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以《陕博日历·2021·大唐花舞》中的文化负载词隐喻翻译为例,基于认知隐喻理论,构建概念映射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模型,探析总结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以期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文化负载词隐喻翻译需要经过解码—编码—实现身份归属三个步骤。针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编码过程,译者需根据自身解读选择恰当的隐喻翻译方法,对原文的文化内涵进行再隐喻化或去隐喻化或非隐喻化的改编,以译文实现与目的语读者的视域融合为最终目标,促使中国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隐喻意象为目的语受众成功接收,助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2.
现代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模式。隐喻的本质就是喻源域与喻体域这两个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文章以格林童话故事的中译本为例,根据隐喻理论中的意象映射概念,采用心理分析的手段,来解释说明童话故事中隐喻翻译存在的误译或漏译现象。  相似文献   

3.
以纽马克提出的隐喻翻译策略为依据,通过对珍妮·凯利和茅国权英译本《围城》中具体译例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译者对《围城》中的多种隐喻翻译策略,探究了影响汉英隐喻翻译策略选择的文化制约因素:文化重合、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  相似文献   

4.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语言、隐喻与认知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认知角度看商标英译中隐喻的翻译,可以视具体情况作如下处理:中文隐喻转化为英文隐喻、中文无隐喻而英文具隐喻、不用隐喻。译者应以"信、达"为基本标准,视不同商品、不同文化受众进行灵活处理,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商标的标示作用、监督作用、导购作用和广告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结构分析入手,并用等效翻译原则重点分析了汉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认为在隐喻汉译英时,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为:等译、过译和欠译。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通过对比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关"月亮"隐喻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涵,分析"月亮"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种种翻译形式,指出作为共同文化符号的隐喻翻译一方面应坚持文化特殊性原则,着力保持隐喻符号包含的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坚持文化普遍性原则,探讨隐喻可译性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从语言角度、文化角度就英语隐喻的可译性进行翻译,对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定量与定性思维互嵌方式,在概念整合视域下,探讨了辜鸿铭《中庸》英译本空间隐喻翻译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结果显示:《中庸》空间隐喻包括三种类型:状态、等级及社会关系空间隐喻,其中状态空间隐喻占比最高;译者舍弃或半保留源域空间概念,展示原文文化的深层含义,并将空间概念词隐喻义明晰化;概念整合对《中庸》空间隐喻英译具有较强解释力。此研究不仅加强了概念整合与空间隐喻翻译研究的理论互动,也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认知理据,同时也响应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指出人体隐喻词在外观相似性和功能相似性、母语中使用的频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距离等都会影响其可译性。对中美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体词的外观相似性与可译性成正相关。外观相似性对可译性的影响比功能相似性大。在隐喻的使用频率和可译性的关系上,对美国学生的研究表明母语中隐喻使用的频率与可译性成正相关,而对中国学生而言,不管目标语是哪种语言,隐喻的使用频率与可译性无关。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是构成中国古典散文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民族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的意象的隐喻翻译是古典散文之意境重构的难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实质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隐喻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喻体“跨域映射”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散文中意象隐喻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了隐喻的起源、本质和功能;指出由于人自身的生理构造和感官的人类学局限,他们倾向于把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做同一种事物来谈论,其结果必然就是隐喻的产生;说明了隐喻的本质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揭示了隐喻的两大功能,即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引导人类经验和创造新的意义,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认知主体对于世界的假设。隐喻的认知主体是具体文化语境下的社会人,因而其认知语境不可避免地有着深刻的文化痕迹。通过对隐喻生成理解过程中交际者认知语境的研究,揭示了其文化突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翻译过程是译者不断做出决定与选择取舍的过程,是译者主体性能动作用的一种体现。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有多种,本文从意识形态、译者的文化取向、译者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以及译者的个性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以实例说明这五个方面是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的。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与隐喻两者之间关系密切。隐喻研究进入心理学的途径至少有以下两种方式:(1)横向和纵向考察心理学的隐喻。每一种心理学形态都有其根本的隐喻。在不同的隐喻基础上,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形态才得以建立并相互区别。此外,可以对于不同层面和水平的心理现象进行隐喻式的考察。(2)对于隐喻的心理基础的考察。隐喻一方面成为反思心理学研究本身的手段,具有方法论意义;另一方面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直接对象,作为研究客体而存在。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或过程,本身有其独特的心理基础。隐喻的心理发生以及隐喻理解的过程,都是对隐喻过程进行心理考察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译者作为个体的人和社会的人,同时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为了满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而进行翻译。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既具有泽者的个人特点,也反映了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需求。社会因素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对译者的选材、翻译策略、翻译目的等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泽者的个人心理行为也会通过翻译行为影响社会。所以评价译者的翻译行为要充分考虑以下三点:译作的可接受性及其影响力、译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要求、译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6.
王敬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1):67-69,116
本文结合了笔者的亲身体会,浅谈了作为一个表演者怎么才能在登台的时候,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7.
个人创造思维是作为创造个性的个人的,以其统一着主观世界的整体为根据,以其一系列优秀品质为保障,以创造欲望为动因,在其意志力的支持下,在特定心理状态背景下,发挥既有心理结构孕育了的创造力,在特定创造阈中,以创造目的为导引,运用一定思维方式,建构超越性新成果的人的创造思维;是创造者在一定遗传素质前提下,在长期勤奋严格的学习—修养—积累中,在一定宜于创造的人文—自然环境中,在个人独特思维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并伴随着个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  相似文献   

18.
心理隐喻的变迁与心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心理隐喻的变迁,每一种理论、每一个流派背后都蕴涵着一个独特的心理隐喻,支撑着研究领域的共同理解。心理隐喻经历了由物到人、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个体到社会的历史变迁,影响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转移、研究方法的变化与研究取向的更替。  相似文献   

19.
广义虚拟经济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马克思“生活对象化”人类活动图式的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统称。虚拟价值(信息态)是它得以产生的源泉。它不断发展的机理是二元价值容介态。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一些传统的经济学规则正在受到挑战,虚拟价值进入交换领域和生活本身就构成了全新的财富观,财富标志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经济学内涵。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生活是财富之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树立时空寻租思维,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大力发展各种富含虚拟价值要素的产业并对其实行优化、均衡管理,掌握以制文化权为核心的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权。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虚拟价值;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权  相似文献   

20.
拟从反语接收者的角度来分析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判定及认知,其最终结论不难发现,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判定认知有着类似受喻者的主体性,反语的成功判定和认知解读需要接收者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主体性,结合反语发出者所处的物理语境、字面意义来解读,但由于反语接收者个体主体性的差异,也可导致接收者对于反语发出者真实意图的不同解读或是无法解读,从而感受不到反语的存在,同时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认知过程也受到自洽原则的引导,即反语接收者会根据已有事件或言语概念对后续事件或言语产生“预测”,一旦这种“预测”遭到违反就会使反语接收者产生一种“焦虑”感,这时反语接收者会开始自我协商的过程而消除“焦虑”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