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构建的依据,探析"以人为本"思想所倡导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思想蕴涵,及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中的实践要求,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境界,对于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一、"共同富裕"的理论与"以人为本"在内涵方面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性;二、"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人性关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三、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依靠的对象是人民,这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四、"共同富裕"的理论,对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革命话语体系、建设话语体系、改革话语体系、发展话语体系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的价值取向分别是解放人民群众、改造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群众、发展人民群众。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人一步步真正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主体。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之归宿。把握这一价值取向,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才能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并使之永葆青春和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强后盾与智力支撑,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思想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这一思想的产生,既有国际背景也有国内背景;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理论、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这一思想的深厚意蕴,包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新时代中国要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需要打好三大攻坚战,缩小两大差距,提升五大文明,又要稳步迈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相似文献   

5.
评估和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政治认同的思想价值;具有衔接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价值;具有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的世界价值.评估和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遵循兼顾全面和要素协同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原则、系统评估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动态评估与静态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回顾中国40年小康社会的建设历程,其基本经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是基本遵循;党的大布局优势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重要抓手;关照"中国体验",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人民”始终是党执政的根基与命脉所在、力量与底气之源。从人民至上理念的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其奠定理论基础;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为其注入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对于性质与宗旨的贯彻为其提供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百年赓续传承,体现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贯彻群众理论;展现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在民主政治建设、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党的建设等全部事业中牢牢坚守人民立场;呈现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同富裕坚持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代表论彰显人民利益至上、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人民;从新时代布展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俱彰显贯彻人民至上理念,牢牢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与造福于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7.
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期面对发展新要求、发展新困境而产生的创新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创新.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发展方向、发展动力;是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灵魂.探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胡锦涛的群众观点集中诠释了这一理念.不仅时时处处表明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高度尊重,又随时随地体现出始终依靠人民、问计于民的宽广胸怀;不仅进一步顺应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执政为民的时代潮流,又旗帜鲜明地突出了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最严格的要求,是全党同志,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9.
民生现代化体现在民生改善理念的先进性、方法的科学性、主体的广泛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民生现代化关系表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追求,全面深化改革是内生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民生现代化建构理路表达为:民生现代化建构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核心,离不开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体架构上看,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条主线,继而成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内部结构看,每一个"全面"都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逻辑,每一个"全面"都指向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维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倒逼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构成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夯实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根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主体地位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论等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实践主体地位、利益主体地位、价值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必须依靠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必须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它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也是贯穿于中国扶贫减贫脱贫工作的内在价值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这一理念是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具体到贫困治理领域,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由人民共享的政治立场,注重激发贫困主体内生动力,努力形成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坚持以精准为原则,打造"多元路径布局"的扶贫体系,不断提高贫困治理实效。正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指引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这充分彰显了中国脱贫巨大成就,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也宣告了一个旧的时代结束。  相似文献   

14.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所提出的崭新的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为密切,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实现共享发展,需要深刻理解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同时还需要认清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把握好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增强公仆意识,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并将以人为本提高到"两个最高":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如何始终坚定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坚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国梦",概括起来就一句话:"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突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毛泽东的人民动力观强调人民是实现梦想的动力、是梦想的受益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思想要求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是实现"中国梦"依靠力量的理论依据。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这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又一个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满足人的全面价值的发展要求,关注公平问题,强调效率与公平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民的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人为本"的历史沿革,"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和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这种发展观是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实践及利益实现程度为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本文以唯物史观关于"人"的问题为根据,再次解读了"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本质理论的科学把握,即首先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视角考察了这一发展原则的深刻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这一发展原则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必将是群艺馆搞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具体奋斗目标。所以,如何发挥群艺馆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主导功能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