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疆各民族的民俗旅游资源历史悠久,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目前新疆民俗旅游还存在着民俗旅游规划滞后、民俗文化内涵发掘不够等问题,可以从政府正确引导、多方融资、民族群众参与、开发高档次的民俗旅游项目等七个方面对新疆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保护新疆民俗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
藏族信仰文化的历史变迁与藏区社会进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族的信仰文化随着藏区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近几十年来,藏传佛教的政治作用,寺院经济结构以及群众的信仰观念、程度和信仰方式等均发生明显变化,而这种信仰文化的历史变迁充分反映出藏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囘囘民族,筒称囘族,亦称囘囘。“囘囘”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但这时的“囘囘”,只是“囘鹘(今维吾尔族)的转音,并非指现代意义的囘囘民族。只是到了元代,囘囘才逐渐用于指称中国境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但清代的官方文书和私家著述,把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统称“囘民”,把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称为“囘疆”、“囘部”。解放前的许多著作和文章中,仍未能将囘族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区别。如《新疆经营论》一书在囘族项下,  相似文献   

4.
萨满教是新疆古代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体现在文献记载、民间传说、考古发现以及各民族当中萨满教的遗留等。萨满教流行的时间相当久远,并长期支配着西域先民的精神生活,逐渐形成一种积淀十分深厚的民族传统观念和习俗。这种观念和习俗深刻影响着并渗透于其他宗教信仰里面。至今保留在新疆各少数民族里大量的萨满教遗俗,充分反映了新疆宗教演变中发生的地区化、民族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西南民族地区的庙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汇集了各种宗教,派别也很多,各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信仰习俗,由此而形成的庙会集市遍布各地。庙会的最初功能是满足群众的信仰需求,物质交易是后来引入的,并形成各自的交易特点。此外,庙会还在文化交流、提供人们娱乐等方面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对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史及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镇西汉移民社区的微观视角观照清代新疆的移民社会,考察镇西汉民族移民社区的形成、分析民间神 的构成、探讨信仰的地域性特征和多元化功能,重点揭示了镇西汉移民社区与内地同质、但又有独特需求与精神创造的民间信仰,其中驼户供奉“马祖”与“冰神”信仰带有鲜明的地域独创性.分析得出清代新疆移民社会对内地民间信仰移植的同时还进行了文化融合与创造,民间信仰作为主导民间大众思想的精神文化,是清代边疆治理移民社会的有效补充方式.  相似文献   

7.
新疆为伊斯兰教流行的地区,维吾尔族也为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民族之一。但历史上并非如此。古代,佛教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影响很大。在新疆约两千年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佛教文化占了一千多年。对吐鲁番、库车地区来说,佛教文化甚至统治了一千五百年。因此,了解佛教在新疆和古代维吾尔人中传播的历史,对研究古代新疆佛教与内地佛教之间的关系,以及新疆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宴席曲是在甘、青两省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歌唱艺术形式。宴席曲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及穆斯林群众鲜活厚实的生活状态,并折射出甘肃地区穆斯林群众的伦理观念、价值趋向、行为方式及其独特的情感抒发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一定地缘范围内,由于人类及其文化的长期交流与融合,最终由多元区隔走向一体多元是世界范围的人类历史规律。在中国,在新疆,也是这样。透过祆教遗俗在新疆各民族中延续的情况,可见一斑。西域的古代民族大都信仰过祆教,并为之传播发挥了一定作用。在长期的融合发展中,祆教的一些理念、思想和行为方式被新疆的多个民族所接受,并融入民族风俗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在蒙汉两个文化区的交界地带,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群众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复杂的、动态的特点。在最近几十年里,当地的民间信仰变化显著,但是即使是深受纵向的现代文明和横向的外族文化的强烈渗透,这种民间信仰依旧作为鲜明的民族标志和地域标志而存在着。以心理学视角、社会组织和物质条件来看,能够更好地诠释当地的民间信仰的处境与变化。  相似文献   

