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联想意义在英汉语言中的比较分析——以颜色词"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语的联想意义在语言交际中应用得相当广泛,它能适当地表达使用者的感情,并从广义上显示出特定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特征。不同的语言由于其文化内涵不同,其词汇也显示出与之对应的不同的联想意义。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从语义学的角度,以颜色词"红"为例,比较分析了联想意义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现象,以期能更好地帮助英语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今电子网络时代新的文学现象和文学形式,赛博朋克科幻小说关注赛博空间的虚拟现实,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以吉布森为代表的科幻小说作家们所展示的赛博空间中,一切都是对当前世界的隐喻,对当下的思考,对当前的现实问题进行想象性的解决。他们刻画了网络、信息科技对人类肉体和精神的控制以及现代科技给人类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启发人类重新审视当代科技现实与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反思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3.
赛博空间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信息空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要推进赛博空间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约束赛博空间传播使其遵从维护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诚信传播、尊重他人的原则,并以强制约束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其发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国外学术界关于赛博空间体现与非体现的争论.探究了赛博空间体现现象学的哲学基础,认为现象学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赛博空间的体现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平台.揭示了技术与体现的关系,提出了技术与体现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体现是技术产生与发展的本质条件,另一方面,技术也纠正或增强了身体的知觉能力.  相似文献   

5.
"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聊天已经逐渐成为现代都市人时髦的交流方式,这是一种依赖文字和现代技术的赛博空间叙事。这种叙事,既是对传统聊天的重建,也是对现实生活以及公共话题的双重逃逸,其结果,一是人的感性身体经验的缺失,二是人类内在自我中的非理性成分极度膨胀。  相似文献   

6.
网络聊天已经逐渐成为现代都市人时髦的交流方式,这是一种依赖文字和现代技术的赛博空间叙事.这种叙事,既是对传统聊天的重建,也是对现实生活以及公共话题的双重逃逸,其结果,一是人的感性身体经验的缺失,二是人类内在自我中的非理性成分极度膨胀.  相似文献   

7.
"东州士"指汉末避乱入蜀依附刘焉、刘璋父子之人士及其后人。复杂的背景决定了他们在蜀汉政权中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他们与刘备嫡系荆州集团的微妙关系。本文从"东州士"入蜀汉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东州士"在蜀汉政权中的作用,分析"东州士"与荆州集团的微妙关系并探讨"东州士"最终走向蜀汉政权核心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藏彝走廊"内藏族、羌族、彝族、纳西族、普米族、怒族、傈僳族等诸多民族的神话中不仅仅表述着白我族群的再生,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各族也在重新归类性地想像着该走廊中的其他族群,也就是一种族群关系在自我与他者的人群分类与界定中明晰地新生出来,从而形成了这些族群在文化认同、族群认同与祖源认同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划分异类语言、异文化、异族群的文化地理及生存空间等多维空间的交叉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英汉"上下"空间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认知和发生学的角度分析,英汉"上下"源域具有两个意象图式:一个是物理的"垂直性和平面性";另一个是心理的"上褒下贬"。这是构成英汉"上下"空间隐喻的认知依据。英汉"上下"空间隐喻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其原因在于两民族的心理文化,两种语言的构词能力、构词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赛博空间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互联网在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道德问题。赛博空间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最深层的原因还是和人类道德自律的缺失有关。对经济利益的追逐、社会道德滑坡、法律法规的滞后以及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成为赛博空间道德主体自律缺失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从内、外两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水平,提升网络从业者的工作素养,充分利用网络安全技术的支撑、网络法律法规的威慑、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的引导等手段促使网络主体高度自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媒介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网络沉溺的危害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沉溺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沉溺来自于网络内容的诱惑,而本文则从媒介形式的角度,探讨网络空间与网络沉溺的相关性,以期拓展人们认识网络沉溺的视角。具体分析了网络空间所呈现的三重视域———客体技术层面、主体性意识层面、主体行为层面,并基于此探讨网络媒介形式、使用媒介的心理特征和网络空间行为特性等方面与网络沉溺的关系,并认为网络媒介的双向去中心的互动、意向性的行为方式以及虚拟实践中的多重自我身份等由媒介形式所形成的特质,构成了网络沉溺重要的作用机制。从长远来看,网络空间的形式特质将比网络内容的影响更为隐蔽而有效。  相似文献   

