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明清江南节日消费及其经济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特别是清代的江南,节日消费品市场已初步形成,节日经济现象初露端倪,并形成独特的节日文化。明清江南节日消费需求旺盛,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日常消费品与节日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形成消费品的规模生产和特色消费品的培育;同时也有利于长途贩运贸易和全国市场的整合。节日消费活动还具有增加就业、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积极因素。某些节日消费习俗积淀成具有特定地域的节日文化,至今仍然有值得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国家法定端午节的大背景下,恩施土家族地区仍然保留着过三个端午节的习俗,即农历五月初五、十五和二十五,分别叫头端午、中端午和末端午.这一习俗既存在于文献记载中,也现存于土家人的生活中.节日动机逐渐从追忆历史、纪念先人转向亲人团聚和享受饮食游乐,充满了浓郁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气息.节俗特征明显,但随着时...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分析法,在梳理古朝鲜史料的基础上,对朝鲜半岛的岁时体育风俗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朝鲜半岛岁时体育风俗集中在上元、重三、端午、重阳、除夕等节日,以上元和端午为盛,是朝鲜半岛岁时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鲜半岛岁时体育风俗具有中国色彩浓厚、尚武气息浓郁和农耕文化性格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全球经济扩张形势的发展把广东推进了世界贸易的大潮中,广东成为纳贡贸易的前沿阵地。被誉为"广东百科全书"、广东番禺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比较具体地记述了明清时期"岛夷"(南洋或东西洋)各国与中国纳贡贸易的盛况,尤其是对当时"岛夷"诸国纳贡情况及纳贡贸易物品记载得非常详细。《广东新语》对纳贡贸易的认识和评价独到,与明清时期的主流意识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5.
文化节日是一种继承与传递文化传统的手段,旨在通过文化的赓续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从内容上划分,文化性节日主要包括传统的民俗性文化节日、政治性文化节日和经济性文化节日。民俗性文化节日与政治性文化节日以传统文化意涵为根基,依赖正式制度的认可而确立,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与社会整合功能。与之相比,近年来兴起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既不具有传统文化意涵,也没有受到制度力量的影响,却已成为众多消费者主动参与并认可的全民消费节日。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它是消费社会、网络技术、社会性需求、商业资本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下被社会性建构的结果。这种建构表现了经济资本在影响大众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生活中日益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许亚洲 《金陵瞭望》2005,(17):44-45
中秋节是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寻根,对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建设和谐社会,乃至营造健康的节日市场氛围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云南戏曲渊源于原始综合表演艺术,在明清时期,受外来移民文化、外省入滇戏班等因子的影响,本土戏曲经过和外来戏曲文化的融汇与交流,逐渐发展并成熟。主要体现为戏曲创作成果丰硕,形成了节日、民俗及私家演出等多样化演出形式,到清代中叶,逐步形成了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滇剧、傣剧、花灯等剧种,同时,戏曲文化传播的渠道广、影响深,戏曲品评伴随着演出、剧本阅读等传播过程。结合明清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梳理这一时期云南戏曲发展的历史文化状态,对开展戏曲研究和戏曲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的说唱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女性生活与交往的描写,呈现出民间影像中闺房的独特气息。这些描写主要包括闺中女性的娱乐生活与家庭关系、女性的公共交往及走出闺房的努力等三个层次。说唱文学想象中的女性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下单一“闺怨”模式的突破,彰显出明清庶民文化的丰富与鲜活。  相似文献   