1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句俗话。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和心理素质的不同,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不同的生辰、信仰、行住、衣饰、婚娶等风俗习惯。这不仅随着民族成份的区别而出现差异,就是同个民族居住在不同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亦有不同的习俗和信仰。就如广西那坡彝族和四川凉山彝族,虽然是同一个民族,而在衣着、习俗、信仰和方言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说明了“千里不同俗”一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性。这种科学性和现实性对于具有一定的民俗知识的人来说,自然不足为奇。但是,也有一些群众对此并未清晰地认识。尤其是居住在广西那坡和云南富宁交界  相似文献   

12.
民族、宗教无小事。宗教问题关系到新疆社会的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新疆应该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使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使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努力发扬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新疆经济的发展多作贡献,积极引导新疆宗教沿着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舟曲自古便是氐、羌、藏等多民族栖居之地,自唐以后渐次有汉族民众迁入。伴随着明代的卫所移民,汉族人口大量增长,成今日舟曲人口最多的民族。历史时期,迁入舟曲的汉族群众在凝合道教龙门派、汉传佛教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习俗——"婆婆信仰",其信仰核心更可追溯到对"周室三母"的崇拜。作为西北地区民间女性崇拜体系之一,舟曲多民族共存的格局使"婆婆信仰"有着非常明显的多民族性特征。如今,随着舟曲地区多民族互动与交融进程的加速,"婆婆信仰"已经被汉、藏、羌等各民族共同接受,一年一度的"婆婆会庆"成为了舟曲各族民众共同参与的重要民俗节庆,甚至代表着该地区信仰民俗的独特发展模式。在其丰富多彩的仪式背后,蕴藏着诸多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调适尤为重要。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各民族成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整套民间信仰体系,少数民族民间信仰及其仪式具有整合社区、教化民众、心理抚慰、文化传承等功能。科学认识这些功能并加以调适,有利于发挥民间信仰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疆民族关系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使得新疆的民族关系问题一直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问题。对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和国外敌对势力等5个因素进行分析,能为新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蒙古文献记载和民间口头流传的创世神话的诸类型,颇受佛教神话或信仰佛教的印度等跨国民族和藏族等国内兄弟民族神话影响。这是因为蒙古族在皈依藏传佛教过程中,佛教或上述信仰佛教民族神话影响了蒙古神话,从而蒙古族创世神话蒙上佛教或信仰佛教诸民族神话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进入赣南和闽西地区后发现当地群众在心理上过度依赖民间信仰,这种情况对于建立和稳固苏维埃政权产生了碰撞和摩擦。为此,中国共产党期望通过法律制度、社会教育及发展戏剧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民间信仰加以改造。随着群众革命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农民群众崇拜神灵的观念逐渐弱化,开始从神权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思考自身作为“人”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对民间信仰的改造有利于乡村社会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民间信仰活动开支的节省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通过贵州农村调查,发现民间信仰中森林文化记载了民族始祖的生民和创业历史,显示了各民族对森林、树木、土地、山、风、水等自然的敬畏景仰与留恋依赖,区别了不同民族的祭祀信仰;另外,发现各民族存在对土地神的泛崇拜以及面对疾病解除途径的理性与迷惘。可见,民间信仰中的森林文化是各民族了解其来龙去脉的窗口和获取现实话语权的手段,而民间信仰潜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寄托着民族的人文精神、未来理想和完美归属。民族地区林业的发展,可以依赖以特色森林文化带动特色林业经济的新途径;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资源管理手段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当前的一大理论难点,有必要从人类学整体论出发,讨论民间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化问题。民间信仰是广西红瑶传统节日、传统知识、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学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抽离信仰使这些生活内容变得躯壳化。对其加以保护的关键在于尊重信仰为一个复合的文化整体和社会事实,实现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20.
东胡族系作为游牧民族的重要分支,由诸多的部落和民族构成。这些民族、部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无一例外地信仰过萨满信仰,且东胡族系的萨满信仰极具自身特色,对东胡民族的心理特征、民族习俗都有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东胡族系萨满信仰研究成果的梳理,来论述东胡族系萨满信仰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