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自我观"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透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我观的现象,分析了关于"自我"的理念.提出了"自我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化"倾向,以及"道德化自我"演变成"泛道德化自我"的极端状态的基本历程.同时,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确立正确的"自我观"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即德性与才性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启蒙思潮的双重滋养下,青年毛泽东的自我观是徜徉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他推崇个人的崛起,但始终不曾放下自我的公共担当;他理想的自我虽不同于传统的儒家理想人格,但终究还是以救世济民为落脚点。在他关于自我、个人这些近代观念的演绎中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传统情怀。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忍而后发论之文化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文化视角分析了中国人的忍而后发论的文化心理成因及其现实意义。分析认为,中国人的自我观与西方人的自我观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人的自我观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自我内涵的外延更广,既包括了个体的我,也包括了关系我。同时认为,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中国人的"忍"来实现的,这种"忍"被认为是一种德行、智慧和福气。  相似文献   

4.
"混融自我"是指在多元文化混搭背景下,个体在多维涵化过程中形成的多个文化自我之间的混融。本文以"混融自我"作为分析工具,以当代中国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作为分析对象,梳理了中国社会三种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三重自我(关系我、个体我和集体我)的关系,并从文化会聚心理学视角出发,提出了中国人"混融自我"的建构,即三类认同两种文化的二重"混融自我"和一类认同三种文化的三重"混融自我",进而指出中国人理想的自我系统应该是三种文化自我和四种混融自我的并存,最终指向"多元一体"的具有统整性的自我系统,其中,集体我或集体我为主导的混融自我与其他自我之间是并存、包容和指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方美学思想与自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两种不同的自我观:西方人的"独立型自我"与中国人的"互倚型自我"。前者的主要特征是理性、自由和个体性,后者的主要特征是依赖他人。从西方的观点来看,审美兴趣乃是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本文对西方美学史作为独立型自我的发展过程,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和评论。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吸取西方美学思想之精华,亦即对独立型自我的尊重,以充实我们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经验性自我是冯至留德期间在以里尔克为代表的德语文化熏炙之下,为现代中国和新诗探询的一种独特而稀缺的自我类型,是理解《十四行集》的必要条件。它在《十四行集》自我实现的表征为:现代知性诗学的建构、现代整体时间观的认同、人与自然等他者关系的发现。集体认同为核心的抗战文化语境里,在歌德"蜕变论"等思想影响下,冯至经验性自我也生发重构。呈现冯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个人的自我精神嬗变史,能反思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我建构的深刻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跨文化的中国形象研究中,从中国的自我想象人手来反思形象背后的文化问题是核心课题.中国的自我想象,无论是乌托邦式的想象还是意识形态式的想象,都与西方的中国形象存在差异.中西方的中国形象之间不是对应关系,而是错位关系.导致这种错位与重塑的原因在于中国为回应西方的挑战而建构的现代性叙事中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中国现代性叙事纠缠于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冲突,这种植根于中西二元对立的矛盾,在跨文化的全球叙事中有可能被化解.  相似文献   

8.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生成得益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厚滋养并进行有机转化,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中尚需深入的部分.李健吾作者中心论的批评观导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的文学观,自我潜入的批评策略则秉承于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批评传统.正是依凭着中国古代文论扎实的本土资源与对西方文论的圆融汇通,李健吾文学批评获得了自由高蹈的独特型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对封建法律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规范体系中处处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德治和法治思想,并结合社会主义法治和市场经济的社会现实加以综合创新,正确认识和处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天人合一"观之现代意义的辩证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关于其历史内涵和价值意蕴学界已作了很多富有成果的研究与探讨,但在对于"天人合一"现之现代意义的思考中,形成了两种相互对峙的观点,在笔者看来,这两种观点恐怕都难免失之偏颇,并认为我们的理论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一问题的一般性肯定或一般性否定的层面,而是应当以辩证的态度,通过"以现代批判传统"和"以传统批判现代"的双向互动,对"天人合一"观的得失优缺作出具体而深入的理论甄别与分析,从"天人舍一"观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社会道德价值、人生境界价值与和合思维方式价值等四个方面入手,探寻其对当代人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三大关系问题以及现代思维方式转换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公文的受命性要求作者撰写时要自觉进入“无我之境” ;公文强烈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要求作者写作时进入“有我之境”。公文写作必须处理好“无我”与“有我”的关系并使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池田大作先生是享誉日本全球的著名宗教活动家。在其专著和与世界名人谈话录中,他多次提及"人间革命"。该概念与传统概念上的革命不同,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变革,其核心是"小我"革命,由"小我"革命实现"大我",实现全人类的安乐幸福。同时,他也强调"革命"最终目标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活法"这一重要的佛学思想,在金庸武侠小说创作中得到了较完美的体现,在他的整体创作思路和具体作品描绘中,处处有这样不断的自我突破和自我否定.如对武学的外部价值、内在修为以及智慧技巧等的探讨,都在不断的否定中得到了深入的突破,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轨迹,使他成为武侠小说领域空前的大家.后来的武侠小说作家虽然新人辈出,却仍然未能完成这一突破,而这是他们走向成熟必须要经历的.  相似文献   

14.
对14、17和20岁青少年理想身体自我的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理想身体自我是多维度的,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对男性理想身体,女性更喜欢性感和相貌因素,男性更看重力量因素;对于女性理想身体,男性更重视性感因素,女性更重视相貌因素.随年龄增长,青少年越来越看重性感因素,对男性身体越来越强调力量因素和一般魅力因素,对女性身体越来越强调相貌因素.体型指数BMI对青少年女性理想身体偏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杰斯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其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病人为中心疗法” ,这种理论跨越了临床心理治疗领域 ,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时至今日 ,其“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及教育发展的全球化趋向仍有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促进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是赛珍珠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抨击西方文明凌驾于中国“他者”之上的姿态,赛氏在其中国题材小说中采取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来构建西方人自我形象的手法。其后期作品《群芳亭》即以中国主人公吴太太的视角来解读夏小姐、安德雷两位西方传教士,典型体现了赛氏借“他者”之镜反观自身的创作手法,这对强势文化来说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反思策略。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派文学一个普遍的主题是 :“寻找自我”。然而这种对自身本质的探求却并非始于现代派文学 ,莎士比亚许多作品中已经显露出很多类似的主题。这一共同点缘起很相似 (社会危机导致了精神危机 ) ,形态与内涵却不尽相同 ,同是自我本质的丧失 ,却是一个由英雄降为凡人 ,一个由人变成非人。后者比前者要远为普遍、深刻和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入手,指出高职学校实施学生“三自”实践的必要性及其自律性、自主性、创新性等3个特征。重点阐述了“三自”模式的3个实践策略,同时对“三自”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以克尔凯郭尔“自我”这一哲学概念为基础,来阐释《“兔子”,跑吧》中“兔子”的逃跑———回归———逃跑———回归这一心路历程,从而指出一个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自我追求者,必须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个体与社会的复杂统一体。从这种意义上,一直在苦苦追寻自我的“兔子”最后必须回到现实中来。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与其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密不可分,并直接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上。本文从人性本质、价值观念、择友态度、人格观、词汇构成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对“自我(self)”的不同认识,并由此看出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以期提高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