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无论是比喻还是借代,它们涉及的本体和客体在话语中最终都表现为相应的词语,因此,本体与客体之间的所谓"相似性"及"相关性"不可避免地会转化为相应词语语义间的特定联系。具体地说,构成比喻的本体词与喻体词的词义中要有相同或相近的义素(或义项),而借代中的代体词则是对本体词词义解释或说明的一个义项。区分借喻和借代,关键就在辨析清楚客体词与本体词之间这种不同的词义关系。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不同词性词有不同常模特征规律。名词的具体性、意象性、语义透明度最高,但笔画数最少;动词的词频最高、习得年龄最晚,但感官经验度最低;形容词的熟悉性、主观词频和情感经验度最高,但具体性最低。同时,具体性、意象性和感官经验度之间的相互关联只存在于名词和形容词中。13个常模特征可以归为频率、语义、视觉复杂性和词义数四个公共因子,但各因子所主要代表的变量情况在不同词性词之间有相似,亦有不同。另外,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相似性高于它们分别与名词之间的相似性程度,习得年龄、情感经验度、意象性和主观词义数最能把名词与另外两种词性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3.
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三部语料为基本材料,对明清山东方言中的一类词——拟声词发展为动词进行探究和分析,发现很多拟声词发生了"从拟声到言说"的词义演变,即这类词既表拟声,又有由拟声而来的动作义,而且在山东方言中,这些拟声词演变出的表动作的动词词义,不再是临时用法而成了词的固有义项。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性范畴"一般通过具有性范畴的属性名词、非属性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来体现,本质上属于词义范畴。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由"对象义、属性义、特征值义"三个词义要素和"指示义、蕴涵义"两个词义层组成的词义球结构模型。对具有性范畴的非属性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词义球结构来说,性范畴都是蕴涵的,是蕴涵于词义之中的词义内容,都处于隐性的蕴涵义地位,属于词的性范畴蕴涵义。词与词之间的性范畴蕴涵义是否一致影响句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评介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这部词典具有释义科学、方便实用的优点.科学性表现在从句法角度审视虚词,解释准确,并把相关虚词进行辨析,指明其细微差别;又力求找出一个虚词诸多义项和用法的中心,用以统领各个义项,突出了词义的系统性.实用性表现在收词广泛,差不多常用虚词(包括常见的文言虚词)、语法化倾向明显的某些实词,都尽数收录;每个词条除注音外,还标示词性、解释词义、列举用例、提示用法、把相关词进行辨析等内容,从不同侧面帮助读者掌握虚词;还针对社会上使用虚词的常见错误加以提示,通过用例具体显现词的用法,用例让读者爱读,富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方方言与普通话动词的同形异义现象,从微观上看,以某个词的某一义项为单位,有义项的含义扩大或缩小、义项的用法转移、义项的感情色彩不同,以及义项含义迥异四种主要表现形式;从宏观上看,以某个词为单位,北方方言与普通话动词的同形异义现象在词汇类型、词的构成等方面体现出三个特点。这些现象和特点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动词自身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动量词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观汉语词汇发展历史,虚词一般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通常会因某个词的组织结构变化和词义演变等因素影响而引发词性的变化,使其失去或淡化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词汇语法化过程。而动量词的产生正好与之相符。动量词的产生与动词密切相关,是由动词演化而来,并非也从名词中演化而来。动量义只不过是由动词义引申出的一个义项,动量词的产生其实就是词义引申的结果。由此也可证明词义的演变也是诱发词汇语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毕竟"最早出现在汉代,其词性为动词,同时,"毕竟"语法化与"必"、"毕"和"竟"的语法化过程密不可分,"毕"、"必"、"竟"经历了从名词到动词再到副词的历程,"毕竟"由动词虚化为副词。现代汉语副词的来源与动词和名词密切相关,是由名词或动词演化而来。副词的意义也是由名词义演化为动词义,再由动词义引申出的一个义项。因此,现代汉语副词的产生其实就是名词和动词词义引申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9.
围绕“につれて”“にしたがつて”“にともたつて”这三个复合接续助词,对其与原动词的关联及在句子中的意义用法进行了一番考察。这三个词都是由动词进化而来的,其中“につれて”语法化程度最高,与原动词的关联性最小;而“にしたがつて”受到原动词词义上的一定限制,“にともたつて”则在保持原词义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语法功能。从在句子中的用法意义来说,“につれて”“にしたがつて”对前项有所要求,通常表示前项为后项的发展性伴随条件,而“にともたつて”除此之外还可单纯表示一次性伴随条件。  相似文献   

