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马克思是历史辩证法大师,其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理论明显体现出历史辩证法的彻底运用与贯通.在马克思看来,分工与人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古代社会的分工使个人显得比较全面,体现出了人的发展的有限的、不发达的"圆满".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则使人受异化的物的全面统治,使人走向片面的、畸形的发展.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张"消灭"分工."消灭"分工的真实内涵,并不在于消灭"分工"本身,而在于消灭包括资本主义分工在内的旧式分工,代之以共产主义的"新式分工"——自愿分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旧式分工"和私有制,建立了共产主义的"新式分工"和公有制,人的发展将表现为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把劳动分工与社会发展史结合在一起研究,指出劳动分工既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进步,也能产生阶级和社会不平等。安德烈.高兹把对劳动分工的批判延伸至资本主义科技、教育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一种统治关系、等级关系,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劳动分工与社会公平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和安德烈.高兹的劳动分工理论启示中国,要促进社会公平既要充分发挥劳动分工的积极作用,又要建立公平的教育、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劳动分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马克思科学地确立了分工范畴,论证了分工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并依据分工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人类社会所有制关系的更替变化,阐释了分工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形态演进中的巨大作用。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经济学、社会性分工原理分析了二元社会结构演进的一般过程及中国的特殊性,并着重回顾和考察了改革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与机制。研究显示,中国二元结构演进具有曲折和迂回特征。其演绎路径是:(1)城乡分工扩展一分工受阻一乡村自给自足状态与城市高度分工并存→恢复分工→城乡分工网络扩展;(2)社会分化→反分化(城乡同质化)→社会重新分化;而改革后乡村社会结构的正向演进是在城乡分工链条重新链接,分工网络逐步恢复之后乡村制度、组织和人的行为质变的结果。为了保证今后分工、专业化有序发展和社会结构正向演进,避免曲折迂回,必须推进制度改革,创造国家长期和谐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一) 对于分工的本质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等等,作出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论述的,首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把分工问题的研究上升到科学的高度。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力、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探求各种不同类型的分工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等问题;不但说明了分工的过去,即回顾了分工的历史,指明了它的各不同形态和不同作用,并辩证地指出它的发展趋向。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分工”一词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涵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别提到过;自然发生的分工,一般分工,特殊分工,个别分工,技术方面的分工,社会内部的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地区分工,城乡的分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以及社会职能方面的分工等等。他们并明确指出,分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劳动本身的分划。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是通过对劳动和分工所具有的两重性的分析实现的。劳动,一方面表现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分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表现,又是决定各种形式的生产关系的直接基础。本文着重探讨了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分工的视角看,当今农户与传统农户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前者与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相适应,具有亲缘性、内敛性和单一性特征,形成闭合型的分工模式;后者则以商品化、市场化为契机,其分工模式逐渐向货币化、外向化和专业化转换,表现为开放型的分工模式。基于分工的视角,当今农户已经摆脱了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束缚,并逐渐融人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社会化分工体系当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明显。由此造成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深。卡夫卡在其作品《乡村教师》中,对这种日益严重的隔膜予以深切的文本关照。《乡村教师》渗透着卡夫卡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人与他者之间仿佛筑着三重门,重重都厚重笨拙,无法逾越。  相似文献   

9.
50年来我国史学界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没有间断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问题的研究。有的人试图弄清楚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理论的真正涵义,有的人则直接质疑这一理论本身,更多的人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古代历史的研究。但是,至令人们在许多相关问题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围绕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势必还会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和复杂多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着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终解决 ,正如如何处理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终解决一样。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态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并形成了迄今可资借鉴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探索人类社会制度发展演进的规律和机制时,逐步形成了其制度变迁理论。制度起源于人类的分工与交往,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制度变迁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一定社会关系下人们的物质利益冲突;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变迁的共有信念,预设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保证了制度的合法性。制度变迁的方式是质变与量变、渐进式与激进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社会关系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运作方式的变迁及人们社会交往关系的调整,统一战线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从而催生了统战对象的新变化。根据这些新变化,将新时期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准则定位为"广依靠、大团结",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有利于调整和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一战线各项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注语言的统一与分化、关注对话、关注语言的社会性是巴赫金杂语理论中最主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在巴赫金杂语理论的阐述中时而单独起作用,时而交织地起作用。分析这些原则,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杂语理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工程的本质和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工程”是社会主体人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前提,以社会技术为中介,与“物理工程”或者“自然工程”相对应的人们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社会工程方法论与自然工程方法论有区别又有联系,应当是建构论和实在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工在实现社会和谐中的作用一直为思想家所关注。社会分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这是因为社会分工制约着各种社会关系,制约着社会结合的方式并促进着社会结构的优化。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分工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探讨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韦伯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一支,吉登斯的阶级结构化理论以市场能力与准技术关系为轴心进行社会分层,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在阶级活动和阶级结构的互动中考察各个阶层的流动。阶级关系结构化包括阶级意识、阶级冲突、阶级剥削三个要素。依据“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的原则,可以解析其理论认识上的得失,阐明其理论在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合理利己主义是在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从个人和社会利益的一致中确保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理论。无论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合理利己主义最终必然陷入困境:或者是走向极端利己主义;或者是放弃利己主义,走向自我牺牲。人性是利己和利他的统一,尽管人有动物一样的自私、利己的天性和追求,但人却能够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规范这种追求。道德是依据人的内心信念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合理利己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不可能“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埃利亚斯认为,社会的文明始于人们对情感的控制,西方社会文明的成熟过程,正是情感文明化的过程。情感文明化的发生存在着两个关键性的动力:专制主义国家的形成和社会职能的分工。情感的控制和调节在不同的社会以及社会的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特点。情感的文明化通过区隔、分化而达到整合。正是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上""下"之间的相互磨合、相互斗争中,理性化、文明化的社会被确立起来。埃利亚斯的情感学说可视为一种情感文明化的谱系学。  相似文献   

19.
市场化国家劳资关系治理,工会已形成一套定型且比较成功的治理。但就中国而言,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会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存在着自我调整的滞后现象。这使得在新的劳资关系治理中的传统工会面临着绩效式微的困境。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劳资关系问题开始显生,这使得劳资关系以及劳资关系中的工会研究逐步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