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T.S.艾略特在其作品《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中借渔王神话、轮回、禁欲等主题以及"荷花"意象、"轮子"意象、循环时间观和"四大皆空"来表达对印度教和佛教思想的尊崇。虽然《小吉丁》中,诗人倾向于将印度教和佛教视为诗歌创作的手段,但其跨越文化樊篱、穿越时空的诗创风格激发了美国60年代的"垮掉派"代表人物对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之沿着艾略特的思维路径继续寻找西方社会获得拯救的东方良药。  相似文献   

2.
《四个四重奏》:"玫瑰园"多层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玫瑰园"是《四个四重奏》中的主体意象,它链接四个四重奏,又把每一个四重奏的各个乐章连为一体,给《四个四重奏》构成了一个以它为中心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框架结构和整体意象;同时又体现了T.S.艾略特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实现了宗教信仰的圆满宿愿,构建了多元宗教文化作支柱的"伊甸园"式的"天人合一"的完美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西现代文学交流,T.S.艾略特不可忽视.本文首先梳理了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情况,澄清了一些学术问题,然后对中国现代诗人接受艾略特的影响进行辨析,论述了中国诗人接受艾略特的学理逻辑.文章认为: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国诗歌对艾略特的接受过程,就是艾略特的"中国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从形式到内容都受但丁《神曲》的影响,虽然始终都有叙事的成分,带着历史感,但都是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沉思,诗写的是幻觉、虚无;内容上涉及哲学、宗教和神学。《四个四重奏》是借英、美两国四个地名的移动变换,表达诗人时空观的哲理玄思。文中,诗人的时间观念也就是诗人的诗学真谛。诗人用哲学及其宗教观念来传达他的学术思想,和他的回归意识的辩证或悖论哲理。借此,解答了他生命回归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四个四重奏》的主题是多元主题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类似于音乐中的和谐音与不和谐音。不和谐音在《四个四重奏》中表现在诗人艾略特运用了复杂、抽象的陌生化意象和蕴涵宗教哲理冥思的悖论式语言。诗中的这种不和谐音,带给读者不确定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  相似文献   

6.
《四个四重奏》的主题是多元主题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类似于音乐中的和谐音与不和谐音。不和谐音在《四个四重奏》中表现在诗人艾略特运用了复杂、抽象的陌生化意象和蕴涵宗教哲理冥思的悖论式语言。诗中的这种不和谐音,带给读者不确定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  相似文献   

7.
《四个四重奏》是艾略特对人类苦难毕生探索的结晶,也是他诗歌艺术的巅峰。赏析艾略特的诗歌创作艺术,必须深入了解和分析他对人类苦难根源及其意义的探索。而这一切,又与艾略特强烈的"寻根"意识、家庭背景、童年经历和他所生活的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早期的《荒原》到后期的《四首四重奏》,艾略特对诗歌形式的探索经历了从多恩(统一的感受力)到乔伊斯(神话方法),再到但丁(一以贯之的哲学信仰)的变化。艾略特认为,只有重建信仰才能解决现代写作的形式危机。  相似文献   

9.
叶维廉先生是我国台湾最早系统研究和评论艾略特诗歌和诗学理论的学者.本文在释读叶维廉先生1957—1960年间发表的《陶潜的〈归去来辞〉与库莱的〈愿〉之比较》《〈焚毁的诺顿〉之世界》《艾略特的批评》《静止的中国花瓶——艾略特与中国诗的意象》等文章的基础上,就叶维廉先生关于"客观应和的事象""沉思的展现""一种独特的诚实""真诗的暗示性"等观点进行综述、比较和评论,进而揭示叶维廉先生在我国艾略特诗歌创作、诗学理论研究与诗歌翻译方面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T.E.休姆的诗学理念和诗歌创作对发轫期的意象派有着独特贡献,其倡导的"语言干练"、"用词准确"、"意象新颖"、"自由韵律"等诗学观为意象派诗歌运动指明了方向;而"反浪漫主义思想"作为意象派的"根本立场",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因此,用"《秋》意无限"来形容其对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影响,再恰当不过。但不容忽视的是,其局限性也一览无余。意象的"客观与精准"以及语言的"具体"等让意象派诗歌失去了"朦胧之美";他反对"宏大主题"的理念也束缚了诗人的创作。这或多或少地为意象派诗歌走向没落埋下祸根,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其只能"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1.
<四个四重奏>是一部诗与乐完美结合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品,艾略特的创作理念中早已预设了"四重奏"这一音乐学概念.艾略特这部作品的主题意义,是借助复调、对位、和声、变奏等音乐技法来建构的.只有首先从音乐性主题结构和相关音乐技法切入,才能完整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艾略特是二十世纪整个上半叶辉映西方文坛的先驱,他的早期代表作《荒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宣言书”。通过对这首诗中的21位女性形象的梳理分析,笔者发现没有一位形象是积极正面的,而隐藏在这些形象描写的背后的诗人对她们的态度也是或斥责、或鄙夷、或嘲讽、或忽视,最多也只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这些都反映了诗人的反女权主义倾向和传统的男权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反映了文化身份的流动性."美国人"和"中国人"不再是程式化形象,而是"中"与"美"的相融.作品主人公文化源头在中国,在追寻"美国梦"的过程中无意识淡化了传统,融入了多元文化,对美国人的文化身份作了新思考,折射出作者华裔族性意识的淡化,对美国属性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T .S .Eliot -aCelebratedAmerieanPo et,DramatistandcriticT .S .Eliot (1 888— 1 965 ) ,acelebratedAmeri canpoet,dramatistandcritic,receivedanexcellenteducationofclassicalliteraturewhenhewasyoung .HefinishedhisstudiesinHarvardundertheguidanceofthewell-knownscholarsIrvin…  相似文献   

15.
乔治·艾略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与众不同的吉卜赛人形象,并借他们表达了强烈的文化叛逆意识。艾略特作品对神秘的吉卜赛文化进行了揭秘,还表现出对西方主流社会对其丑化的不认同态度,揭示了造成19世纪吉卜赛人生存困境的社会根源。艾略特作品让吉卜赛人成为非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他们的存在使社会规范本身都有遭质疑的意味。此外,艾略特作品对吉卜赛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出了道德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作家本人不同于传统思维的种族观。通过吉卜赛人形象,艾略特作品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从内部捣毁霸权文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美国这一民族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同时也体现了美国自觉意识的觉醒.他们利用东方中国的他者形象来企图达到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目的,但是由于相当程度上的想象和偏见的存在,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中呈现了大量并不公正的中国"幻象".  相似文献   

17.
美国英语的异质性及文化同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英语是该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在许多方面都有别于英国英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符号,它既反映文化又影响文化,同时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美国英语的变异程度很大,混杂的美国文化在美国英语的引导下,逐渐走向统一,凸显了文化的同质性。  相似文献   

18.
拉美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较少的排他性,因为混合文化的本身就是不同文化因子的组合,比较容易吸收外来的文化。拉美文学中各种不同流派的发生和形成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魔幻现实主义便是阿斯图里亚斯、乌斯拉尔.彼特里、卡彭铁尔将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用于拉美现实的结果。可以这样说,拉美的各种文学流派是世界文学思潮在拉美的投影,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文学现象都能从拉美文学中找到对应的东西,但拉美文学从未被其他文学所同化、所取代。拉美文学本身就有一种自我净化的系统,这就是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这种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便是拉美文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