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跨文化沟通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失语危机,这与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误读现象密不可分。文化误读虽是哲学、文学、音乐学、戏剧学、翻译学、语言学各人文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但误读并不意味着失去。本文从跨文化视域下的沟通、接受、理解等方面,分析多元文化与本体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现当代人文研究中的文化误读、文化失语和文化再生,并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及保护问题,对我国传统文化如何自立、如何与他文化交互与共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降来青早期移民的祖籍问题,民间和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在今天江苏省南京市、笔者以今天南京珠玑巷不可考为起点,经过对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的辨析查考,提出两种推论认为;所谓南京珠玑巷一是可能在今天浙江诸暨市(为同音之转),二是可能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该地曾是旧县祥符)。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异、官方和民间话语修正的双重作用而使其发生了改变,并最终使这一文化符号在误读的情况下,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不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了解对方,才能相互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互相包容,互相对话,进而才能谱写全人类和谐的篇章.文章就汉语语境、西方语境对伊斯兰"造物主"概念出现的误读现象作了深度解析,并提醒人们从微观层面上关注各级读物和各类媒体对伊斯兰文化的误解或曲解现象.  相似文献   

4.
问难"族群"     
考察近年来的"族群话语",我们发现了以下缺点(1)由于诸家在使用学术概念时不注意词义、词源和词用,也不注意同一个词汇在不同文化和国度的变异,且较少联系中国历史,尤其较少联系中国"民族"和"族群"话语的近代演变史,更缺乏足够的个案和国内少数民族表述的支持,结果,以印刷文字出现的讨论,大多成为西方话语或者西方话语的汉语代言.(2)缺少辩证和历时的观点,沉湎于"宏大叙事",束缚于功能论,受制于原生说,不能认识"民族"和"族群"的翻译话语,本质上是政治权力史,处在一个前后不同的、开放的变化过程.(3)由于学术上的急躁,有的作者对中外相关著述咀嚼不细,乃至误读、误用、误译、误批.  相似文献   

5.
民族识别之前的汉族是融合了若干少数族群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表达是华夏之汉;民族识别以来作为中华民族众多民族或族群之一的汉族更趋向于成为与其他少数族群并列的、单一的族群.王明柯关于历史上少数族群通过攀附汉以实现身份认同的论述与张兆和关于近代以来苗族拒绝汉族身份而宣称苗族身份的认同的论述均显示了华夏之汉与族群之汉的差异,忽视二者的差异是后来学者对许烺光"民族错失"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化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并存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一大特征.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发展中国家已经尝试着用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去对抗西方的普世主义政策,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实际上正是文化民族主义理论的威力所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人们对文化民族主义还存有许多误读,必须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本文通过探讨文化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旨在说明,文化民族主义不等同于"非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西方对于西藏的媒体建构呈现出诸多"刻板印象".文章从西方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切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刻板印象"和"集体误读"的文化主因;并分析了西方媒体对藏报道中使用的"他者化"新闻框架.最后,就西藏如何通过改善传播手段重塑其对外形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是从兼顾典籍阐释、案例举要与传媒透视相结合基础上切入阿拉伯-伊斯兰问题被普遍误读这一核心内容,展开关于国际问题的微观辨析与国际关系的宏观把握,力求完成从表达强势文化霸权的国际传媒热点问题研究转向国际传媒热点问题中有关贬损弱势文化的表达研究,从而使社会学的基础研究真正参与并思考国际事务,达到破立并举的双重学术目的.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到<问难"族群">一文,其中多处针对笔者的几篇文章提出了评议和"指正",应该算是对笔者几篇文章的一个回应,这是令人高兴的.然而,仔细读后,又颇为失望,"问难"一文所质疑的着眼点并未涉及笔者文章的实质内容,除了一些"大而化之"的评论外,但凡触及具体问题不是对笔者原文的"误读"(或"未读")就是"误批".惟一令人感到需要回应的问题,是"问难"作者针对笔者文章中质疑"马克思主义族群理论"说而提出的新论断.为此,笔者决定就"问难"一文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10.
“文化借重”是指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为获得赢效的传播效果,自觉地利用其它优势或强势文化符号,将其作为传播的主题要素以助其传播成功的一种特殊策略.“刘三姐”在其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误读”与“挪借”模式、“印象”模式、“寻找”模式、“经典重绎”模式、“异质同构”模式和“恶搞”模式等六种模式,以期由对“借重模式”的讨论而引发了今后如何对文化资源加以激活利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国家文化安全是新时代中国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合理有效的国家文化安全空间,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要保证国家文化处于安全状态,不能仅仅满足于国家内部主流文化安全不受威胁,更重要的是在对外交往交流中,不断扩大文化安全屏障,保证国家形象在异质文化语境中不受到诋毁。民族典籍外译是国家文化重要载体、是建构异质文化语境中真实民族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民族典籍外译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遵循翻译安全这一基本原则,发挥捍卫民族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作用,纠正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民族形象的曲解和误读,构筑守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首道防线。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罗兰·巴特的《符号帝国》是一本具有游记随笔性质的作品,其中谈到日本的文化之物是一种回到物本身的纯粹指示性符号,即去除了意义的空无的观点,是作者立足旅游者心态和视角而对异域文化产生的一种审美性"误读"。日本文化源于中国文化,两国文化传统中的上层社会文化之物(符号)都具有很强的秩序性和欲望性;百姓日常生活文化之物(符号)没有强大的欲望意指,是因为它被压抑在实用、简约的状态;空无文化不是东方文化的全貌,且有着具体的社会历史原因,是一种被秩序文化压抑的曲折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13.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阐述了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与重大作用,进一步明确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凸显了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5.
"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闽台说"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语言学的实践多局限于今南岛语族族群分布范围,忽视了华南上古百越这一重要的古南岛系统文化.最近的民族考古学研究又将"原南岛语族"文化说成是闽台沿海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的大坌坑文化和富国墩类型,与百越一南岛一体化的民族文化格局和我国大陆东南到东南亚、太平洋群岛间土著民族考古文化的统一性不相吻合.将富国墩类型之后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昙石山文化等说成是"南岛语族"文化的终结、"汉藏语族"文化的开端,更割裂了东南史前、上古土著民族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种文化而言,文化的主体始终肩负着对自己文化的认知与表述。回族清真寺“清真”嵌字联对于清真二字的文化表述,就是回族人对自己文化的自我认知与阐释,是文化适融与创新的表现,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在大量回族清真寺清真嵌字联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分析与归纳了清真嵌字联对清真的文化阐释,是对清真文化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科学准确地把握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正确认识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系,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方向的关系,人民利益与人民利益代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新慧 《民族学刊》2014,5(4):19-23,109-111
从西方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切入,分析西方对于中国西藏的媒体建构中几成常态的诸多"刻板印象"可以发现,造成这种"集体误读"的文化主因包括"香格里拉情节"之下的东方主义心态、媒体建构下的西方社会"西藏观"和西方对西藏宗教的单方面臆想。西方媒体中的西藏形象既是西藏部分现实的写照,更是西方文化欲望的投影,折射出强烈的东方主义心态。面对此种情形,只有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投身全球化的进程,用国际化的手段和方式传递自己的声音,才能实现西藏对外形象的重塑。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一种“个人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的,不能简单地说它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从“文化资本”这个角度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