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语中有许多音译外来词.所谓音译,就是用本民族文字摹拟记录外语词的语音.从理论上说,这种摹拟只注重语音的准确性,在音译词中,汉字是纯粹的记音符号,已经失去了自身的表意作用.因此,音译词仅仅通过语音形式表达词义,其书写形式没有表义功能.例如:  相似文献   

2.
外汉音译与意义密切相关,表现在:外汉音译本质上是利用假借译音代义,译音汉字选择上无法避开汉字的字面意义,译音汉字认知上遵循汉语使用者的"集体无意识"和外汉音译词使用上的有意利用译音汉字的字面意义等。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音译词,因其“舶来”形象与外来色彩,绝大多数要经过汉化和规范之后才能为汉语所接受。音译汉化有各种方式,是音译词规范的基础。因此,音译词进入汉语的基本路径是纯粹音译→音译汉化→音译规范→音译接受,但这一路径并不完全是线性地逐级递进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音译词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译是汉语吸收外来语言的最基本方法,音译词中渗透着诸多的文化因素。汉语音译外来词,需从所处的社会文化与心理角度去进行分析,取字用词需考虑到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传统。要正确音译外来词,译者须深谙汉语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否则就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偏误。本文通过对音译词进行文化透视,分析了汉语音译词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吸收了234个源自英语的音译词。音译它们时还创造了58个新字,并给一些原有的汉字增加了新义、新音、新调。一些词已变成了十分活跃的构词语素。  相似文献   

6.
汉字修辞是利用汉字的形体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现象。文章以汉字修辞的语言事实,从美学的角度考察了汉字修辞格的审美功能,讨论了在交际活动中运用汉字修辞所创造的形象美、意境美、情趣美和变异美。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汉语外来词的种类及其发展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 ,汉语大量吸收外来词 ,主要有音译词、意译词、音译兼意译词、音译加注词、借形词五种。外来词在新时期表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音译词大量增加 ,字母词呈递增趋势 ,借用词缀孳生新词现象普遍 ,等义外来词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8.
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欠额翻译和某些译法众说纷纭的现象提出音译的必要性。通过音译词的语义涵盖量、国外词典、因特网信息、历史溯源和翻译的现代理据证明音译的可行性,同时剖析了译者少用音译的原因。最后文章界定音译范畴,并提出音译的操作技巧:拼音规范、优化选词、借词发挥、以及音意结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大量外来词汇在汉语中"登堂入室",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多姿多彩.为了尽量保持这些外来词的原貌,我们往往采用音译的方法.我们拟从语用的视角讨论外来词的音译特点及发展趋势直接使用、音译与意译逐渐融合、以及音译词翻译逐渐"人性化"等.  相似文献   

10.
以汉字为视角探讨汉字在修辞中的作用,可以发现汉字的作用几乎是全方位的。除了汉字的形音义因素之外,汉字的结构也在起作用,汉字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修辞思想和修辞方法,从汉字中,可以窥见汉字产生之前的修辞形貌。以汉字为基点观察修辞,得到的结论是:修辞是寻找语言内外的平衡点并将之表达出来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东汉佛教文献中有大量的音译词、意译词以及经典罕用的流俗词语,给人一种强烈的新异感。音译和意译两种方式常常并行,有时彼此融合,带来词汇的变化。东汉佛经中的音译词,绝大多数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和异域色彩,它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生命力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符号系统,它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将会使更多的英语借词进入其中并发挥必要的功能。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主要包括直接借用英文单词和字母、借用英文单词或字母同汉字的组合、借用外来词三种构成方式。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不仅具有简洁性、新奇性、浓厚的专业技术色彩、不稳定性等特点,还具有一定的表情色彩、语体色彩及联想色彩等修辞功能。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是汉语语言的补充和发展,它反映了以英语为主要信息载体的互联网媒体在语言接触和语言传播中对汉语的冲击,反映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语言文化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网络信息时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3.
汉维语人名文化异同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形式、结构看,汉语人名姓+名,姓有单姓、复姓,名有单字、双字甚至三字名,维语人名本名+父名。名有复名,名后可加润色词语;从来源看,汉族姓氏来自本民族的姓和少数民族姓氏译音的姓,维吾尔族以父名为姓。主要来源于本民族的人名、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诸先知的尊名等;而在命名方式方面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4.
文献异文情况复杂,运用起来应特别审慎。利用异文从事汉语史研究应注意分辨异文的性质、真实性、来源这三个问题。出于不同原因形成的异文,其性质也有差异,可以分为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和修辞性异文三类。校勘性异文应运用文献整理的方法和原则判别正误,用字性异文应主要运用文字学的理论和方法确定字际关系,修辞性异文应运用语言学(汉语史)的理论和方法探寻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变化关系。利用异文时还必须注意异文项的真实性,从而保证作为论据的有效性。利用修辞性异文进行语言比较,必须确认异文的真实来源,只有建立真正的异文对应关系,才能进行有效的对比,避免无的放矢之弊。  相似文献   

15.
关于意译词和借形词的身份的确认,应该区别对待:那些被称作"仿译词"的,应当视作外来词,而那些纯意译词,则宜看作是本民族词;借形词的情形极为复杂,其中一部分是外来词,还有一部分实际上是汉民族传承词。音译词是层次最低的一种外来词,它们常常成为外来词定型过程中的初级形式、过渡形式。音译兼意译词则是一种集音译、意译于一身的外来词,个中蕴涵着译者的智慧和灵气,因而往往也成为外来词定型过程的终端。字母词同音译词类似,从理论上讲,应当也是外来词定型过程中属于过渡性质的一站。外来词的汉化现象既表现在词的语音形式上,也表现在词的结构和意义上,有时甚至表现在书写形式上。同汉语本民族词一样,汉语外来词也存在一个规范的问题,内容涉及读音的规范、构词方式的规范和书写形式的规范等。  相似文献   

16.
汉语、英语拟声词异同探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拟声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词汇和语言现象。拟声词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汉语和英语词汇,增强了它们的表述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文字音响的渲染起到了理想的修辞作用。拟声词用声音反映知觉与意识,形成声音与知觉之间的呼应与共鸣,使很平凡的句子变得生动、鲜明、逼真,从而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因此,人们研究探讨英、汉语拟声词,分析比较它们的共性与个性,通过对比加深对它们的了解,将对英语和汉语的教学与翻译工作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回鹘文《金光明经》是一部译自汉文的佛经,在译文中大量地使用了汉语借词。文章将以Ceval Kaya整理刊布的土耳其文版《回鹘文〈金光明经〉》为底本,运用译音对勘法,穷尽回鹘文《金光明经》中的汉语借词,通过汉语借词与回鹘文译音的对比,归纳汉语一回鹘语的对音规律。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建立回鹘语和汉语的语音对应关系,探讨回鹘语从汉语借词的途径和规律,而且也可以提供汉字音值的音韵学直接材料。  相似文献   

18.
当代汉语外来词一词异名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当代汉语中外来语音译词与意译词共存的现象,指出来自港台的音译词与内地的意译词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港台音译词为汉语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为汉语词汇系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音译与一般翻译不同,它保留源语读音而不传达源语意义.音译词在汉译英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它创造了一种陌生的形式,使读者免受译语文化的干扰,再通过解释或注释等补偿手段,向译语读者输入源语文化信息.这是汉语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方法.然而,在译语文化中,音译词的作用是双重的.在保留和传播汉语文化的同时,它又对这个过程有所限制.在汉语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谨慎使用音译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