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服饰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的内在心灵的外化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对瑶族古代服饰的文化特质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瑶族灿烂的民族文化。一、瑶族古代服饰是古代南方农耕经济文化的产物瑶族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山区,山地面积广大,土质松软,水源丰富,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农、林、牧、副业的发展。古代瑶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则以林业为主,属典型的南方农耕经济文化类型。南方农耕经济文化反映在瑶族服饰上,表现为普遍着衣…  相似文献   

2.
《布洛陀经诗》不仅描述了壮族先人对人类产生、万物起源等诸多问题的看法,也描绘了壮族原始社会的风貌:壮族古代部落战争、壮族阶级社会的产生、壮族古代社会生产发展,是一部丰厚的集大成之作,为研究壮族古代历史、古代百越史、壮族古代文化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和学术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藏汉文献记载看西藏古代体育及其发展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吐蕃时期开始,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藏汉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西藏古代体育也相应地有所发展,许多藏汉文献记载了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西藏古代体育内容。西藏古代体育承袭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活动内容,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见证,是中国古代体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常常侠、义并用.侠文化源远流长.与"侠"有紧密关系的"义"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文化的精神本质上存在一致之处,侠与义的结合更能体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水浒传>集中体现了这种侠义精神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古代百越及其后裔民族的纹身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纹身是古代百越及其后裔民族心理特征的一种外在表现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寓含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蕴,孕育出很多与纹身相关的风俗文化事象。从古代美学的角度来看,纹身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装饰艺术形式,是古代民族艺术发展史上的奇葩。本文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考证和探究了古代百越及其后裔民族纹身艺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简而言之:从原始信仰的角度来说,“傩文化”就是“神农文化”,是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是神鸟的崇拜者,所以“傩文化”也就是“鸾(luan)文化”;从生产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最早种植的是糯稻,所以“傩文化”也就是“糯文化”。由于原始人的语言简单,同一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往往是用一个相同的音加上声调变化来表达,有了文字之后,就用象形、会意、记音等方式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态文化理念发展现状及其生成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古代与现阶段生态文化的理念与制度的分析,认为中国古代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中国的生态文化理念与制度有很多的缺陷.由此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建立本国特色的生态文化理念与制度.  相似文献   

8.
夷族是夏、商、周三代活动于北方的我国古代重要的少数民族。古代夷族有高度发展的文化 ,不仅是华夏文明的主源之一 ,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孟思想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 ,儒学思想源于华夏文明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追述了黑龙江古代民族兴衰嬗变的历史过程 ,认为黑龙江的古代民族相互依存 ,相互学习 ,友好往来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廖杨 《青海民族研究》2005,16(1):109-112
本文认为,古代西北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原宗法文化的传播及其为西北古代少数民族认同和接受是个由近及远的渐进过程,宗法文化的同步起源及其形成发展的差异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1.
用国际视野对越南东山铜鼓和东山文化重新考察,可以看出,东山铜鼓以其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为铜鼓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参与铜鼓分类是无可置疑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青海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器,涉及到生产、生活、宗教等诸多方面,其艺术风格既不同于中原地区,也不同于北方草原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西南民间铜鼓纹饰艺术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铜鼓装饰纹样及铜鼓造型伴随着铜鼓的发生而发展.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造型与装饰的高度统一,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民族习俗、图腾崇拜、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真实写照,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先民文化艺术形态和思想意识的具象或抽象的再现.  相似文献   

14.
克木族主要居住在老挝北部,是现今仍在"使用铜鼓的民族"。国内外学术界对老挝铜鼓情况了解甚少,通过对老挝馆藏铜鼓和克木族铜鼓文化的考察发现,老挝博物馆收藏有较多数量的铜鼓,这些铜鼓大多数为黑格尔Ⅲ型鼓,即中国学者所称的"西盟鼓"。老挝克木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村社文化保持着封闭性、凝固性、稳定性的特征,尽管老挝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铜鼓文化在克木族聚居区仍保存较好。目前,铜鼓仍被广泛地用于求雨、占卜星象、祈求丰收、祈福等各种仪式。  相似文献   

15.
铜鼓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与之相邻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铜鼓是这些国家和民族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与融合形成的共同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6.
土库曼斯坦南部的定居村落是整个中亚地区青铜器时代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心.这里的丧葬仪式和祭祀建筑独具特色,且具有神秘色彩.研究中亚的祭祀建筑、丧葬形式、崇拜仪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及礼仪等方面的情况,弄清后来宗教体系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川南都掌蛮铜鼓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川 《民族研究》2004,(3):85-92
在历史上拥有巨量铜鼓的川南都掌蛮 ,既是铜鼓的使用者 ,又是铜鼓的铸造者和铜鼓文化的原创者。都掌蛮铜鼓在使用、流传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伴歌节舞、媚事鬼神和夸富显贵、集众征战的社会功能 ,铜鼓是都掌蛮的神灵之物 ,也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都掌蛮铜鼓文化与悬棺葬俗交融渗透、融为一体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铜鼓文化的内涵 ,更从本质上表现出铜鼓文化是都掌蛮古老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西藏铜佛像制作“昌都工匠群”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作者在考察西藏拉萨地区和昌都地区铜像作坊时发现,这些铜像作坊的工匠均来自昌都的柴维乡和嘎玛乡。近百年来,工匠们不断地从翁达岗村为代表的柴维乡和嘎玛乡迁到西藏各地,或者到新的地方定居组织工场,或者到西南各藏传佛教寺庙制作铜佛像,已形成中国西南最主要的制作藏传佛教铜像的工匠群体。他们主要由血缘和亲戚关系组成,并在各地建立起一个个铜佛像制作工场,对亲缘关系和昌都的地理认同成为其技艺传承的纽带。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群众中广泛流传着铜鼓的传说。在一些铜鼓传说中,铜鼓能够威伏毒蛇猛兽并战败作为旱涝之灾等自然力化身的各种妖魔。据此,本人认为,在古代社会,铜鼓除具有以往学者们所认为的各种功用外,还可能曾被作为镇物运用于厌胜仪式,以禳除各种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20.
宜州近年发现的两面石寨山型铜鼓和画马崖岩画 ,同属一个地点。这一发现 ,为了解历史上宜州一带的壮族先民与滇越民族的关系 ,揭示宋代“宜州买马”的交易场所和明代“怀远驿铺”的历史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