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宗元与河东裴氏交游考论(一)——柳宗元与裴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代文宗柳宗元一生交游广阔.但是,在这些交游之中,有一个向来为世人忽略的视角,那就是柳宗元与河东裴氏家族的交游.据考,柳宗元一生交游的河东裴氏人物近二十人,这其中有姻党、上司、同年、僚友、父执以及国相.这些人在政治上的地位、立场、成就与在文学上的地位、创作、理论以及他们的做人原则和生活情趣等等无疑都对柳宗元产生了浸染、发明和推动的作用.研究柳宗元同裴氏家族的交游无疑对解读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和文学作品大有裨益.同时,这对于研究唐代的文学创作、婚姻制度、世族制度以及裴氏文化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作用.裴瑾是柳宗元的姻党,以他为中心,柳宗元与之交游的圈子里有六人.通过经史互证的方法对柳宗元笔下的这些裴氏人物进行了探析,可以还原几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2.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与内阁大学士张位交游.尤其是他晚年弃官后.在南昌与张位过从甚密.综观两人交游的情况,可以看出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既有儒家传统的经邦济世和爱国忧民的志向,并爱好文艺.热衷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佛、道思想和出世入仙的情结.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宋、明以来儒、佛、道三教思想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与元稹是知交好友,二人在政治上虽有一致之处,但也有分歧,通过梳理他们的交游可反映出二者之异同.从元、白与刘禹锡的交游可以看出二人对永贞革新持同情态度;从他们与牛僧孺、李德裕的交游可以看出元稹更接近李党,而白居易则超然于党争之外;从他们与裴度的交游可以看出白居易反对宦官专权,行事洁身自爱,而元稹后来则对宦官有所倚重.  相似文献   

4.
末代帝师陈宝琛是"同光体"著名诗人,一生交游广泛,交游对象集中在政坛和文坛,文坛主要交游对象有谢章铤、陈衍、郑孝胥、何振岱、林纾等人.文坛交游对其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谢章铤在诗词方面对其有所启蒙,陈衍诗论指导其诗作日渐成熟,与郑孝胥切磋诗艺促使其诗越发精密,具有了一定影响力,最终在光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一代文宗柳宗元一生交游广阔。但是,在这些交游之中,有一个向来为世人忽略的视角,那就是柳宗元与河东裴氏家族的交游。据考,柳宗元一生交游的河东裴氏人物近二十人,这其中有姻党、上司、同年、僚友、父执以及国相。这些人在政治上的地位、立场、成就与在文学上的地位、创作、理论以及他们的做人原则和生活情趣等等无疑都对柳宗元产生了浸染、发明和推动的作用。研究柳宗元同裴氏家族的交游无疑对解读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和文学作品大有裨益。同时,这对于研究唐代的文学创作、婚姻制度、世族制度以及裴氏文化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作用。裴是柳宗元的姻党,以他为中心,柳宗元与之交游的圈子里有六人。通过经史互证的方法对柳宗元笔下的这些裴氏人物进行了探析,可以还原几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6.
叶梦得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和藏书家,很多人将叶梦得看做绍述党人,其重要作品《石林诗话》被四库馆臣认为是"阴抑元礻右"旧党的著作。本文立足《石林诗话》文本,从诗话对新旧两党人物的评价、叶梦得论诗的态度、叶梦得与旧党人物的交际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认为《石林诗话》受北宋党争的影响并不大,对元礻右旧党的人物评价是公允的,不存在"阴抑元礻右"之说。  相似文献   

7.
以细致深入的文本阅读为基础,结合详尽的背景史料分析,考察汉末名士蔡邕与灵帝、献帝时期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士人的交游活动。蔡邕的一生约与汉末顺、桓、灵三朝相始末,正值东汉王朝从衰败走向覆灭的时期,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又出身陈留望族,交游比较广泛。他一生中对后辈晚学多有扶携奖掖,无论是对曹操、边让,还是对王粲、阮璃、顾雍等人的真心赞扬和大力举荐,都常为后人所称道,他性格中纯真、坦诚的一面,也在这些交往中得到体现。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是东汉向晋魏时代过渡的代表性人物,考查他的交游活动,有助于了解汉末士林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在至和至治平年间居京为官十四年,以其为中心相与交游者一般为道德、文学之士,他们雅集交游、诗酒唱和,既有文学层面的交流,亦有政治时事、人物品评、经典诠释、儒释道关系等的议论,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交游圈。欧阳修及其交游圈中士大夫们的道德、文章为宋学第二阶段道德性命之理的张扬奠定了基础,他对士人仕途上的提携、帮助,更是有助于宋学第二阶段的学人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实践儒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以及宣扬他们的宋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为人刚正,关心民瘼,交游亦十分广泛,李纲、陈瓘、陈渊、杨时、朱松、张元干等皆与之结为至交。考察邓肃的交游情况,可以对他的生平、气节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李纲、陈瓘等人的才情品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能洞见南渡时期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风气。  相似文献   

