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莉 《天府新论》2005,(6):124-126
通过对宗白华先生有关中国传统美学论述中的一组二元关系的分析,概括出宗先生生命美学的潜逻辑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从宇宙意识到艺术精神;从艺术表现到艺术意境;从审美理想到人生境界;从具体的"艺"到抽象的"道"等美学的重要范畴,并最终指向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雏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3.
王书艳 《理论界》2014,(8):118-120
唐代文人的赏石美学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灵石崇拜到形态审美,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纯粹的审美关系;一是从形态审美到精神审美,主要包括石之象征自然山峰、蕴含隐逸色彩、浸染理想人格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纯粹审美上升到精神相通。针对当前社会的各种生态问题,学界提出了"回归自然"、"精神生态"的论题,关注焦点从自然转向人的精神,与唐人的赏石美学异质同构。饱含生态智慧的诗歌、文化等文学艺术有着重要的生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悦笛提出"生活美学"的新主张,有其两个方面的深刻理由:其一,当代社会艺术与生活日趋同一使"艺术否定生活论"、"艺术自律论"及其理论基础"主体性关学"难以为继;其二,更高的、全面的现代性要求重构审美精神从而来论证"生活美学"的必要性."生活美学"要得以确立,关键在于能否从本体论上论证生活与美之间的本质关系,并由此出发解释各种美学现象,刘悦笛以现象学的哲学视角为主,结合马克思、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杜威的思想做到了这一点.但遗憾的是,"生活美学"的作者却没有对"生活"做出更为具体和准确的界说,"生活美学"要确立自己与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就必须说清楚生活与实践、生命等范畴的关系,理顺"生活美学"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的关系.与此同时,"生活美学"试图在一种对生活的本质直观中超越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美学.然而,超越主体性美学是可能的,但否定主体性或将主体性与客体性等量齐观于一种混沌状态中,却无异于返回到前现代美学,乃至返回到一种前人类的自然状态.历史上那些号称取消了主客二分的哲学和美学,无不暗中承认主体性的这一地位.但无疑,"生活"的确可以被解释成为一个比实践、生活更广的因而可以把实践、生活扬弃于自身之内的范畴,从而"生活美学"不仅可以成立而且是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发明及其误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出版的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对庄子美学做了深度的发明,于奠定庄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开山地位厥功甚巨.徐氏把庄子美学诠解为中国艺术精神,企图在技的层面上与道会和,导致如下连续的困境:(1)把技外见道误读为技中见道,合乎常识然而却违异庄子本意;(2)引入现象学的纯粹意识以解读"心斋",将之定义为审美观照,成为技中见道说的反证;(3)把"天地精神"读作艺术精神,颠倒了庄子思想中自然对艺术的优先关系;以艺术取代审美,就无法在审美与自然的共通关系之中来为庄子美学作出定位.  相似文献   

6.
韩清玉 《兰州学刊》2010,(8):164-166,172
王国维美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维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然后再从形而下的经验描述到更高层次的哲学思辨的历程.它经受过今日科学思潮的洗礼,接受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检验.今天,西方美学大有与带浓厚哲学气息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的趋势,因此,这种美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正如艺术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一样.它已经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领域,进入一种永恒的非完成态,充满否定、反叛和怀疑精神.本世纪西方美学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即现代主义期和后现代主义期.前者约流行于本世纪初至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者流行于七、八十年代.现代美学形成于西方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城市急剧扩大,乡村  相似文献   

8.
金雅 《学术月刊》2012,(8):112-119
"境界"和"趣味"作为王国维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诉求与人生诉求相谐的致思路径,发扬了中国美学融审美艺术人生为一体的精神传统。从生命之欲到静观到无我,王国维的"境界"最终回到了生命之欲不可消、人生之苦不可解、艺术与审美终不能拯救人生的审美救世之悖论中;而从生命之力到迸合到化我,梁启超的"趣味"则将人生审美推向了春意蕴溢的超拔之境,既是诗意的也是乌托邦的。两种人生美学旨趣呈现了民族美学和谐蕴藉的人生情致在中国现代的演化与分化、深入与拓展,是中国现代人生美学精神自觉的重要始源。特别是梁启超之后,经朱光潜、宗白华等的丰富发扬,远功利而入世的趣味化诗性精神蔚成中国现代美学精神之主脉,聚焦为人生艺术化等命题。这种追求现实生存与人生超越相统一的诗性张力品格,跳出了王国维式的纠结,在今天这个实利化、技术化的时代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潘知常 《东南学术》2021,(5):198-214
生命美学从理性或者神性之外去阐释生命存在的意义,是西方19世纪上半期到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一个美学思潮,由叔本华、尼采、狄尔泰等人创始.精神分析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立地",有机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顶天",存在主义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主观",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社会",后现代主义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身体".生命美学的共同之处是:以生命为视界,以直觉为中介,以艺术为本体.生命美学是西方现代美学真正的开始,至今还存在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新实践美学的语言论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实践美学的语言论维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为指导,从语言论角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研究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关系.首先把语言作为一种实践--话语生产来对待,从话语生产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揭示话语生产的"实践-精神"二重性、中介性,其次,从话语生产的本体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符号)存在的性质;再次,从话语生产的认识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诠释性质,此外,从话语生产的方法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交往性质.  相似文献   