9.
端午起于五月之祈禳,本是源于节气与阴阳五行学说有关的岁时之节,在汉代进入国家祀典。端午的传说主要见于魏晋以后的记载,尤其是南朝时期,所涉及的人物有屈原、伍子胥、介子推等。南渡的汉族士人由于对北方故土的眷念以及受玄风的熏染而对个性鲜明、感情强烈的屈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生活在屈原的故地,受到风土人情的感染,他们所记录的屈原传说多而情节生动,使屈原与端午的联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于是介子推、伍子胥等人物传说渐渐被遗忘。东晋南朝时,襄阳是南北交通的重镇,也是屈原传说北上传播的重要途径。历唐入宋,端午在又一次成为宫廷节日的同时,屈原已经是这节日的主角,岁时的意义已被对屈原的纪念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今日南国》2008,(17):36-38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名目繁多,除法定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元旦等重大传统节日外,各个少数民族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广西电视台原创栏目《寻找金花》特别策划了系列节目“民族喜乐会”,到五个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去体验那些民族最有意义的节日,并在欢度节日的人群中,寻找当地最美丽的民族金花。  相似文献   

11.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端午节俗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以明清时期荆楚和北方地区的端午节俗为考察对象,从驱毒辟邪习俗、娱乐休闲活动、端午节的食俗、端午节的时间等四个方面对两地端午节俗之异同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2.
屈作楚辞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深切的爱国精神,感染国人,影响世界。建议端午节应增加祭拜屈原的仪式;增强端午赛诗的内容;升华原生有形文化赛龙舟等;在屈原乡里建立"国际端午节研究中心",以加强组织,规范其节俗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中韩两国都有相同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比较两国的端午习俗,不难发现二者在起源、习俗以及文化内涵、举行目的、保护与传承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端午节源于古代人们对“恶月恶日”季候的深刻观察与体验.期祈“驱邪禳灾”而产生的具有现代卫生防疫因子的系列循理应对法式与习俗。建构端午节的民俗活动都汲取着中华医药文明养分,形成了神秘而又极具医学理性的古代社会卫生防疫理念。端午节就是古代社会拥有深刻公共意识和广泛民间基础的卫生防疫节。  相似文献   

15.
端午节植根于楚文化土壤中,其源起、发展都汲取着楚文化养料,并最终于南北朝时在楚地形成。端午民俗也融聚诸多荆楚文化因素,孕化和丰富了绚丽多彩的端午民俗文化,具有深遂厚重的社会历史性意义与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历经千年流行于海内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端午节俗的研究成果丰硕。就端午起源而言,流行的主要有纪念屈原和伍子胥说、恶日说、夏至说和龙图腾祭祀说等;在端午仪式行为方面,侧重于对龙舟竞渡、食粽习俗的探析。在这里,思路的改变比问题本身的探讨更为重要。有许多学者在考察端午及其龙舟竞渡起源时,考虑到端午节俗内含的复杂要素,以"结构性探源"代替以往"纵向性探源"的思考模式,更有益于认识区域文化特色。事实上,无论是节俗本身,还是与之相关的历史探究、区域研究和文化意义阐释,都需要我们以新兴社会史的视角重新考量。  相似文献   

17.
端午考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今为止关于端午起源的诸种说法皆难以成立,推原其初,此节实为岁时节气,而非因人设节。端午之名,源于夏日之正阳,时当午月午日,最初与夏至时间相重,后逐渐演变为以五月初五为端午,而当伍子胥、屈原、介子推等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人物、事件与五月五日联系起来以后,端午从一个纯粹的节气纪念日演化为社会性的节日。  相似文献   

18.
端午节是中华各地最主要的传统岁时节日之一,对端午节俗历史性的考察由来已久。其成果多从社会学、民俗学及政治学功用出发,注重民俗事象的缘起与变迁,为今天的端午节俗文化生产力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对其经济意义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文化生产力理论与端午节俗文化研究之间的结合,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尝试。  相似文献   

19.
论端午节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很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端午节习俗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端午节的习俗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转变。本文就此研讨,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端午节民俗文化特色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人们为这一节日发展了各种节俗 ,并赋予了它多重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在这些特色中 ,最为突出的就是它的原始信仰遗留特色 ,农业文化特色和爱国主义特色 ,它们共同构成了端午节民俗活动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