10.
叶梦得是两宋之交著名的政治与文化名人,作为蔡京的“门生”,被卷入北宋新旧党争之中,也因此常常被指为“绍述余党”。故“党熙宁,抑元祐”,就成为攻击叶梦得的主要罪证。本文择取新旧两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王安石与苏轼,窥探叶梦得与他们的关系及其评价。事实上,叶梦得与苏轼及其后人、门人和追随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学缘、血缘和情缘的复杂关系,其对苏轼学术渊源的秉承、生活旨趣的趋同和文学创作的规模,无不渗透出一股浓浓的“景苏”情结。相比较而言,叶梦得与王安石之间没有这样的复杂关系和特殊的“情结”,不过,在叶梦得的心目中,王安石和苏轼同是伟人,并无明显的轻重厚薄之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天理、气、心性等方面对李穑的理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尤注重对他的明德说的抉发,并指出了李穑理学思想的特点及其理论意义。本文认为,李穑的思想主要继承了程朱的理学思想,同时也受到元代理学发展的影响。他的思想既有天人一气的思想,又有天人一心的思想;他的哲学的基本倾向是,重气而不轻理,重心而不忽性,重物而不忘道。他的思想作为韩国早期朱子学的一个形态,有其值得重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黎”与“熟黎”是宋代以后记载黎族史实的汉文史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汇,它反映的是古代汉族文人士大夫对古代黎族内部不同族群的认识。论题从“生黎”与“熟黎”的出现、“生黎”与“熟黎”的特点、“生黎”向“熟黎”的转化、“生黎”与“熟黎”的分布四个方面对黎族历史上的“生黎”与“熟黎”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韩大强 《南都学坛》2009,29(5):46-49
盛唐李白、中唐李贺、晚唐李商隐是唐代诗歌不同时期的杰出代表。李白盛世长歌的昂扬之气,李贺孤寂苦吟的萧瑟之意,李商隐风流晚唱的凄凉之态,构成了唐代诗歌精神的流变过程。唐诗由盛唐的昂扬首变为中唐的萧瑟,再变为晚唐的凄凉,这实际上也正是唐代士子由奋发蹈历乐观进取,转而为消沉冷漠枯寂渊默,直至暮气沉沉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儒家主张“为国以礼”,礼治是汉代以降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李觏言礼是源于人的自然欲求和出于人的内心情感,其实质已触及伦理道德规范产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李长乐是淮军名将,于光绪六年拜从李龙川,以功德自任,给李龙川的活动以很大经济支持,也助成了李龙川晚年的豪奢。李龙川对他的教诲实即发自禅宗心性论,并非理学。  相似文献   

16.
2 0 0 2年是明末杰出的思想家李贽逝世 4 0 0周年 ,他一生中对宋明理学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学术批判 ,而有权有势的论敌对他却进行了一系列残酷的政治迫害 ,这就形成了李贽被迫害致死的悲剧。李贽至死也不明白真正推崇儒学的是那些将它作为统治工具的当时和历代的最高统治者 ,而绝不仅仅是理学家 ,这也是他的悲剧所在  相似文献   

17.
李贺因其性格的偏狭,其诗过于重视对感官的刺激,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断离。这种断离可以摆脱逻辑的束缚,随意创造不同的意象,从而获得更强的刺激。这是一种建立在不受逻辑约束之上的美丽,其代价则是牺牲诗歌的完整与含蓄。李商隐则是精心选择那些与所要表达的情感相通的或相似的最为美丽的事物精心塑造之,使之成为自己情感的替代物或"虚拟物",以引发自恋的哀伤与对生命的颠峰体验。这要求形象与情感保持一定的距离,但逻辑链条不能断离。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韩国理学家李栗谷以"气发理乘"反对李退溪"理发气随",其实在理发、气发的问题上,栗谷的真正思想却与退溪的立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并不都构成矛盾。在本体的层面栗谷认可"理发而气随之",在作用的层面他赞成"气发而理乘之"。所以在两人表面矛盾的概念和命题形式下(栗谷批评理发气随),实质上的思想却有一致的地方;而两人命题一致的形式下(栗谷赞成气发理乘),却含有对气发的不同理解。因此,退溪、栗谷思想的异同不能简单根据主张气发或理发的说法来判定,需要根据其文本作细致的思想分析。  相似文献   

19.
黎族民族精神形成并蕴含在黎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材料中,其中黎锦是特别重要的载体。黎锦体现黎族民族精神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外围的层面是黎族族群的人与自然和谐;中层次是母系氏族社会遗存的女性中心思想;内核是族群的自我中心意识、主观能动性发挥和主体性的张扬。  相似文献   

20.
李维桢是晚明名士,目前他的诗学成就学术界已经有人进行了为数不多的研究.基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留下的谱序进行研究,以期发现他的谱学观点,同时探讨李维桢家谱评价思想及这一思想的渊源,并通过李维桢谱序中的材料问接推论李成梁的籍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