12.
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国家保护人权、维护公民尊严的措施。互联网的存在使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播极为方便,但使个人隐私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一方面,政府是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者;另一方面,政府往往成为潜在的最大的网络隐私侵权人。政府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应当遵守有限保护原则、合理干预原则、公开原则与参与原则。  相似文献   

13.
涉网络合同案件仍然可以继续适用现行合同案件特殊地域管辖规范与协议管辖规范,只是需要针对合同的涉网络属性,结合网络空间定位规则与现实空间定位规则,对法律事实发生地、标的物所在地等管辖连接点进行解释,以便重新建立案件与法院辖区间的关联。在规范解释的过程中,对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等的确定,应当参考实体法的规定,适度限制网络空间定位,否则将会导致管辖法院的确定过度繁复。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世界的宽松环境,使得一些人在其中追求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自由,甚至出现追求极端自由的非理性倾向,进而造成网络自由的异化。消除网络自由的异化,需要运用理性的限制和实践智慧,正确把握网络中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同时在网络中寻求自由要适度。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普及,推动着全球信息化革命的进程,网络成为世界公共媒体的必争之地。传统媒体网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期刊也不例外。本文结合《分析科学学报》的办刊实际,讨论了网络数字化办刊的可行性,指明了学报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提高学报办刊水平和编辑部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自由及其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自由及其规制是网络传播伦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揭示了网络传播自由的技术和文化背景,阐述了规制网络传播自由所引起的争论,探讨了网络传播自由的规制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双重背景上,揭示数字化技术对我国诗学的深刻影响及其所涉猎的理论问题。具体从数字化时代的诗学语境,数字化媒介的网络文学,数字技术下的赛博空间等三个方面,探索在数字化媒介时代诗学理论观念转型和学理变迁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组织理论,本文认为复杂的自组织创新网络是对以前简单的、等级的组织结构和过程,面对复杂技术的创新无能为力的一种反映。技术创新是一个自组织进化的过程,网络和复杂性技术共同进化,复杂性技术导致技术创新的自组织进化,从而导致自组织创新网络的产生、发展和演化,自组织创新网络的不断演化,形成了路径创造的各种方法和工具。最终使得技术创新产生根本性创新或者技术创新范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动驾驶汽车的商用化普及也指日可待。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自动驾驶汽车给人类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环境效益;另一方面,自动驾驶汽车不能完全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为了解决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承担带来的难题,为完善自动驾驶汽车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提供有益参考,在探究自动驾驶汽车的决策自主性特征和自主学习功能带来了对现行《侵权责任法》《产品质量法》等诸多法律制度的挑战的基础上,分析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法律责任界定及分配问题。结果表明:自动驾驶汽车所导致的交通事故应根据不同事故原因,基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对参与自动驾驶运行的各类主体采取严格责任予以归责,并合理分配各类主体之间的责任。参考德国的《道路交通法修正案》、美国的《自动驾驶法》、英国的《汽车技术和航空法案》有关自动驾驶的立法,提出了充分发挥各类保险制度的功能,提高交通强制责任保险的赔偿限额,辅以产品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以保护受害人的利益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网上公共领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互联网连结人们超时空的沟通,使得个人从一个单一的立足点,能扩展到其存在的世界之网.这个过程带动了人们"视野"的提升,并拓展了人对社会世界意义的掌握.因此,相对而言,互联网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空间,提供一个全新的人类互动的场域,这个场域的部分空间形成了全新的公共领域.在网络社会中关注公众利益、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存在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公共领域"概念出发,探讨网上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