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前国内学术界大多只把格柏森当作"非理性主义"、"生命直觉主义"的代表,正面的评价不多.事实上,如果把柏格森放到整个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流派发展史中来看的话,他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桥梁.正是他和他所代表的生命美学流派,导致了美学研究从传统"理念"论到现代"生成"论的总体转向,他和整个生命美学流派带来的两个核心观念--"生成"与"体验",让后来的许多学派如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等,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后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向,由前期强调"工具本体",转向强调"心理本体",特别是提出建构"情本体";李泽厚美学由前期的"实践乌托邦"转向后期的"情感乌托邦".李泽厚的情本体论依然延续了实践美学的主体性路线以及意识哲学的立场,而这也是它的致命弱点.现代人类为了摆脱生存困境,确实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审美乌托邦.审美乌托邦建立在存在(生存)本体论基础上,它超越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对立,也超越了意识美学和身体美学的对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生存体验,体现出超越现实的终极追求.它能够在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现代社会,为人类建立一个精神家园.当代哲学走向审美主义,根据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含泪的笑——论迪伦马特的戏剧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迪伦马特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思潮中的许多特点,熔铸成自己独特的戏剧艺术与戏剧美学.创作上他拒绝从现成的理论原则出发,强调"瞬间直觉";他痴迷于怪诞风格,喜欢"即兴奇想";他推崇悖谬思维,并使之成为他的艺术秘诀;他将悲情隐于笑闹之中,以其构成"含泪的笑"的、黑色幽默式的悲喜剧艺术.他的戏剧既具艺术性,又具哲理性;既具现代性,又具大众性.  相似文献   

4.
钱穆的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美学思想有着历史的承继关系.他提出艺术就是道义,艺术就是人生的美学主张,这是他对前人"文道"说在现代人生中进行的新思考和新阐释.这一观点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他任何艺术探讨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土壤、精神实质、文化寓意等方面来考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之文学、美学和文化特征,可将其形象化概括为西方现当代文化"荒原"上长出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趣味"由味觉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是现代性美学话语开始建立的标志之一。而在中国,"趣"和"味"很早就有"审美鉴赏"的意思,但它们并不是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趣味"范畴。"趣味"作为现代美学范畴,它暗含了作为人生意义的现代人文主义的内容,而这一意义必须建立在现代性结构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趣味"范畴需要经过现代转换,才是现代美学范畴。梁启超关于"趣味"范畴的界定是在现代性兴起后新的文化和心性结构下作出的,他所谓"趣味"具有支撑人生意义的内容,因而成为现代"趣味"范畴意义转折的开始。而在朱光潜那里,趣味范畴融合古今和中西的意义,"趣味"理论实现了综合之后开始向现代美学范畴转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追溯了对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拜民主义在"五四"时期的种种表现,并分析了"五四"时期这一思潮与后来拜民主义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指出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中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屡犯"左"倾错误,拜民主义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贺贻孙是明末清初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他具有十分丰富的诗歌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贺贻孙对独标的"化境"说所包含的审美意蕴作了深入地发掘与丰富,成为其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的诗歌作者将其奉为诗歌创作的圭臬.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时期的重要人物,蔡元培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道德成为蔡元培接受康德的两个基本前提,二是蔡元培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美感,三是蔡元培对康德的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和中国现实需要对康德思想加以吸收改造,把无功利的美学变成了"无用之用"的美学,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章辉先生指责新实践美学对美和艺术的问题进行了"本质主义"的处理,把关的起源等同于美的本质,并且其美的定义"对象化的情感"亦并无新意,没有关注现代生存问题,此外还就审美超越和现象学的主客关系问题对新实践美学提出了质疑.实际上,章辉先生所说的"后实践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生命"、"超越",以及从"审美活动"出发来建立美学体系,在"新实践美学"中其实都可以找到,问题只在于如何组合这些概念.本质主义不等于谬误,也不等于把起源混同于本质;"对象化的情感"这一美的定义的首创性是无容置疑的,它本身就涉及到了美学与现代生存状况的关系问题;"审美超越"并非章辉先生首次提出,章辉先生对他引以为自己的"生命美学"的"思想资源"的现象学、解释学美学、生命美学、存在美学等等都用割断思想的历史关联的办法来看待,里面充斥着误解.所以他对新实践美学的每一点批评都是不成立的.当然,目前的新实践美学体系仍然是一个极其粗略的框架,在此框架上还需要覆盖上丰满的血肉,还有有待发展和改进的地方.这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外,也欢迎一切立足于扎扎实实的学问根基和切切实实的审美体验之上的批评和质疑.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语境:"他者"与"世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两大系统的中西哲学文化,对"他者"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在后现代语境中,解构理论对西方本体论传统的反思,中国艺术美学风格面向世界的现代性建设,赋予中国传统文明和当代艺术创造新的意义.只有以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为背景,从"他者"角度切入,才能揭示出当代审美创造的文化与美学意义及引发的问题内涵.  相似文献   

12.
