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美”的讴歌是贯穿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主旋律,中国古典美学却更多是对美的非议、拒斥和否定。美与其说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不如说是作为反面形象诞生。这种“非美”倾向滥觞于中国美学的开端之处——先秦美学,特别是老庄的美学思想。老庄美学中的非美倾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整合性的思维方式以及道家崇尚自然等观念有关,并对当代美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老子“道法自然”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美学观点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有着直接的联系。“道”是老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内容的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老子的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然美学思想和自然审美观。老子的“道法自然”说体现了他的审美观念、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方式和审美目的,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实际上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个开端。  相似文献   

3.
以漠视形式、鄙弃世俗审美与低劣艺术为特点的庄子思想中没有西方学科化的美学,而对后世艺术之影响却远远超出一般美学与艺术理论。近些年来,庄子美学却被说得特多,也有不少误读。其“无为”、“无用”哲学有拒绝作为王者霸业工具“不为有国者羁”之叛逆精神;其“万物一齐”、“天人不相胜”、“处物不伤”理念指向“物化”及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对于当前生态危机之现实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其带有乌托邦色彩向着“大美”返朴归真之逍遥梦指向人与自然、人与人终极和谐之普世价值。相隔约两千五百年,“以恶骇天下”的庄生来到我们中间演出了一场精彩的后现代“穿越”大戏。  相似文献   

4.
梅花花色之美的美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花色是梅花的关键审美属性 ,同时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意义。梅花作为审美客体有三种存在状态 ,即“物态审美客体”、“物化审美客体”和“物态化审美客体” ;相应地 ,梅花花色之美分别展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并主要体现为“优美”和“壮美”两种审美价值类型。梅花花色之美的绝对性源于梅花花色独特的自然属性。梅花花色之美的相对性主要是指 ,梅花花色的美感因环境因子的衬托而凸现。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将庄子与老子同传,并认为《庄子》“要本归于老子”,《汉书·艺文志》将老庄并列为道家。这种学术渊源上的归纳与评判传统,启发了后世学者自觉地引用《老子》以解读《庄子》,遂产生“以老解庄”的阐释现象。自西晋郭象肇其端,此后成玄英、褚伯秀、陆西星、释德清、陈继儒、焦竑、王夫之、马其昶等学者皆踵武之,形成蔚为壮观的学术潮流。“以老解庄”的阐释现象既与时代背景与学术风气有关,又自有其思想渊源与哲学基础。但有些学者对老庄之间的关系过度阐释,甚至将《庄子》视为《老子》的注疏,则又误入歧途,遮蔽了《庄子》的真义。“以老解庄”对于解读“三教合一”的思潮、探究《庄子》的儒学化进程、反思古代庄子学史以及剖析《庄子》本义等方面贡献良多。学界应该尊重文化思想的多元发展,秉承平等的沟通交流精神,进而考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道至美——老子美学系统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突破以往平行罗列老子美学观点的局限 ,揭示了老子美学是建立在大道至美核心上的思想系统。道与无、妙、自然相通 ,故以道为美必然以无为美、以妙为美 ,并走向审美中“为腹不为目”的口腔化倾向和以“无味”之味为至味的审美趣味 ,推崇“圣人无心”、“善者不辩”的审美人格和“愚己愚民”、与世无争的“圣人之治”。最后 ,复性之初 ,“致虚守静”,它是得道的途径 ,也是致美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从保存古本《老子》原貌这一方面来看,马王堆帛书《老子》远远优于传世诸本,而马甲本更优于马乙本。本文通过一些实例来进行比较分析,以便阐明从古本到马甲本,再到马乙本,再到传世诸本的演变过程。若干更为突出的问题则有专文讨论。例一:第二章王弼、河上、傅奕、景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马乙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马甲本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传世诸本中的上述引文均有后笔修改的痕迹,以添字构成了对偶句。有的本子(如范应元本)甚至还在“皆知善”前添…  相似文献   

8.
《周易》思想和其揭示的道理 ,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是在通过卦、爻、彖、象揭示道理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内涵。在古代美学的审美范畴中 ,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中和之美等等 ,无一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找到各自的根本。《乾》卦之阳刚 ,无论从自身卦、爻、彖、象 ,还是从历史上的艺术、文学、美学中都能找出由它衍发出的阳刚之美的例证。研究阳刚之美 ,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对文学艺术和美学有作用 ,更对人的言行、情志和道德情操有作用 ,对社会乃至国家都是有益的 ,《大象》“乾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几千年来都作为炎黄子孙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 ,六爻“龙”象之龙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阳刚之美 ,实在是内容和形式、天人合一的头等大美  相似文献   

