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 ,全国流动人口有 80 0 0万人 ,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是携带子女流入城市的 ,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紧迫而严峻的社会问题。以 1986年中国 74城镇人口迁移调查、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2 0 0 0年北京市海淀区外来人口子女的保健和教育调查、上海市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调查结果为数据支持 ,探讨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分析了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因素构成 ,并从“打工子弟校”、“多样化教育”等方面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我国当代人口流动的类型、现状、趋势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多方面影响,并进一步指出了解决人口流动问题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3.
美国军人教育资助体系保障了美国现役和退伍军人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学费资助,不仅为军人安置问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而且也对美国军队人才建设的良性循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美国教育资助体系在资助方式、资助范围等方面灵活多样,对于中国军人在职教育和退伍军人职业重塑教育有着很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论文描述了广州市外来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指出新老城区和郊区的外来人口在职业、家庭和住房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别,外来人口的职业结构对其分布有直接的影响.虽然形成大量外来人口在城市聚集的深层次原因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本地人口的职业流动和城市内部空间流动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重构的最直接因素.随着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和旧城改造,可能对今后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由于城市农民工人口的增加,随父母一起流动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对城市基础教育提出了艰巨的挑战。农民工子女成为城市未来的成员,他们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教育券制度作为政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一种崭新的路径,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制度创新的现实可能性,也更好的体现了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  相似文献   

6.
赵文博 《南都学坛》2012,32(4):112-113
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的断链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断链的原因是教育的"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教育差异显著,各地学校教育,特别是学制、教材不一致,同时,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教育背景和教育需求缺乏了解。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断链,实现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和教育衔接,就必须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破除城乡的"二元"教育结构,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明确各级政府在流动子女教育衔接中的责任和经费承担;加强省际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合作,利用网络传递流动学生信息,强调流动学生的信息转接服务,保证流动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并进行一系列的补偿性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7.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流动人口目前已达2.21亿左右,其中仅农民工数量已达1.4亿,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原因的分析,提出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流动儿童教育新模式和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流动儿童有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帮助弱势群体家庭的儿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美国推出了一系列补偿教育政策和计划,这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补偿教育的经验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不公平现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理想与现实:美国少数民族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美国民族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 ,多年来美国教育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进行了各种尝试 ,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认识也经历了教育起点均等、教育过程均等和教育结果均等三个不同阶段 ,本文对这些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并进一步指出 :美国社会如果不首先或同时在整个社会系统消除普遍存在的种族偏见和歧视、确立机会均等 ,那么想要改进教育领域中的机会均等就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虽然美国的教育及其体制都是很先进的,但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和危机,值得教育界去思考和解决.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包括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两个方面.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具有多元性,除了因户籍制度造成的"上学难"外,还体现在流动儿童聚集地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分布不一致性、流动儿童学习过程的不连续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农民工在城市较差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部分留守儿童短期内无法结束其留守状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教育与技能水平决定了其工资报酬水平,但目前农民工整体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都较低,大多数未受过职业技术培训,且对今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不高.本文针对以上问提出了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出现了阻滞,具体表现为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不高,学杂费用偏高,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低。学界普遍认为,阻滞的原因在于政策设计的缺陷,政策执行遭遇制度和体制障碍,政策资源不足以及利益冲突;为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必须要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推行"教育券"制度,建立在居住地就近入学的制度,建立全国性电子学籍信息系统。对于本问题的研究,现有文献在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与研究规范性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很大的必要性。首先,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是其权益维护的必要前提;其次,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是适应机械整合向有机整合转变的需要;再次,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是适应政府从行政整合向法律整合转变的需要;第四,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是自我规制其社会失范行为的需要。普法是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农民工普法要构建普法主体的多元性,体现普法内容的针对性,着眼于普法形式的实效性,在培养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同时,兼顾农民工公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当今流动人口子女早期家庭品德教育出现了片面重视知识的获取、忽视传统美德教育、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应采取注意环境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优化儿童品德教育内容、关注儿童特点、重视品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对策,以促进流动儿童早期品德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造成民工返乡潮,同时也带来了儿童的返乡教育问题。从对东海县返乡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入手,通过分析地方特点,阐述了返乡儿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返乡儿童教育采取的措施,提出了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平等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承担受教育权的给付义务则是政府的基本义务之一。《义务教育法》明确了政府为所有儿童提供义务教育机会和条件的责任,但却没有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和地区政府之间承担义务教育给付义务的具体数额及比例。国务院制订的以县级政府、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制度,既忽视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先天性差异,又忽视了流动儿童分布的地区性差异,更缺乏对流入地政府承担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的激励及责任制度,导致流动儿童在城市里无法平等享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只有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制度,才能帮助流动儿童有效实现其平等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17.
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制度如何影响流动儿童教育进行分析。从静的角度来看,制度分别从资格获取、教育资源、学习参与和发展机会等4个层面对流动儿童构成排斥;从动的角度来看,制度和政策的运作不仅给流动儿童教育带来体制性排斥,还存在因规则不完善而带来的规范性排斥,还有相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形而带来的执行性排斥。静态的四方面排斥与动态的三方面排斥彼此交织,构成了流动儿童教育制度排斥的网络。  相似文献   

18.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改革目前基础教育经费的拨款方式。笔者认为,应借鉴发源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券制度,让生源流入地政府、流出地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三方共同承担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本的理论模型。教育券——作为对现行义务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补充,能弥补基础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对流动学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真空,从制度上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传统城乡之间的封闭状态逐渐破除,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改革语境下,农民工受城市影响力的牵引而大量涌入城市,成为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群体。作为“边缘化”的农民工,其在“融城”过程中的心理必然由相对平衡状态走向失衡状态。文章对前期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尝试以社会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视角”,并结合长沙、株州、湘潭三地的访谈调查记录文本的分析,通过对乡土世界、想象世界、城市世界和实践世界这四大向度的概述和“参照群体”理论的相关阐释,对农民工“融城”心理障碍予以分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视角寻求农民工“融城”心理障碍的消解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构建以输入地区在职教育为主的农民工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教育目前主要在农民工输出地区进行,以职前的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事实上,以输出地区职前培训为主的农民工教育模式,已经滞后于农民工群体的现状和社会发展要求,并且有失公平.农民工教育应由以输出地区为主转为以输入地区为主,由以职前培训为主转为以在职培训和文化教育为主,实现农民工教育重心后移.基于此,笔者探讨了在输入地区开展农民工在职培训与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