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嘉道时期常州学派著名学者李兆洛不仅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他积极倡导经世致用,并且身体力行,在舆地方面卓有建树,在漕、盐、河等政务方面多有建言;他不仅致力于消除学术界长期以来无谓的"汉宋之争",而且还积极刊刻庄存与等清代今文经学家的著作,传播学术文化;其学术交往对于龚自珍、魏源等晚清经世派思想家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嘉道时期学术风气转向与经世学术形成之重要风向标.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传统学术发展至此已达到较高水平。先秦以来出现过的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在清代大都可以找到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与归宿。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此为有清一代实学学术之滥觞,初步奠定了乾嘉汉学和晚清新学的基础。以经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并开始新的转型历程。总之,在清代初期,经学、史学、文学、诸子学和社会实际问题研究,均取得有重要价值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嘉道之际,兴盛一时的乾嘉汉学在总体上开始走下坡路,但在原有汉学不发达的地区却呈现局部上升的趋势。嘉道间福建鳌峰书院学风转变就反映了这点。当时福建境内社会危机加剧,促使福建学者关注现实,思想逐步由虚空转入务实。在传统士人眼里,社会风俗的变化与学术人心的改变紧密相关。于是反思学术人心成为扭转危机的重要途径。陈寿祺等人通过改革作为福建书院教育中心的鳌峰书院,促使福建的学风发生了变化,在福建兴起崇经致用的新学风。同时,陈寿祺所倡导的学风也体现了注重经世致用、汉宋学并重等嘉道以后的汉学新风气。  相似文献   

4.
在晚清湖湘学人中,王闿运以其放荡不羁的性格与乐极逍遥的人生态度而别具一格.与大多数传统知识分子一样.虽然他也曾希望通过科举或入幕实现他经世致用的理想,但却处处碰壁.在人生落寞之余,一直不改的是他逍遥的人生态度,这突出表现在他与当朝权贵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他的学术风格以及他对待新生事物看法的转变之上.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科学思想、进化论、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等学说渐次传入中国,晚清思想界出现了以经世致用为特点的学术转向。可以说,晚清的经世之学、康梁维新思想以及被中国人所理解的西方进化论和自由平等学说,是陈独秀五四启蒙思想之滥觞。  相似文献   

6.
持道统论的桐城派从立派之初就与宋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故其兴衰起落与清代理学的发展轨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桐城派虽有学术门户之见,但至晚清以降,桐域派主张汉宋兼收,主张以经世致用化解汉宋之争,顺应了晚清学术兼容的潮流。20世纪初,中西学术之争逐渐取代传统经学之争,对传统经学的抱残守缺,使桐城派在近代学术转型的学术潮流中显得黯然失色,失去了在近代学术转型中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7.
嘉道时期的社会危机,桐城派的经世传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姚莹自弱冠之年便以经世自任,在坎坷的政治生涯中,始终以经世致用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强调学以济时致用,提倡破格选拔人才,讲究实效,关注夷情,奠定了其在晚清经世思潮中先行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陶澍作为清代嘉、道年间的湖湘文人领袖,不仅是晚清湖湘文人“经世致用”思潮的先驱,在诗歌领域亦卓有建树。考察其生平行迹,运用数字人文技术绘制出行迹图,可以发现陶澍的主要活动集中围绕在湖南、北京、江苏三个地方。结合陶澍诗文集中有效的文本信息,能够较为全面地分析归纳出其在各地的文学活动、意义及影响,尝试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突破传统个案研究中“重时间、轻空间”倾向。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学术思潮出现了新的历史转换。清初,经历过明清鼎革之变的宿儒遗民思想影响在学术界依然很大,他们在继续晚明学术风气的基础上,深沉反思现实与历史,积极探索新的学术出路,为清初学术发展开出新格局,展示出明清之际学风发展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析晚清理学学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概括出晚清学术的特征,采用了文献梳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晚清理学具有鲜明的学术特征:继承性、致用性、融合性.其继承性主要表现在晚清理学学术思想所延续的仍然是理学传统的思维方式,并恪守程朱学说为其主要的思想资源.其致用性主要表现在晚清理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契合,其融合性主要表现在晚清理学的学术兼容.  相似文献   

