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 高等学校的校报,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目前的校报同社会新闻报纸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是校报还没有完全按照报纸的特点和新闻规律办报。不少校报明显地具有学校工作简报的性质,或者只是思想政治工作简报的延伸,还没有把主要注意力转向教学科研,转向教育改革。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如何使校报办得有特色,办得有个性。笔者认为,要把校报办好,办出特色,办出个牲,就其内容和读者对象来  相似文献   

2.
高校校报是指由学校党委主办的以校内师生员工为主要读者的报纸,是学校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和理论宣传工具.然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高校校报在校园的传播优势受到一定的冲击,笔者就高校校报的新闻策划的必要性、新闻策划的基本内涵以及新闻策划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强化校报在校园媒体中所特有的权成性和导向性.  相似文献   

3.
一、校报会议新闻的现状 会议新闻是报纸新闻的一个重要品种。学校很多会议是研究、决定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问题的,为广大群众所关心。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报纸,注意报道会议新闻是很自然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会议都具有这样大的重要性,要不要都发消息?发什么样的消息?怎样发消息?同社会报纸稍加比较,就会感到,校报会议新闻的问题比较多,概括起来是:多、老、长、显。数量多,会议新闻充斥版面的情况十分严重。老套套,老  相似文献   

4.
高校校报是我国新闻园地里一朵奇葩。在当前报纸期刊竞相扩充版面,广播电视纷纷增设节目,新闻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下,高校校报该如何立于时代的潮头?依笔者所见,最根本的一条是坚持新闻改革,增强校报的可读性,办出自己的特色,以质取胜。为此,高校校报应建立一整套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的机制,并切实提高校报新闻的采访、写作和编排水平,使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校报要增强可读性,必须提高新闻写作水平,提倡散文笔法。校报的主要读者是青年学生。这部分人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文化生活丰富,生活节奏快捷,不仅…  相似文献   

5.
新闻策划是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旨在采用最合适的新闻表达方式,更好地配置新闻资源,获得最佳新闻效果。新闻报道策划和新闻编辑策划是新闻策划的两大手段,二者犹如飞机的双翼,对办好一张报纸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主要探讨在网络化、全球化媒体竞争的大背景下,高校校报编辑强化新闻编辑策划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校报编辑策划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如何开拓思路打好编辑策划牌。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我国高教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校报也在蓬勃发展。全国高等学校1054所,出版校报的有688家,占全国出版报纸总数的42.2%;每期发行量约170万份,从事校报工作的专职记者、编辑3000多人。黑龙江、山东等11省市成立了高校校报研究会和新闻学会。①校报在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培养“四有”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校报质量不高,这是目前校报工作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质量是校报  相似文献   

7.
由于高校校报的特殊性,其总编的编辑思维应不同于地方报总编的编辑思维。地方报总编以管理和新闻思维为主,而高校校报总编则应作多视角思维,如新闻思维、教育思维、文化思维等。校报总编的编辑思维中只有新闻、教育、文化等多元并重,才能充分发挥校报的多重功能,弥补校报的一些“先天不足”,把校报办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报纸。  相似文献   

8.
如今的校报,面对校园新闻网,正面临着新闻都变旧闻的窘境,不仅其校园主流媒体的地位受到了明显的冲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校报只剩了历史资料功能,成为了宣传事业中的鸡肋。那么,面临困境,高校校报该如何突围进行自我救赎呢?笔者通过《东北石油大学报》几年来的实践,学习社会报纸媒体的先进经验,针对校园新闻网站特点,探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破网之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校报必须体现校域性。这是高校校报区别社会上不同种类的报纸,以及一高校校报区于另一高校校报的显著特点。强调高校校报的校域性,就是指高校校报要立足于本校,把新闻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校内,以维护和反映所属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充分运用校报创造性地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报道本校新近发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事实,以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首先,高校校报与社会上不同种类的报纸相比,虽有共同之处,即都必须坚持办报的党性原则,服从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但他们的服务对象或主要职责又存在着严格的差异。高校校报的主要职责是为高等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而社会上的报纸,无论是综合性的还是专业性的、全国性的还是地方性的,尽管也报道一些高等学校有关的新闻信息,但不可能单纯地立足于高等学校或  相似文献   

10.
高校校报是高校上情下达、内外宣传的重要工具,因此,切实加强新闻版面的可读性是办好校报的必要条件。作者针对当前校报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新闻理论研究、校报个性、新闻写作手法、新闻体裁等几个方面做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生报纸作为校内新闻实践的主要平台正在高校勃兴。然而,相当部分的学生报纸质量波动大,内容吸引力不足,操作不专业。以中青院新闻系《青春报》4 年的改革探索实践为例,认为学生报纸在选题上可以尝试校内媒体监督的思路,刊期较长的报纸可走深度路线,新成员的培训是学生报纸兴衰的关键节点,制度化的出刊流程和成员激励能够保障学生报纸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校报为主体的中国高校新闻媒体经历一百多年的曲折变化,经久不息,在今天呈现出勃勃生机。从校报"一支独秀"到校报、广播、电视、网络"全面开花"的走向,既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也充分说明校园文化自强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演进历程中形成的规律性为研究大学精神文化提供了生动的注脚。高校校报的新闻宣传工作发展历程凸显精神文化在高校教育工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文章以校园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为视角,深入探析精神文化的主体性,为高校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凝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报纸的指导性与可读性结合是内涵深广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高校校报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报纸在具有可读性的同时要增强指导性,指导性要寓于可读性之中。从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出发,提出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报道吸引读者,并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精神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发挥高校校报的舆论宣传作用和高校校报的特性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发挥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校报应树立阵地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时事形势进行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将意见性与事实性信息结合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高校校报作为传媒的不可替代性等特性决定高校校报必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都市报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类或文化、经济、生活类报纸。它是报业竞争的直接产物。它的诞生,改善了我国的报业结构、加速了我国报业走向市场的步伐。在市场化运作中,都市报注重读者需求与办报质量,广开发行渠道,培育了读者市场,开拓了广告市场,完善了发行市场。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为我国报业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各级党委机关报为核心的报纸改革 ,不是办报人的主观行为 ,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中国报纸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党报改革走过了新闻改革———报纸改革———报业改革三个阶段 ,报业集团的诞生不但标志着党报改革进入了更高层次 ,而且也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物质基础。新闻改革的根本动力在于信息提供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而报业改革的根本动力乃在于信息掌握者、信息市场主导者、信息接受者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是远比前二者矛盾运动要复杂得多的一种矛盾运动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中国报业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思考 ,需要实践  相似文献   

17.
数字是报刊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俄文报刊语言中,数字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数字自19世纪末进入俄文报刊以来,就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阿拉伯数字进入俄语的历史、数字在俄语中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数字在俄文报刊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增多和服务手段的多样化,高校校报在校园里的主导媒体地位受到了冲击。为巩固校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地位,必须调整办报策略,在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的基础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北京联合大学报》正在努力调整办报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师生。  相似文献   

19.
报刊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民众的重要阵地。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共的报刊宣传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里仅以抗战时期为例,就中共报刊宣传工作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研究,为新时期的报刊宣传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与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手机报普及率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为广大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全新平台。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对高校校园手机报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了高校校园手机报的栏目内容设置情况,在总结已有校园手机报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校园手机报栏目内容规划流程图,为校园手机报的内容规划提供了一个实际参考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