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 ,从整体上把握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特色 ,有助于揭示毛泽东这一思想的真正科学价值。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脉相承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发展 ,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理论品格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 ;首次提出了在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中居核心地位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尤其是关注人的生命生存状态,关怀人的生命发展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价值诉求,生命化教育理念正是体现对人的生命尊重和关怀的教育取向。本文从生命化教育视角出发探究了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出原因,旨在建构提升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质量的有效策略,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凸显了人的自我表现与自我肯定。在人学视阈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价值给予正确的评价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这不仅缘于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更在于二者在人学视阈中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历史形态的辩证发展过程,从最本质和最一般的方面概括和思考了人的生命本质、价值与归宿,也内在地规定了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这对于今天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价值与现实使命,以及基于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和践行生命价值三个向度而建构起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注在了教育事业上,并从中获得了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丰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今天,我们有必要从这位“轴心时代”的伟大教育家身上得到启发和陴益。本文试图通过《论语》对孔子的生命化教育观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有教无类生命是上苍赐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得到尊重的权利。康德说:“人是目的”,是指所有的人都是目的,不是一部分人是目的,一…  相似文献   

5.
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应当把培养人的“生命意识”列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即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用泰戈尔的话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传递生命信息.生物学科对培养人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位子课程改革前沿的生物学科在新的时代更加负载教育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意义,引导学生懂得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的任务.本文沿“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三个梯度阐述了生物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其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并发挥的作用力,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立足于人的本质及整体,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启发人们对生活意义的反思和整合文化场力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精神生产之力和意志创造之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功能发挥是社会发展和实现党的“三个代表”思想的客观要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功能,可以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性质和培养人的主体性人格的根本目的,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及面向世界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生命本位”是福禄培尔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点,也是福禄培尔在透析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基础上提出的 时代命题,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教育价值。在《人的教育》中,福禄培尔将生命哲学思想引入儿童教育领域,这源自于他对传 统教育强制、严苛干预儿童自然发展现实的批判和回应。福禄培尔立足儿童成长发展基本规律,认为儿童生命的本来“颜色” 是最纯粹、自然、本真的“原色”,教育只有遵守和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秩序才能回归生命本真,从而达成教育意义和兑现儿童生 命价值。福禄培尔“生命本位”教育思想是反身当前教育中背离儿童生命秩序积弊,弥合传统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断裂的创新 性言说,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仍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承载着时代新人培养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回溯到马克思身体思想的逻辑起点,深刻理解“以劳化人、以动育人”的价值导向——劳动教育关切身心健康,培育时代新人生命健康观;劳动教育关爱自然生命,培育时代新人生态文明观;劳动教育关注社会关系,陶铸时代新人公共交往观;劳动教育关怀人类命运,培育时代新人世界历史观。在此基础上,直面时代新人培养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展开需要在“身心合一”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完整的人”,在“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中培育多维价值观,在“多重场域”的劳动实践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基本精神是理性和自由,其根本目的在于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同时,贯穿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主体思想也是康德主体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主体教育思想超越了此前的同类思想,具体体现为:教育以培养"成其为人"的人为教育目的;道德教育通过发展理性,遵守自身的道德律,实现自己的自由;以心理学、道德的教育和教育实验为基础的智育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育承载着时代新人培养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回溯到马克思身体思想的逻辑起点,深刻理解“以劳化人、以动育人”的价值导向——劳动教育关切身心健康,培育时代新人生命健康观;劳动教育关爱自然生命,培育时代新人生态文明观;劳动教育关注社会关系,陶铸时代新人公共交往观;劳动教育关怀人类命运,培育时代新人世界历史观。在此基础上,直面时代新人培养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展开需要在“身心合一”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完整的人”,在“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中培育多维价值观,在“多重场域”的劳动实践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环境中,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必将带来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也就使得人的平衡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作为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平衡发展为其在新时代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同时也就要求当下其系统的构建应当以人的平衡发展为中心。梳理了新时代人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及对应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希冀从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建所需的理念、机制、动力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媒介素养与教育公平关系探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收集与获取与人的发展关系重大,作为应对信息社会的一项重要策略,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信息社会,教育公平应该重点考量能否公平地满足人们终身需要学习的机会。媒介素养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素养,培养人们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中国迫切需要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重视和发挥教育所具有的减少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公平的功能,以应对信息社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3.
闫莉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1):150-152,72
“知”性教育与“智”性教育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工业社会“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思维的影响,在教学上采取“知”性教育,使教育失去了育人的本真意义。教育是一种为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所具有的这种本质属性及现实对于人的发展的需要为“智”性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和必然的条件。因此,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彻底实现观念的转变,不仅要让学生“拥有知识”,更要让他们“懂得知识”,把塑造健全的主体作为教学的使命,使教育真正实现对生活的回归、对人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文化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文明以止,其必由学。我们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教育,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和而不同”的理念、倡导生态文明、树立非功利的社会本位观,促进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5.
生涯教育所诠释的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大学生生涯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趋势,也是引导大学生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生涯教育的指导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实施大学生生涯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提高专业素质是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面向新世纪的中学教师专业素质应具有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要以基础教育的超前性、发展性和社会性为基础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在知识结构上要具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有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及人文素养,有教育学科的专门知识,还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17.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业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扬人的主体性,能生成新时代条件下的主体性人格。中国传统教育中《孟子》的道德主体性人格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对当今社会以占有性为特征的主体性人格的重构具有某种内在的启示意义。现时代背景下的主体性人格培养应以人内在价值体现的道德人格培养为导向,以人外在价值体现的科学理性人格的培养为主题。  相似文献   

18.
情感史研究旨在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参与者自身经历的事件,洞悉其情感表达,并解读他们情感体验背后的历史意义。作为教育史研究的新视域,开展情感史研究能转换教育史学研究范式,推动教育史研究重心下移;践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立足于人的主体性价值;强化教育史鉴今功能,给教育情感以历史观照;顺应国际史学发展趋势,拓宽教育史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开展情感史研究,应以学校和家庭教育情感史为主题,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神经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树立大教育史观,注重记忆、回忆录、自传、书信等史料的搜集,采用教育叙事和口述历史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