11.
清代诗经学的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清初发轫期、乾嘉鼎盛期、道光转折期、晚近嬗变期。以近400年诗经学作整体考察,则应将“现代革新期”附于其后。5个时期的诗经学发展轨迹勾勒出近四百年诗经学发展之概貌,明晰了学术史中诗经学之流变。  相似文献   

12.
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学与宋学皆为传统儒学的重要派别。清朝前中期是汉学鼎盛的时代。但自嘉道中期以后 ,传统汉学发生急剧变化 ,乾嘉以来一枝独秀的学术格局被打破 ,代之以宋学、汉学相与争鸣以及汉宋调和的局面。在乾嘉时期 ,作为学术潜流的宋学浮出水面 ,出现新的转机和发展趋势 ,并由衰渐兴。居主流地位的学术思潮被另一种学术思潮所取代 ,取决于诸多社会环境和学术因素的交互影响。其中既有学术文化的内在演进轨迹与自我流变线路 ,也有社会客观环境变迁和学者们学术思维方式转变等外在影响。汉学在晚清的没落与宋学的复苏 ,正是上述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贾岛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在晚唐五代有着广泛的影响.但是从中唐到晚唐五代社会境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必然会影响学贾岛一派诗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感情和他们对贾岛诗歌的取向.因为作家心理情感的改变与诗风的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考察晚唐五代贾派诗人的思想境况对于我们研究贾岛诗风和晚唐五代诗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湖书院是清末张之洞在武昌创建的变革中的书院.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给予两湖书院变革巨大的推动力,使其管理制度、教学方法、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两湖书院一直徘徊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不修时文却以功名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既有经史之学又有西学;教学方法传统与近代交融;利用商业资金办学等.这种新旧并存格局和新陈代谢的发展趋势,正体现清末学术思想、政治主张的变动和抉择.  相似文献   

15.
道光年间,京城出现了一股崇尚归有光古文的风气。倡导和引领崇归风气的正是嘉道时期桐城派的盟主梅曾亮。梅曾亮将归有光作为"文人"的代表,追求洁净柔淡的文风,其目的在于通过"文人"身份的重新认定,对文人经世予以肯定,并提出了以文经世的方式。梅曾亮回归"文人"的选择,反映了嘉道时期众多有识之士意图经世有为、不欲以"文人"自域,却不得不以"文人"自居的矛盾处境。"以文经世"的方式,则为时不我遇的文人指出了另一条经世之路。梅曾亮回归"文人"的深切用意,不仅为延续桐城派,而且也是对传统文人刚正不阿、百折不挠品质的呼唤。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教化是维系社会秩序、传承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古代书院的基本功能。而书院的社会教化始终围绕着成就儒家理想人格而展开,通过培育士子、表率乡里从而教化社会,其具体途径可分为知识传播、德性培育以及事功建立三项。清代湖南经历了从人文凋敝到人才辈出的演进,其中乡村书院的教化之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全文从清代湖南这一特定的时空范围来分析书院教化具体展开,不仅有助于书院史、地域史的深化,同时也启发着今人对于乡村治理、文化复兴的思索。  相似文献   

17.
清嘉庆年间 ,岳麓书院创建屈子祠 ,改变省城无屈原专祠的局面 ,使“湖南乃屈贾之乡”得以名实相符。此举的文化意义有二。一是将湖湘忠诤爱国的优良传统由北宋上溯于楚国与西汉。二是将岳麓学术由朱熹、张木式向上溯于周敦颐 ,最终确立了湖南学术道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历史上 ,书院产生于唐末五代 ,兴盛于宋代 ,到清末终止 ,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晚清湖南经学基本由理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三大块构成,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各自的典型代表人物,而 各代表人物在治经倾向上又有所不同。晚清湖南经学为近代儒学地域化的重要内容,自身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学 术特征。在对待晚清湖南经学的评价上,学界历来各执一词,并没有形成客观定性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