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刻不容缓。语文课程资源丰富 ,其分类有 3种形式 :即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优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条件性原则 ;要注意课内外结合 ,发挥教师的作用 ,防止已开发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相似文献   

2.
一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3.
浅谈新课程对未来教师的期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秋,我国中小学开始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几年来,在新的教育理念得到推广同时,我们不难看到,在一线的实际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剖析,笔者发现:教师素养的提高明显落后于新课程推进的步伐。教师问题,已成为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教师的课程地位的确认和课程价值的实现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课程资源按其功能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是课程的素材和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等等。条件性资源虽然不是课程的直接来源,但它却决定着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时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笔者在本文中结合一次历史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探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中关于本地区历史遗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些问题,旨在为广大历史教师及历史课程研究者提供一些资料与帮助,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5.
针对语文课程开发、运用和整合普通话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深度、广度问题,从审美教育的规律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两个角度,探讨语文教育活动中普通话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档案价值与档案价值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档案价值的特性及档案价值实现的规律,对档案价值与档案价值的实现进行了思考。人们只有对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潜在性、多元性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切实做好档案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是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要求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只有改革现行的师范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拓宽高师生的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增加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培养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正综合实践活动属于一种实践性、体验性的课程,是一种师生在实施过程中共同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课程,其实施过程就是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而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又具有潜在性、多样性、多质性、地域性等特点。实践证明,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生活教育认为,当生活一起变化,教育也要随之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应不断前进,与时俱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这些特点在与师生生活  相似文献   

9.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对教学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对更好地促进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进展,但是开发和利用的效果仍然不足。特别是在动态生成资源这一方面,开发的意识薄弱。所以,广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时刻树立开发的意识,认真地深入到教学中去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才能真正"活"起来,"优"起来。  相似文献   

10.
《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资源中的核心部分,设计和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是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本文以<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为实例,详细地探讨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是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网络教育资源整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运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教育资源整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目前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切入,构建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网络教育资源整合模式,并将这一模式运用于中学网络教学实践之中,经过评价分析,验证了该模式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案例教学改革为核心 全面整合教学资源的新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资源主要包含人力教学资源、物力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和时间空间资源等内容。案例教学改革为整合教学资源,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在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缓解了学生接触实践难的矛盾。针对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必须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案例教学的改革。通过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可以实现全面整合教学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当前《工程估价》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素质的培养、学生兴趣的激发、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通过《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改革,可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师角色赋予了新的内涵,师范院校只有适应课程改革这一新的形势,及时充实和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与实践,才能培养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合格教师.本文主要结合这一新的情况,探讨当代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问题,包括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等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新工科”建设对高等教育变革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使命。“新工科”建设不仅是国家战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必然带动教育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单一的以静态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大工程观”下的人才培养需要,大学的教材出版体系亟须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主动适应,以服务好人才培养的大局。大工程观视角下的教材出版不仅要考虑到传统教材形式上的数字化,以适应教育教学的内容重构,还要考虑到工程教育的系统性和过程性等特殊要求对教材的要求。因此,“新工科”视域下的教材出版需要进行“大教材观”下的理念创新、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最终形成“新教材观、大教材观和活教材观”三位一体的教材出版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环境管理与质量评价课程群是高校环境资源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课程。文章从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材的建设与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环境管理与质量评价课程群建设改革与实践的主要途径,分析了该课程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新课程制定了全人发展目标,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目前我国培养师资主要途径之一的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科担负着未来教师专业素质外其他素质培养的重任,因此,基于高师公共教育学科课程设置原有的不足与新课程实施的现状,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科的课程设置应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众筹教育通过打造并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教育资源的虚拟重组、均衡发展,实现跨区域教育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知识增值的目标。众筹教育所具备的创意性筹资、柔性化生产、互动化交流、区域化共享等特征使其与当下的高校美育选修课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高度契合。从实现路径来看,众筹教育介入高校美育选修课改革可以从校内模拟众筹、区域内课程共享、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3个层面逐步铺开,形成高校美育选修课线上与线下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为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困局的破解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构主义知识观在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其所强调的知识具有情境性、建构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征已经得到论证,也给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的视野。反思目前大学课程改革,可从设立以人为本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动态化的课程建构过程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20.
加强教育活动课程,是当前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活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研究、教育艺术研究、教育技能训练、教育实践、隐性课程等课程类型。教育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对教育理论的深层内化,即“转知成信”和“转知成智”,为此,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采用与活动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