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早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减负"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减负"持怀疑态度,担心"减负"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另外一种是对"减负"的片面理解,认为"减负"就是不留家庭作业、不考试,学生没有任何负担.教育者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遵循一定的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规律,只有这样"减负"才能真正见成效.  相似文献   

2.
学校“减负”,家长“加负”,如此这般舆常前“减负”大背景相悖的现象,说明“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问题的产生不仅在于学校,还有教育制度、传统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无怪乎教育界人士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称为教育的“顽症”了。“最早出门的人是我,最晚回家的人是我,最辛苦最可憐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这首在中小学生当中流行的歌曲,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一个小学生的书包有二三公斤重;一个初中生一般早上6点多钟起床,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才放学,不少学校还规定学生要回校晚自修。学生们…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负担过重现象主要表现在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三个方面。学生负担过重会危害到学生健康发展,消解新课程改革的成果,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减负”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各界、学校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等多层次、多纬度共同协作,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4.
学生负担过重不仅体现在课业负担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沉重的心理负担方面.减负更重要的是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作为"减负"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应善于把课堂教学变为"减负"的主阵地,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轻松愉快、高质量地学习.通过减轻心理负担达到减轻课业负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来自于学校层面,然而通过近期相关调查发现,当今家长的一些不合理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主要原因。文章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指出学校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6.
郑传军  彭玉梅 《新天地》2011,(11):231-231
一、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我市城乡各高中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较大,总体生源逐年减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加之日趋激烈的升学和就业竞争,人们的择校愿望越来越强烈,各招生学校屡屡上演生源大战,不正当竞争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另一方面,许多初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减负”成为空谈。  相似文献   

7.
刚刚跨入新千年,教育改革就被推到前台,中小学从减轻学生负担开始,这真是抓到了基础教育的“痛”处。一时间,报刊杂志减负声不断,使得学校、家长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对于“减负”,这确是新千年送给青少年最好的礼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之一,所以我们对减负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什么是“减负”?为什么要“减负”?所谓“减负”,就是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并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并以此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想象力和创造力。减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  相似文献   

8.
减负政策的实施一直无法走出没能给学生减负反而增负的"迷阵"。这一问题也成为多年来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剧场效应"揭示个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导致集体利益受损的现象本质。依据诺斯对于制度的划分,从减负政策执行的角度来分析政策实施乏力的原因在于:正式制度层面减负政策的执行导致学生在校时间的减少和学生校外自由时间的增多;非正式制度层面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与自我实施的行为标准促进补习"剧场效应"的生成。由此,补习"剧场效应"削弱学校发展"全人教育"功能,维持社会不平等代际传递,增加家庭经济压力。鉴于此,破解补习"剧场效应"的重点在于加大政府作为"剧场管理员"的监管力度,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对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应积极参与减负工作,做好减负工作,按照教育部减负文件的要求,把减负工作落实到实处,这样,教学质量将会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将会更健康的发展,现通过实例,谈谈这方面的粗浅做法。 一、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推进素质教育。 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了,给教师提高自身素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已席卷而来,面对改革的大潮,教师是消极应对,做改革旁观者?还是激流勇进,做改革促进派?作为新一代人才的培育者,应该顺应历史的潮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把认识世界的能力教给学生.本文以"人与水"课程设计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活动"课教学形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其适应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以实习工作的开展为切入点,采取文献资料法、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针对目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例,提出建设教育实习——实训示范区,以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及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双向互动,进而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中学教师需要承受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大的挑战,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由于其职业任务不单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灵魂塑造,所以面临的压力更大,尤其需要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良好的诚信观念、敬业观念和责任观念以及相信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法治观念;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授课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亲和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我州学生“减负”工作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减负”以来的新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策略,是作者“减负”系统研究重要内容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调查大学生对《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的看法,真实了解学生在学习历史文选的学习动机、习惯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调查显示,学生学习历史文选的动机不很强,学习历史文选的兴趣不太浓厚,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尽合理。要提高历史文选教学质量,教师尚需有针对性地在加强教学管理、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及提升自身实力等方面倾注精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5.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班级教育管理艺术》课程是具有实践性的课程,通过立项研究,已摸索出“1+5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高校实践性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三维”教学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课堂除了传授生物学知识也应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坚实阵地,特别是在情感教育方面,生物课还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优势.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挖掘生物学科中的情感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生物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眼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现存的问题,从能力本位、学生主体、任务训练的职教理念出发,对传统职教学科体系进行彻底改革,规划设计课程学习领域,创设工作任务下的学习情境,并以《旅游电子商务》为例对教学情境的选取、设计和实施进行说明,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实践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德育实践精品课程建设针对学生自身发展和思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课程大纲,强化选题指导,完善课程规范,建立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体现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将地方民俗文化作为中小学地方特色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既有利于形成地方教育和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合肥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积极利用合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育...  相似文献   

20.
“人文”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旨在重新审视高等学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通过对“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种种界定的梳理,综合对大学语文现行教材设计思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种种研究,倡导理想中的大学语文教育与学校人文精神传统相结合,与中学语文新课改理念相承接,并由此探讨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衔接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