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语动词ak·"无"的语法化轨迹为词缀∠助动词∠实义动词。此外,动词ak·"无"有形容词的特点,其后面可附加词缀-mbi而派生新词ak·mbi"变没有"。连词ak·ci"若不"、"若无"是ak·mbi"变没有"的条件副动词形式。  相似文献   

2.
清代满语中动词类汉语借词与满语固有词相同,具有构词功能,即在汉语名词或动词后面缀加动词词缀.根据构词特点,满语中动词类汉语借词可分为两类:一是依托于派生词缀的派生动词类借词,二是不依托于派生词缀的非派生动词类借词.其中,派生动词类借词在满语动词类汉语借词中占绝大多数.根据词法上的特征,非派生动词类借词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n或ng辅音结尾的,一类其词干是以元音结尾的,在该类借词中,对n型词干的构拟进一步明确了一系列具有相关特性的语素变体.  相似文献   

3.
双峰话中“起”可用做动词、动词或形容词词缀、助词和连词。主要讨论该方言中“起”的动词以外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假设连词"即"的直接来源是时间副词,其产生时代不晚于战国末期,至汉代被广泛使用。运行义动词"即"首先在"即+V2"结构中虚化为时间副词,时间副词继续语法化为假设连词,在假设连词"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主观化程度的提高、句法位置的变化和与时间概念联系的松动化是其致变因素。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中"怕"分别有动词、副词、连词等用法.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其中副词"怕"的形成是经历了"怕"动词实义的逐渐减弱及其句法功能的扩大.在副词"怕"的基础上,由于本身的语义及所处的句法位置,加之语境的诱因,最终"怕"产生了表假设的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虚词,"即"主要充当副词和连词功能。动词"即"的本义是"就食也",后来引申为"接近、靠近"义。"即"经历了两次语法化,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由动词的表示空间上的"接近"演变为副词的表示时间上的"接近",再演变为连词的表示事理上的逻辑关系,其中语义扩展、语序变化和重新分析等是推动"即"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词性的辨析     
在汉语语法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划分词类的标准和辨析词性是有着重要意义的。这不仅能够正确地区分词性,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能否正确地划分词组和分析句子成分。下面分别谈谈动词与形容词、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动词与介词、形容词与副词、介词与连词的辨析。  相似文献   

8.
一布依语动词虚化实例布依语中,有一些常用动词,在日常口语和某些语言环境中常有虚化的现象,这是布依语动词的重要特点之一。动词虚化,表现在:一、词义虚化,动词虚化后失去原有的具体词义,或者词义不再具体明确;或者可译可不译,甚至无须译;二、词性虚化,由原来的实词性动词虚化作副词、助词、连词等虚词,或量词、能愿动词等较虚的实词,或虚化为合成词的词缀。请看实例:例一aul,基本义是“拿”、“取”、“要”,虚化用法有:(一)用在主要动词前当能愿动词“要”。如:xiofxif~ganxhams.①学习勤问学习要勤问。mizgvasrau…  相似文献   

9.
假设连词“哪怕”的演变及其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假设连词“哪怕”来源于动词“怕”。“怕”从动词演变为副词又演变为连词,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词义的虚化是其主要动因。而语法扩展则是“怕”完成双音化演变为连词“那(哪)怕”的主要动因。笔者试图对假设连词“哪怕”为个案做出初步的考察,以探寻汉语连词演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语法里,根据词的意义和词的语法特点,把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类别,叫作词类。不同词类的词,有着不同的语法功能。象名词,一般都能充当句中的主语、宾语,可以受数量词、形容词修饰。象动词,一般都能充当句中的谓语,可以受副词修饰,有些动词作谓语还能带宾语。象形容词,一般都能充当句中的谓语和定语,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象副词,主要是充当句中的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别的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一个词一般都属于一个比  相似文献   

11.
屈折词缀与词干是构词法中的两个概念。在加缀法中,有两类词缀: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派生词缀是有词汇意义的前缀和后缀,而屈折词级是仅表述语法意义的屈折后缀。英语中屈折后缀一般分为7类。词干是能够加屈折后缀的词基。  相似文献   

12.
“果然”的成词过程及用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平 《东方论坛》2007,(1):75-78,118
语气副词"果然"是由名词"果"引申虚化为副词后,与词缀"然"构成谓词性偏正词组"果然"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发展凝结而成的.先秦两汉时,它还只是一个使用频率很低的偏正词组,魏晋南北朝萌生了作副词的用法,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又引申出了作连词的用法.但"果然"作为副词用法的大量出现.是从元代开始的;作为连词用例的急剧增加则是在明清时期.副词"果然"在疑问句中表"究竟、到底"义的用法在进入现代汉语后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句法形式和语义关系两方面考察了《抱朴子内篇》连词关联搭配使用情况。《抱朴子内篇》中有连词与连词、连词与副词、副词与副词三种搭配使用,共38组,所构成的意义关系有并列、递进、选择、假设、因果、转折、让步、条件等8类。  相似文献   

14.
分别使用情态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等方式,推测了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外显形式;同时还运用不定代词、动词、从属连词、-ing形式等方式间接而含蓄地表示和推测了行为或状态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释“寧(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虽有多种写法,但其意义都是表示"安宁"。小篆"寧"字形从"丂"而非"丁",从"寍"得声。"寧"由本义"安宁"引申又有动词"问安"奔丧",副词"寧可;岂,难道;竟,乃"及作为连词与助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可见”在上古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可以看见”,现代汉语中“可见”为表示推断、结论的连词,其演变过程是动词短语“可见”→连词“可见”.句法位置的变化过程为“NP+(不)可见+NP”→“可见+VP”→“S1.可见+S2”.在“见”抽象化基础上,“可见”经历了重新分析,最后,在双音化、韵律制约、高频推动的共同作用下,大约在明末以前词汇化为连词,中间并没有经历“动词、副词”阶段.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中有不少同源对似副词,如lcud和loudly,前者由零位派生,即不借助词缀直接由形容词loud转化而成,后者由形容词loud加后缀-ly派生而成。这类副词在句子中作方式状语或程度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过去分词、其它副词或整个句子。它们是社会和语言不断发展的产物。从语义的角度看,这类词有些具有相同的意义,有些具有不同的意义,还有一些意义交叉。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对28对英语同源对似副词进行比较。一、意义相同的同源对似副词这类副词往往意义相同,但在文体色彩、搭配形式、位置分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零位派…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词缀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汉语中的“缀”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语法单位。“缀”的本质应是自然语言的羡馀性在语法的不同层级单位中的不同程度的反映 ,在词这个层级单位中表现为“词缀”。词缀因其羡馀性或半羡馀性而表现为游离性或半游离性 ,游离性和半游离性是鉴定是否词缀的基本标准。汉语词缀可分为语音化词缀、语法化词缀、语用化词缀三大类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通而转化。  相似文献   

19.
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只"在近代汉语中引申和发展出转折连词"只是",条件连词"只有"和"只要"。连词化过程主要通过组合新的复合词分化语法功能,新的语法功能一般与引申前的源词意义有关联。副词与连词形成关联组合,也可以进一步分化连词的功能。在连词发展过程中,新产生的复合词,语法功能往往出现边界模糊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殷墟甲骨刻辞中 ,“以”和“比”常位于两个相同成分之间 ,但它们不是连词 ,而是动词 ;因为它们的主语可以省略 ,它们的宾语可以前置 ,它们可受副词修饰。这项研究表明 ,单纯依据语序来判定某个字是否连词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