9.
在上古,"为"字常有"谋取"之义。以郭店楚简本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语境的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所谓"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说法,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代表公利而不谋求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即"道"的实质。它是针对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在当时一种突出的社会思潮中形成的,老子把它看作虽不具形质却真实存在的永恒规律性。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大音希声,大象亡形"、"不言"等涉及艺术与美的观点,都是《老子》核心思想的延伸;以往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基于对老子思想玄虚化的理解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并不符合艺术和美的规律,需要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10.
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以及强者型的人格,是他“恶”的美学观形成的重要原因。恶之美既是鲁迅美学观的独特性所在,更是其深刻性所在,它所蕴含的叛逆精神和战斗精神,是文学的灵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2.
在功利化倾向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借鉴老庄的大美思想,提出并研究教学大美,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教学大美就是教学活动中的“道之美”,是教学的本源之美,教学的理想之美,也是教学美的终极关怀.教学大美的实现,不在于把学生拉到社会的美学框架中,而是使学生展现其自身的本然之美.教学大美的实现,需要不断超越功利和道德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彰显教学的生本性、课堂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并确立宽广的生命意识,实践生命化教学,把教学大美的成果体现在师生生命的大美中.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参加"美的竞赛",结果"完败",但这并不能否认苏格拉底的魅力。苏格拉底以其自身提出了如何看待外表丑的问题,他自己的答案是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比较而言,外在的丑根本无足轻重。柏拉图发展了内在美的观点,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灵魂美思想。在古希腊时期,内在美、灵魂美的提出为审视外表的丑陋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孔庙世界”在根源的提问下成为一个学术上可以展开的议题,从孔子“祭如在”出发,通过诠释周濂溪、朱熹、黄干等对于孔庙与乡祠中祭祀先圣先贤的追问,认为对古圣先贤所书写的文本典籍的阅读,与圣贤在精神上“相通”,通过在孔庙、乡祠内对先儒圣贤牌位、画像或塑像的祭祀,用“道统”超越“血缘祭祀”的局限,实现与先圣先贤在“气”的“相感”。“孔庙世界”中的“祭如在”是将先圣先贤模仿为生者进行“致敬”“致孝”,将先圣与后学“共在”于“共在世界”。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体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中,庄严与神圣的特质所构成的体育的崇高美,通过自然、社会和艺术等不同的审美形式,在竞技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对"更快更高更强"、自我超越、团队精神等内在品质的不懈追求,使人们的精神情感得到升华,这正是体育崇高美的实质内涵。而体育崇高美的张扬,又必与体育实施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以及比赛规则制度的贯彻执行等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英雄史诗往往包含两个重要对立形象——"至善至美"的英雄和"至恶至丑"的蟒古思。然而"美"并不是一个永久不变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理解千姿百态、因人而异。本文通过对蟒古思形象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丑"与"恶"的存在的蟒古思,如何能成为"美",怎样成为了"美"。在充分认识了蟒古思形象的内在美与外在美之后,从两方面阐述了其由"美"到"丑"的因由。  相似文献   

18.
“衔玉而诞”之内涵——论贾宝玉之“玉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 《南都学坛》2006,26(1):40-47
《红楼梦》中贾宝玉“衔玉而诞”的情节设置,显示的是作者对宝玉“人玉合一”的君子形象的巧妙构思,象征的是贾宝玉“有玉之德”的内涵。贾宝玉不仅有“玉树临风”的容止之美,还有“温其如玉”的性情之美,更有“玉洁冰清”的品德之美。作者如此设计贾宝玉怪异的出生,也是在借此强调贾宝玉性格、品德生成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其对他的肯定和赞赏。贾宝玉形象寄托了作者改造人生、改造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丑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丑相依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有着独到生活感受的现代派作家,将丑引进艺术并进行大胆地表现,创造出了一系列以丑著称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世界里掀起了一场美与丑的变奏,也在人类文明史上开创出了一片奇异的天地。审丑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丑,了解产生丑的历史必然性,不但有助于人们从美学的角度深入领会现代派文学的思想价值,更有助于人们在面对社会生活时,能够正视现实的存在,理智地面对丑和恶,从丑中,甚至从恶中提取出有助于人生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20.
当代美学的发展吁求以人为本位,对审美活动作一以贯之的系统阐释。美是一种意象,是第一世界的具体事物状貌与第三世界的相关化观念在第二世界(心灵)中融汇而孕育出的体现人类生存完满性的形象。美的本体结构吻合人类的心灵结构,是具有三层面、两系列的多面体。形式美、科学美、道德美、宗教美等各自展现了美的不同维面,壮美、弱美、丑则是美的本体结构的变异。悲剧、喜剧、荒诞等属于复合形态。审美感是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心灵状态与心路历程,它是其它各类情感冲动的平衡与中和,一般经历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境层。如果说趣味、标准、理想一道构成主体的审美判断系统,那么,感知、理解、想象则构成主体的审美能力系统。审美复归人的全部本质,促进定满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