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于世界(时间与空间)之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能脱离这一维次界限,我们必须在变化了的时间和空间中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问题,在新的时间和空间中去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在新的时间和空间范畴下去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高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把握:从理论的形成历史和发展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理论形态、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严密的层次结构,依次表现为哲学基础、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历时态和共时态这两个方面的逻辑结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结构严谨的理论结构体系,这一结构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地方公共产品是地方政府决策与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然而,传统公共经济与公共财政学的理论体系仅强调了时间的作用,并未从空间维度构建出地方公共部门行为研究的框架体系.事实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壁垒的日益消除,地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供给以及地方公共资源的分配活动,已经由行政辖区属地内部的独立经济行为上升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外部性事件.因此,在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亟待从空间供求、空间消费、外部空间关系和空间治理四个层面,重构基于时间与空间融合统一的现代地方公共产品的核心理论体系,以指导地方公共空间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时间--空间艺术,而中国古典小说更具有"空间性"艺术特征.其理论体系与绘画、园林等空间艺术理论融为一体,追求意象化、生活化、抒情化的审美旨趣.探寻这一理论新视角,有助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研究与品评,从而达到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与现代、理论与批评、继承与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就其质的规定性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就其时间维度来说是当代的,就其空间范围来说是中国的.它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教学与学习的体会,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科学体系,归纳了邓小平理论的较为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叙事艺术形式,其叙事理论的建构不能简单地套用或移植一般叙事学原理。纪录片应遵循叙事传播过程的客观规律来建立其理论体系的基本脉络,以叙事学的眼光来观照纪录片叙事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从叙述与接受、故事与话语、时间与空间等角度来确定其宏观架构下的微观构成。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工笔画理论体系的缺失,制约了其发展.只有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工笔画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格调,是当下美术创作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获得高格调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艺术趣味和艺术鉴赏力.工笔画要发展,特别需要强调"写意"精神.  相似文献   

8.
语言服务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国学者语言观的发展与进步。文章从定义、意义、任务、性质、主体、客体、空间、时间、方式和程度等十个方面论述了国家语言服务,试图搭建国家语言服务框架,建构语言服务的学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人口是建立社会与经济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人口空间分布又是全球性问题。当代中国,移民作为城市化的结果,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则是人口城乡和区域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演化内生于人口数量和结构转变;在空间视阈下,人口地域分布适宜性包括城乡和区域两方面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事实,发现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谋求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之基础,中国人口与发展再次行至十字路口,人口研究不能刻舟求剑;其不仅是重大学术性命题,更是社会、经济性实践难题。研究分析需要立足中国实情,贯穿全文的逻辑主线是人口转变和空间分布,主题是人口、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人口是建立社会与经济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人口空间分布又是全球性问题。当代中国,移民作为城市化的结果,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则是人口城乡和区域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演化内生于人口数量和结构转变;在空间视阈下,人口地域分布适宜性包括城乡和区域两方面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事实,发现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谋求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之基础,中国人口与发展再次行至十字路口,人口研究不能刻舟求剑;其不仅是重大学术性命题,更是社会、经济性实践难题。研究分析需要立足中国实情,贯穿全文的逻辑主线是人口转变和空间分布,主题是人口、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构,还是对它的成熟形态和发展前途的解读,都不能脱离世界历史语境。在此语境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理论。该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包含三个方面,即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方向,即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即保持中国特色。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两制共存时代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它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而当两制共存时代结束后,它必定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退出历史舞台,届时也将会有新的世界性理论形态出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为标志的,其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概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日臻完善的过程;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概括既反映了理论创新的传承性又体现了理论创新的时代性,既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又成功地指导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健康发展,既包容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又为将来党进行新的理论创新预留了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文学空间是文艺家在审美构思中形成的艺术世界,也是作家和读者进行诗与思对话的平台.在“文学空间”基础之上形成的共时性文学批评理论,即“空间诗学”,既是一种新的文艺学批评理论,又是对于历时性文学批评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在更为深广的维度和层面,构建当代诗学的理论体系.由此,以空间为途径进行诗学文体理论的对话,是解决古今诗学的共通性和融合性问题的通途.  相似文献   

14.
低碳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研究框架可从空间、时间和功能三个维度来展开。涵盖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城市系统,下含生产和生活两个子系统。自然资源、能源是城市系统的输入部分,环境、排放是城市系统的输出部分。城市低碳发展理论体系的研究具体包括: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系统的空间性、地方性和全球性,城市综合碳循环模型体系,自然与人为双重影响的碳代谢过程,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碳排放和控制,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碳排放清单与减排路径分析,切实可行的碳管理措施,城市低碳发展的方法论和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空间批判理论溯源式研究的学术背景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化解读,探析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地理学,是扩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资本生产的空间规划与时空辩证法展示的地理学情景,雇佣工人的城市居住空间状况和资本的力量造就的对抗性的城市地理关系,以及基于资本的国际化运动,共产主义革命作为全球性而非地方性存在呈现的空间意蕴,构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地理学的话语主体。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资本贯穿其间的空间地理学思想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整体形象,尽管它并非是关于空间的一种元理论。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理论工程。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尤其党的建设的实践决定了党的建设理论的宏阔视域和独特发展逻辑。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前提下厘清党的建设的理论视域,为此,要以马克思恩格斯政党学说、列宁建党学说为理论源流,以苏共亡党的教训和启示为理论镜鉴,以西方的政党政治理论为理论比较,以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治理智慧为理论延展。只有在宏阔理论视域中构筑党建理论发展的立体空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才能呈现出科学的、革命的、开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态。  相似文献   

17.
范·热内普的"过渡仪式"理论是人类学、民俗学仪式研究的一种经典走向,他将仪式看成是一个过渡的动态进程,内含着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分隔-边缘-聚合。这一研究取向直接影响了埃德蒙·利奇、玛丽·道格拉斯、维克多·特纳等后来学者,他们在仪式理论体系的建构上都是对"过渡仪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神圣与世俗间,范氏用"过渡性"来表达仪式不断前进的状态,使得仪式参与者的社会状态、社会身份以及生命任务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合法化",更好地整合了人的生命过程与"社会化"过程。然而,建立在时间和空间基础之上的过渡仪式理论体系仍需要从"多向度、多层次、多维度的过渡或通过与多层级的‘分割机制’"来进行解读,才能具有穷尽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天下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五服和九州两种思想皆是天下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视野。相比之下,五服思想是对夷夏分布格局的理想化追求,欲在天下范围内建立严格明晰的夷夏秩序,隔绝夷夏,以保证华夏文化的血统的纯正性;九州思想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建构天下观理论,托于古义,通过行政区域的设定来实现对天下的区分管理。这两种思想代表了解读和构建天下的两种视野,其产生与发展,促进了天下观理论体系的完善成熟,并且在天下理论体系中以不同的形式长久地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9.
在建构任何理论体系和批判任何理论体系之前,我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确立明确的、合理的理论体系观。理论体系当有恰当的定位。理论体系当追求必要的明晰性、确定性。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对其效用当有正确认识。应当树立开放的理论体系观。  相似文献   

20.
法伦理学基本问题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的法伦理学,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其基础理论、内容框架仍处模糊状态。困境的根源在于径直将其打造为一门学科,错误地将研究对象、理论体系作为其成立与否的直接衡量指标,剥夺了其应有的成长空间和时间。法伦理学不是边缘学科构建大潮中无意识的产物,只有具备“知识增量”的新事物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在当前阶段,法伦理学的恰当身份是新时代场景下拥有独特立场的一种新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