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7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清教徒移民将清教契约思想带入英属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清教契约思想以<圣经>为依据,以世人对上帝的虔诚为核心,主要是对世人与上帝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规范.该思想被运用到新英格兰殖民地地方教会与世俗社会生活中.它所反映的自愿、平等、自由等思想与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对新英格兰地方自治乃至美国民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安妮·布雷兹特里特不但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女性诗人创作优秀诗歌的传统,而且与爱德华.泰勒一同分享着北美前一个半世纪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荣誉。然而,作为一名清教徒和一位女诗人,在17世纪北美浓重的清教主义宗教与社会文化背景下,她的诗歌创作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叛逆"。本文聚焦诗歌文本来重新考察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清教思想,窥见女性的困惑与焦虑,关注女诗人的生命诉求,揭示这位所谓"文化叛逆者"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奥尔科特女士的《小妇人》描写了一个清教徒之家的平实有爱的生活,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普通美国清教徒,在写作中使用了很多来自《圣经》的原型结构。文章通过对清教美国诞生过程的梳理和对《小妇人》文本的分析,探讨书中表现浓厚的清教情怀。  相似文献   

4.
作为19世纪杰出的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自幼生活在一个清教徒家庭并深受清教徒意识的影响.在作家的整个创作生涯中,无论是在其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力作中都渗透着浓郁的宗教意识和作家复杂、矛盾的宗教观.前期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揭露批判了偏执僵化、虚伪自私、残酷冷漠的清教思想及道德准则,当然也充满了作家身上无法抹去的那种人人皆有罪的清教意识以及在此意识下产生的不能相信任何人,要怀疑一切的清教思想.后期创作的优秀长篇力作<红字>,对虚伪的加尔文教清教主义及其伦理道德进行了有力地抨击,但女主人公以真诚和勇气得到救赎以及男主人公在秘密的自责中获得解脱仍然渗透着浓郁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5.
美国殖民地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荒野描写是自然文学的起源,是早期清教徒认识和诠释北美荒野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清教思想与荒野描写结合,赋予了北美荒野为欧洲移民所熟悉的基督教意象,确立了对美洲新大陆的地域认同感。同时,富有清教精神的荒野描写促使欧州移民关注对人内心和灵魂的探索,使他们能感悟神的启示,即在蛮荒之地建造上帝之城,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构建本土化的民族文学、文化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上帝已经不是狭义的基督教意义上的上帝了。它是指一种生活背后的神秘的终极力量。这个"上帝"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在奥尼尔不同的作品中因主人公所处情势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象。有时它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使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机器;有时它是指清教文化环境下奉行聚财和禁欲的清教上帝,这个清教上帝实质上是清教徒们主观理解和建构的上帝,是清教伦理的拟人化与上帝化;有时它又指的是神秘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7.
从殖民地开始,美国曾长期是基督清教一统天下.清教主义不仅是一个宗教概念,也是一种人生哲学、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生活方式,它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美国的文化、思想、政治.早期清教移民的宗教观念对促成美国民主政体的诞生起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17世纪北美清教徒文学形成的"美国清教文学传统"是美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清教文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基督教文学的一个分支,从属于圣经文学传统,但美国清教文学在神话构建以及圣经话语使用中都注入了具有明显北美地域色彩的独特内涵,由此形成美国文学与其它基督教文学的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9.
马丁·路德是基督新教的创始人,美国文化源于清教文化,由清教徒移民时传入北美.在美国社会的形成过程中,清教主义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由此奠定了美国人的性格特点,可以说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与清教渊源甚深.本文试探讨马丁·路德的思想及教义对美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美国文化是源于欧洲大陆的清教文化,由清教徒移民新大陆时输入北美,并在北美大陆找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异化为美国的白人文化.这种文化在美利坚民族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美国人主流价值观的渊源都可上溯到北美殖民时代一统天下的清教信仰.  相似文献   

11.
清教徒考辨     
清教运动是英国历史史册的重要一页。但史学界对清教徒这个概念的认识往往失于偏颇。或只着眼其宗教观点而忽略了其政治和世俗观点;或抓住了其早期特色而忽略了革命时代的特点,或只看一点而忽略其本质。正确认识清教徒,必须注意新教、英国国教和清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必须兼顾清教徒的宗教观点和世俗观点,必须进行用阶级的历史的观点探索和认识,本文对清教徒这一概念的起源,沿革进行考辨,旨在弄清其真正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在纳撒尼尔.霍桑一生的创作中,清教主义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他的每篇作品都渗透了当时美国殖民地的浓郁的清教色彩。清教的善恶观,加尔文体制和“净化”思想等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3.
美国清教主义是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石,由17世纪北美清教徒文学形成的清教文学是美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清教主义特殊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早期美国文学从文体、题材、语言风格和创作技巧上有着迥异于欧洲其他民族的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60年代,加尔文教传入英国,英国便出现了一个新教—"清教"。清教主张发财致富,是承受神恩的"神圣"使命。清教徒积极从事工商业活动,完成了典型的英国式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达成了妥协,清教与国教也达成了同样性质的妥协协议。从此,英国进入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作为赛珍珠的两部传记杰作,《异邦客》与《战斗的天使》记述了她对身为19世纪末来华传教士的父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赛珍珠对影响其父母一生的清教思想的评价。在《异邦客》中.母亲凯丽身上清教徒的一面被否定,而在《战斗的天使》中,父亲赛兆祥身上清教徒的一面则得到了某种肯定。赛珍珠态度的复杂性源于清教本身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1620年11月11日,102名英国移民乘“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登陆.从那一时刻起,清教徒就在北美这片土地上深深打下自己的印记.这些“移民始祖”和后来的一批批清教徒们,以自己所特有的首创、艰苦奋斗和务实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执着追求与拼搏,为“美国信念”,为美国人性格的形成与塑造做出重要贡献,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美国史学家菲利普·施弗认为“清教是北美宗教的主干”.法国史学家安德烈·西格弗里德指出:“要了解美国信念的真谛,就必须追朔17世纪英国清教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16~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是一場巨大的社会变革。从政治角度看,清教运动成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宗教外衣”;从经济角度看,清教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清教运动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清教思想表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意识,清教徒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清教所追求的宗教与社会结构体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雏型。因此,清教运动与资产阶级民主有内在的联系性。不能仅把清教运动归结为政治和宗教变革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30年代,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在参加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清教活动中,提出了改革清教的思想主张。其宗教思想及活动表现了安妮的女权意识。虽然她对女权的要求还不系统,但却对马萨诸塞殖民地许多妇女产生了强烈吸引力,也获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男性人物的同情与支持,最终动摇了马萨诸塞清教社会。她以宗教改革形式表现的女权意识,影响广泛,成为美国早期女权主义思想的起源。  相似文献   

19.
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出生于宗教家庭,深受清教主义影响,其小说《红字》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霍桑的宗教观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对清教教规的怀疑和困惑,使得他反抗这个传统,抨击这些虚伪的教条;另一方面,他又深受宗教思想的束缚,无形中用清教观去审视世界,审视人们的生活。这也使得《红字》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上半期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创作大多以殖民地时期严酷的教权统治为背景,描写在加尔文教压抑下,人们的精神面貌、思想矛盾和生活悲剧。霍桑的政治观点是保守的,世界观是清教徒意识、超念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结合。他从人性论出发,追求一种超凡入圣的、完美的精神境界,抽象地探索过去时代人性中的隐秘罪恶,从而暗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