10.
语法和词汇的关系体现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平面上。共时平面上主要表现为词的词汇意义对词的语法功能的影响 ,词汇意义中的语义特征制约词的句法搭配 ,词的价特征以词汇意义为基础 ,词汇意义对词的分类有重要影响。在历时平面上 ,主要表现为句法结构对于词义的影响和词义变化对于词语法功能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结果可能导致实词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复合词的结构与句法结构是平行或一致的”说是学界流行的观点,但在实际区别两者时,又认为语法结构标准是最重要的。前后冲突直接而明显。实际上,复合词与短语在性质与功能、意义透明度、是否产生语法意义、成分属性及其与整体功能之间的关系、语序及其价值五个方面差异显著。复合词与短语不存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或平行性,语法标准不应也不能是区别复合词和短语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单词是基本的语言单位。词汇含义和语法形式是单词的两个典型特征。要想生动、形象地运用单词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本文以俄语中最常使用的动词为例 ,对如何使一个单词的词汇含义与语法形式保持协调一致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汉语无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汉语“形态”的研究形成了三种观点:(1)汉语没有形态;(2)汉语缺乏形态;(3)汉语具有广义的形态。语言事实说明:汉语没有形态,汉语语法意义的表达是通过其语法形式来表达的,这是由语言的民族性所决定的。印欧语和汉语在语法意义的表达上有本质上的差异,印欧语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而汉语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其语法形式如语序、虚词、助词、语音、实词、组合与变换、重叠、语境等来表达的。坚持汉语没有形态的观点,有利于从汉语本身的语言事实来研究汉语,从而真正搞清楚汉语的语法系统。  相似文献   

14.
汉日语动词在应用方面各自有着许多独特之处。本文只就汉日语动词在重叠使用以及与数量词连用时的特点进行比较。在动词重叠的比较中,就双方动词重叠使用的规律、表义及日汉对译问题进行了说明。在动词与数量词连用时特点的比较中,概述了汉日语数量词的位置、量词单独使用的情况、带"一"的量词所指的含义及数量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等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位移体空间运动的参照,由"处所词"充当,按语义特征可分为"起点"、"经过点"和"终点"等.由介词标引的处所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后,但有些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前和动词后时,表义上往往不同.表示"起点"的处所词可以用介词结构置于动词前,表示"终点"的都不能用介词结构王于动词前,而可以由趋向词标引用于动词后.处所宾语语序基本遵循"起点在动词前,终点在动词后"的时空像似性,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终端焦点化"的认知倾向.  相似文献   

16.
借词的语音变异学界谈得较多 ,而较少关注词义和语法意义变异。壮语有丰富的汉借词 ,其中一部分出现了词义和语法意义及语法作用变异。词义变异包括词义转移、词义范围缩小、词义范围扩大几方面。语法变异包括词性转变、动词的主动被动转变、形容词虚化成后附成分。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注》中的语法分析内容有:词序调整和句读层次、复合词结构、句法结构关系、句法语义关系、词的句法功能义、句型句式、修辞分析等;反映了唐人的语法分析成就,为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一宗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8.
试析英汉动词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化动词在逐渐失去本身意义的同时,它的作用和语法功能却得到了加强。它的构词能力、搭配能力、替代功能等都非常强大。此外,还可以使学习者的语言更加地道。总之,虚化动词具有一种虚化之美。因此,虚化动词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更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它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语。  相似文献   

19.
视觉行为动词是对人类视觉行为的状态、过程和结果等进行描述的动词。视觉行为动词的语法化具有渐变性,在词义的"虚化"程度上存在着差别。语法化现象比较典型的是"看""见""望""相"四个。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由于语义特征方面的不同,它们在语法化的动因和过程中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