12.
生活美学从"经验"本身出发来考察日常生活领域中存在的审美现象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论证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同时,还批判了现代美学由于过于强调艺术的独特性、代表性而导致的审美偏见,打破了"以艺术为中心"的现代美学理论以及审美经验的现代内涵在美学领域中的垄断性统治和排他性倾向,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审美领域并丰富了当前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身体美学与美学史写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格 《中州学刊》2005,(3):245-246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把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界定时指出:"美学(美的艺术的理论,低级知识的理论,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比推理的艺术)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①但鲍姆嘉通这里所讲的感性并不包含人的身体.他在论述中所罗列的现象中不但不包括身体,而且在提到身体时将其等同于"性欲"、"欲望"等.显然,身体的自然属性没有被他作为一种感性纳入到美学研究的对象中.事实上,人虽然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和社会存在,而从更为根本的层面来讲,人的身体具有自然属性,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这与作为感性认识的学科--美学,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相反,理应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当下倡导建构身体美学在学理上是具有可行性的.并且,古典美学史也为身体美学的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我们不能因为身体在鲍姆嘉通美学中的缺失而断言身体现象在美学史上一直处于被漠视的状态,如果我们对中西方古典美学史进行仔细梳理就会发现,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身体都曾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美学包含了丰富的西方哲学和美学资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美学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柏格森美学对个体生命的高度重视使中国现代美学在建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生命精神。他对生命、艺术、直觉的美学阐释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家、文艺家,使他们的理论呈现出生命的艺术化精神、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和艺术的审美直觉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艺术的起源时,朱光潜的实践论美学仅就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来论说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和实践精神的掌握之间的密切关联,未免对人的实践乃是有着多重的价值维度这一人文本体事实有所疏忽,而且就异化不能有所谓美或令人起美感来区别这两种掌握,也不免过分粗略.在这疏忽和粗略的背后,则是朱光潜所理解的实践论方法对以"自由"为根荄的在对象化活动意味上的马克思实践范畴,在相当程度上的偏离.真正的实践论美学的建构尚需回味马克思的"自由王国"之说,因为只有在这个处于"必然王国"彼岸的地方,才可能找到有着"实践"内涵的"美"或有着"美"的内涵的"实践"得以生发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李艳 《阴山学刊》2010,(5):56-59
钱穆以历史和国学为径,阐发出了独特、精微的传统美学与艺术精神:贵族文化与审美精神——中国古代早期艺术与审美的一个视角;抽离现实,存神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欣赏与刺激——人生的艺术化生存;园亭化和复式化与堡垒化和单式化——中西艺术之差异。钱穆思想的美学之维为拓宽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路径和思路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开创的中西参证和互证的美学研究方法,为中国美学走向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他取西方的不只是观念,而更是方法,中西结合,互为补充.他力求美学研究的思辩性与实证性统一,高度重视美学研究的实证精神,这种实证精神宏观上借鉴了西方的科学方法,而在微观上则继承了"汉学"以来的考据传统和点评方法,两者统一,使得他的美学研究趋于严谨.他的"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的史学方法在美学研究上也有所体现.而他的"二重证据法"对我们研究上古审美意识史更是有着重要启发.他还认为,哲学、艺术乃至美学在研究态度和方法上,也应该超越功利,强调美学的"无用之用".他的方法论对后世朱光潜、宗白华等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红戈 《西域研究》2002,(1):78-83
<江格尔>以生命美学观点的艺术和生活内容传承了蒙古族对人类生存的讴歌,艺术地再现了人类生命存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对人类全部生命--三重生命--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礼赞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追求;创造北宝木巴地方,构建了满足人的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9.
“游”──禅宗美学的重要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皮朝纲  刘方 《天府新论》1997,(1):56-60,63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极重要而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总是与人学思想有着血脉相关的联系,正如徐复观先生所指出:中国文化特征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1]中国美学的实质,乃是为了探寻使人美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他们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而我们以为,这一特质是深契于美学的根本精神的。美学在其实质上…  相似文献   

20.
"性"在魏晋玄学美学范畴中特别富有哲学本体意味,从王弼、何晏到向秀、郭象,"性"一直为不同的玄学家所关注.对于玄学美学而言,"性"范畴的本体涵义,相应于魏晋时代的人文觉醒而被赋予崭新的意味,即它由之前主要表示宇宙存在的完满转为人生理想境遇的表达;到玄学成熟时期,"性"范畴标示着对人的生命美感给予终极性精神诠解,因而是一个极具人文蕴涵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