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同生产力、社会物质变换关系与人的关系的统一是唯物史观的两大理论构架,“三形态论”和“五形态论”所依据的是这两大理论构架,这“两论”之间所具有的同构性和互补性使其方法论功能具有相辅相成的性质。明确“两大理论构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正确理解“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阿拉伯心身论与心物论探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身论与心物论是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涉及心理本质的重要理论问题。遵照思想历史线索,对中世纪阿拉伯心身论与心物论进行深入探析。研究该议题,有助于把握古今中外心身论和心物论的内在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学打破了“家国同构”的传统 ,而战时中国文学开始的“家国同构”的重建是一种复杂的历史存在 ,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异。“家国同构”的传统既在民族命运和无产阶级政治的层面上得到重构 ,又在个体生命的层面上被质疑 ,成为战时民族心理和作家心态的历史呈现 ,也预示出战后五六十年代文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4.
传统西方哲学中的空间概念循着两条逻辑线索演进,一条是由亚里士多德开启的“形而上学”的空间概念,中经牛顿、莱布尼茨和康德的承继,直至黑格尔得以终结。另一条是自笛卡尔以来逐渐凸显的“主体原身体”;的空间概念,依次经历了空间哲学的主体原身体向度的理解、空间的心理学实验分析方法的流行以及空间概念的生存论阐释三个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贝克莱、休谟、尼采、梅洛原庞蒂、皮亚杰、海德格尔等。  相似文献   

5.
皮亚杰建构论在哲学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同化与适应理论被心理学界、哲学界充分肯定。建构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人的认识当成建构的过程,人在活动的基础上,以原有的图式去同化或顺应新事物,以达到认识上的平衡,认识的过程就是同化与顺应不断达到平衡的过程;人的认识取决于主体对客体变革的程度,客体具有永远不能达到的极限性质。作者认为皮亚杰的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论观点采择与皮亚杰的去自我中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儿童对个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的认知的研究始于皮亚杰。皮亚杰提出了“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的概念 ,在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化 ,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 ,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对观点采择的研究是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发展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心身问题演化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课题,有两个原因:一是对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和斯宾诺莎的"身心两面论"不满,一是以科学主义审视传统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整体突现论是其代表,它既肯定身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存在,又对二者的关系作一元论的辩护.这是行不通的.科学主义并不是解决身 心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选择.解决身心问题可能的出路是:宽容地看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现代医学模式的提出及当前医学模式转换的现状为切入点,对“形神统一论”、“五脏情志论”、“体质气质学说”、“天人合一论”等中医心身相关思想中贯穿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维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现代医学要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要从治疗、预防、保健几个方面借鉴中医学的心身相关思想和理论并对中医学在人文内涵和生态意义上的启示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称自己的哲学为“超越论的观念论”,这使得当代实在论者将其视为重要批评对象,他们主张,胡塞尔哲学因为其超越论的立场而错失超越本身。胡塞尔关于实在论—观念论的讨论是借助“内在—超越”概念展开的,他区分了两组内在—超越概念,这两组概念通过与两个意识概念的对应,同构造的两个基本范式联系起来,这样,实在论—观念论之争就落实在这两个基本范式的有效性问题上。正是从这个方向上,胡塞尔有效地辩护了超越论的观念论与自然的实在论的可兼容性,从而证明,他的超越论的观念论并未错失超越本身。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圈子里“品头论足”向不为人所齿。“品头”尚可,“论足”则似非下九流不为。“中国是拜脚主义的民族”,中国人亦为“拜脚国民”。这话是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的周作人讲的。鲁迅也曾做过一篇《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的奇文。可见论中国人、论中国文化不可不“论足”。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各种五花八门的“论足”大战,正从一个侧面映现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一幅极独特的文化景观,这恐怕在整个世界人类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伴随着中国文化由传统而步入现代的,是女人的由缠足而放足而“天足运动”,其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犯罪构成论体系研究,是一种脱离犯罪构成论体系与刑法学其他重要范畴的关系而进行的“孤立性”的研究.与正当行为的关系应该构成犯罪构成论体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照应其与正当行为的关系使得犯罪构成论体系研究也是一种“关系式研究”,而这将丰满犯罪构成论体系,并有助于对中国大陆传统的犯罪构成论体系作出“中肯”的评价和“冷静”的对待.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心理学的后现代意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大部分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然而 ,他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主客体对立的界限 ;他的新结构论突破了传统结构封闭的、确定的、静态的概念 ;他的方法体系重视多元化 ,采用了主体性的逻辑分析法与对话性的临床谈话法。这些都表明皮亚杰的理论已经具有某些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真理符合论的历史与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符合论”本质上属于一种用经验知觉的观点来看待真理的哲学。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共相论”的反驳 ,在哲学上确立了真理符合论最初的经验基础 ;近代经验论对主体的强调 ,把“符合论”的基础从客体的方面转向主体的方面 ,从而使之具有了浓重的不可知论意味 ;现代语言哲学继承了经验论哲学重视主体经验的传统 ,通过把经验对象界定为事实 ,成功地发展出一种可以在纯逻辑的层面上表达的真理符合论。由于语言哲学家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现实的特殊领域而加以绝对化的发挥 ,符合论也越来越远离经验论的原初立场 ,在深层上表现出返回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生存论转向”表达了现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在对传统哲学的“反叛”中,现代哲学正是从“生存论转向”中“坚定出场”。它超越传统的知识论路向,开启生存论路向;摧毁“实体存在论”,开显“生存论存在论”;解构永恒“在场”的“非历史性”,凸显人的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5.
建构论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核心。建构论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还是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国外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水乳交融、互相关联的两个系统。大致有如下四种不同的观点:(1)相互独立模式;(2)相互交叉模式;(3)相互包含模式;(4)循环联系模式。我国“教学”一词的出现先于“课程”一词。历史上人们重教学研究而轻课程研究。上世纪末,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课程与教学关系进一步深化研究。作为学科,从《教学论》发展到《教学论》与《课程论》并存,进而发展到两“论”整合:《课程与教学论》。主编《课程与教学新理论丛书》当考虑上述研究基础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之一,“意象”产生的基础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同构关系,其中主客体之间相同的力的模式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绝对性,主体情感的差异性又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相对性。“意象”的同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在系统地专题论述共产党员修养过程中,并不是对古代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简单化扬弃,而是在讨论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依据和修养目标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多样化的迎拒,在此基础上又凸显了复杂但鲜明的转向。这种迎拒转向既体现了二者本质区别,又说明了在思想意识上与古代儒家思想某些方面具有同构性,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上也与古代儒家思想某些方面具有极为相似的内在理路,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化”之过程的多面样态和“化”之文化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9.
对于<逻辑哲学论>中的逻辑图像论,通行的理解是,图像由于与实在具有同构关系才得以描画实在.但是,说同构关系是图像能够进行描画的依据是行不通的,而应该说同构关系是对我们使用图像的方式的阐明,因此,图像及其与实在的同构关系内在于使用.从这种使用解读出发,图像的二值性、显示与言说的著名区分、逻辑句法这样一些决定图像逻辑性质的概念都可以得到妥帖的安置.与此同时,安斯康提出的对称性问题也得到了自然的解决;在此基础上,真以及涵义也能得到一种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语言能力天赋论与建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姆斯基和皮亚杰分别建立了语言能力的天赋论与建构论 ,两者的冲突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语言能力以先天的生理素质为基础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积极建构而形成。语言能力天赋论与建构论之争反映了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方法论的斗争 ,这种争论不仅使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更加向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而且为现代语言学研究和外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