核心,由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探索与创造精神、奋斗与牺牲精神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而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距今86年了,但"五四"精神焕发出的时代光彩,对当代青年仍富有教育和启发意义。让"五四"精神发扬光大,是当代青年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近年来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井冈山精神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归纳和继承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对井冈山精神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受到“礼乐精神”的影响 ,表现在择中立城与礼制观念、诗意的庭院、宜人的尺度等方面 ,而礼乐精神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今天 ,我们应发掘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精神 ,努力用今天的手段实现“天人合一”、“人文主义”、“礼乐互补”,以满足新的人民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6.
佛教“白骨观”的修法和理念与《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故事的生成,有很深的渊源。“白骨精”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作者对无常人生的真切感受与形象表达,阐释了放下贪嗔痴慢、超越白骨微尘人生的宗教训诫。  相似文献   

17.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在为人文科学奠定哲学基础的过程中,历经了从心理学方法向解释学方法的转变,而"客观精神"概念的提出则构成该转变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作者从历时态的角度剖析了狄尔泰"客观精神"概念的提出、内涵、范围、特点及其对于狄尔泰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毛泽东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毛泽东精神的意义所在,即毛泽东精神是区别于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二是毛泽东精神的主要理论内涵,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三是毛泽东精神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问题。总体上而言,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加强对毛泽东精神的研究必须正确处理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即毛泽东精神的科学定位问题、毛泽东精神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毛泽东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气”:李白及其诗歌的最大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李白及其诗歌的最大标志,析而论之可分为仙气、狂气、义气、骨气、奇气、酒气、豪气、逸气、怨气等.这些"气",既相区别,更相联系,甚至从某种角度说难分彼此.它们相互渗透,共同氤氲出李白这一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千古奇人的独特性、神异性和不可再生性.透过这些"气",李白才显得那样的光芒四射和丰富多彩,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晕染出盛唐文化的绚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化话语体系中 ,由于“天人合一”概念 ,使其对古代文化的诠释生出了许多的轻率与迷茫。笔者试图从中国远古文化产生的原始意象入手 ,重新清理中国文化的本体图景 :中国文化的原生意象是“地土之象”。在这一本体图景指涉下 ,中国人的生存观是一种“地土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种“大地精神”。而“天人合一”观念是后世宗法观念向王权专制思想演化过程中对“地土之象”本体图景的一种虚拟、比附、幻化形态。在中国文化精神构架中 ,“地土之象”是其本体图景 ,“天人理想”是其表现形态 ,“血缘亲情”是使二者相互通达的内在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