植田寿藏是日本昭和前期美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贡献是构建了以"表象性"为核心的美学、艺术哲学体系.植田寿藏美学研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艺术世界无限的多样性、差异性的充分体认与尊重;(2)多重意义上的"对话"姿态;(3)"弱理论"品格.植田晚年曾总结自己一生的治学理念,即"不是为了生活而学问,而是为了学问而生活",表达了他对于学问的纯粹性的坚守.实际上,在他的美学研究中.同样体现了他对于审美和艺术的自律价值、对它的纯粹性的坚守.这种自律的美学立场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免招致脱离社会、轻视内容甚至形式主义之类的批评.但是,如果考虑到植田理论形成过程中的特殊历史语境--日本军团主义疯狂对外扩张、发动对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他所采取的这种超越的立场恰恰显示了其理论的可贵价值.这也是植田芙学能够获得学界量新认识和评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深受儒家"内圣外王"传统思想影响的丁文江,从其"少数人"努力的英雄史观、唯科学主义的信念和实用主义的政治观出发,积极提倡"好政府主义".丁后来出任淞沪总办和提出"新式独裁"论,是其"好政府主义"政治理念的实践和延伸.从20年代特定的历史条件来看,丁文江倡导的"好政府主义"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和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论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是以怪诞的方法来颠覆基督教神学正统观念,重新确立人本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拉伯雷的"怪诞"美学思想深受中世纪民间诙谐文化和狂欢节庆的影响,并由此确立了他的"怪诞"美学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卡尔纳普主张从哲学中清除形而上学.他拒斥行而上学,对综合命题提出了确证代替证实的标准,后来走向概率研究,为现代归纳逻辑发展开辟了新方向;对于分析命题则从句法分析到语义分析,为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作出了贡献.然而他主张的物理主义却并未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独特的人生经历、情感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使其小说创作充满了浓重的感伤主义色彩.从早期的"情感小说"到后来的"留学生小说",分别从"人类情感的困境"和"生存的两难和尴尬"的不同角度展示了人生的无常感、历史的苍凉感和文化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17.
卢卡奇早期著作<心灵与形式>和<小说理论>是20世纪美学的重要文献,其所包含的文艺理论思想反映了卢卡奇早期世界观、美学观形成的渊源与特点.这两部著作是在卢卡奇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前完成的,受到康德主义和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也受到狄尔泰生命哲学的影响,但他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正确的,而且在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些思想,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哲学、美学和文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新柏拉图主义”一词系19世纪学者发明,指的主要是普罗提诺的哲学,其中对美的关注,前无古人.普罗提诺以“太一”改写柏拉图主义,应是提供了另一种灵魂拯救的途径.故他思想中的神秘主义部分后来被基督教主流意识形态吸收进来,有一种必然性.包括他将美的本因归原于神,在与心灵联姻的过程中,赋予艺术一种神圣意味,都对后代美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海子的《河流》既是将历史的感知和审美融注到个人生命的体验,也是诗人突破时间、历史的维度展现生命的形而上学的追问,他不断将个人的抒情融入知性的思辨与思考探求中,从个人生活的河流绵向精神的大河.河流中渗透着传统、东方的美学体验,也同时开始吸收借鉴西方的知性、宗教意识,包含了极具现代视野的神话与哲学思维,是世界性文学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体现.这为他后来所形成的跨越东西方文化经验、跨越民族与人类、诗与真理相结合的"大诗"写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东方美学"的可能性——柳宗悦的"民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索悦是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者和民艺美学的实践者,毕生致力于民众艺术的研究.他以东方人的独特视角,在民间日常生活的器物上,发现了"出尘超俗的美".创造了"民艺"一词、民艺理论和民艺事业.在创建民意理论的过程中.柳宗悦通过对西方最新艺术运动进程以及"美"与"用"、"型"与"形"这两组概念的深入研究.找到了构建东方美学的可能性.柳宗悦所构建的东方美学虽以超越西方现代个人主义为目标,但与西方美学并不相悖.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同时,在柳宗悦那里,传统本身与现代化并不完全相对立,是可以通过现代化进程得以重组、其意义得到重新认识的,如中世纪末期的茶道即经柳宗悦之手作为民艺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